APP下载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少年政治信仰培育研究综述

2023-05-14杨婧张艳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政治信仰培育青少年

杨婧 张艳

(宁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2023 年5 月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1]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当今时代,青少年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群众基础,青少年正确的成长道路至关重要。青少年是儿童转变至成人角色的过渡时期,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加之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政治价值取向是否被他们所接受、认同、领会、相信、践行,绝对不是简单的这一个体是否会朝向正向发展的个性问题,而是关乎中华民族发展前途的普遍性大问题[2]。信仰体系中居于核心的政治信仰,是影响和制约青少年政治取向和价值选择的重要因素。所以对青少年开展政治信仰培育,是促使青少年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必不可少的环节。国内对于青少年政治信仰培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青少年政治信仰的内涵、特征、功能、现状及影响因素,以及培育机制和路径的探究等方面。

一、政治信仰的内涵、特征和主要功能研究

(一)关于政治信仰的内涵

一直以来,学者们对政治信仰的内涵进行了不少研究,主要成果是从政治信仰的内涵研究出发,而后细化和延伸到青少年等不同主体的政治信仰内涵研究。总的来说,学界关于政治信仰的内涵定义观点可谓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可见,不同时期政治信仰的内涵界定阐述均有所不同。有的学者认为政治信仰是一种综合的认同体系,不是单一的认知构成,而是一个较为复杂、多元的心理体系[3]。不少学者从意识形态领域来理解政治信仰,把政治信仰归结为一个国家的政治意识在群众中的普遍反映,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这对国家政治稳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政治信仰决定政治行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将政治信仰贯穿于心、于脑,才可能经受一次次风险挑战,无往不胜。所以,有学者将政治信仰的内涵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联结,使教育对象实现自身思想政治观念的转变与提升,终极价值是使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意识形态触及人的灵魂深处,从而树立政治信仰,并由此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4]。上述视角虽有所不同,但多数都将政治信仰纳入价值领域,或是价值信念,或是价值追求,或是价值认同。

(二)关于政治信仰的特征

一方面,很多学者从不同方面对信仰特征进行了细致研究。其中,荆学民在《论信仰的特征》中相对系统地从关系、主体、客体不同方面对信仰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信仰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主体视角上的主观性和专一性,客体视角上的理想性和虚幻性以及关系视角上的前实践性[5]。另一方面,从政治信仰的特征来看,政治信仰是政治生活领域与人的自身信仰领域的结合,是二者交集的结果。可见,政治信仰既具备信仰的普遍性,又具有政治范畴的独特性。学者们关于政治信仰特征的研究观点主要有范迎春的“四元论”,包括形式上社会成员个体政治价值观最高层面的反映,具有理想性和现实性,也是个人与社会之间价值关系统一的感觉和意识[6]。特定的政治秩序必然需要培育与之相匹配的意识形态约束,政治信仰是特定时期人们的自我意识在政治领域的体现。罗佩将政治信仰归为四对范畴,认为政治信仰是超越性和广泛性、历史性与时代性、阶段性与统摄性、稳定性与动态性。由此可见,政治信仰不仅具有理性认知的特点,也体现出政治情感和政治意志,是人与社会不断发展的动态演进过程。

(三)关于政治信仰的功能

对青少年政治信仰培育进行研究,目的之一就是充分发挥政治信仰传达意识形态的功能。学者们对政治信仰功能的研究大体上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两个方面。个体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塑造个人人格。人格是一个人内在心理与外在环境结合的统一体,人们接受某种政治信仰会形成自我完整世界观的陈述和表达,科学的政治信仰能够给人提供体系化的科学思维,利于塑造和完善立体的人格。二是行动导向功能。政治信仰一旦融入人们的世界观,不仅会塑造一个人的人格,也会成为个人发展的行动指南,从而发挥动力模式和政治行为的导向作用[7]。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驱动型功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经由人民群众掌握后会变成一种物质力量,被人民群众所认可并推崇,最终会变成社会进步、政治发展的强大驱动力量。二是规范性功能。政治信仰被个体所接受都是在一定的政治方向和标准下进行的,社会成员按照统治阶级提供的规范行动,防止政治生活越轨,确保稳定的政治生活。此外,还有学者认为政治信仰具有价值判断功能、精神凝聚功能和政治激励功能等。

二、青少年政治信仰的生成机制研究

每个时代都有与时代相契合的主流意识形态,这种主流意识形态就是人们不断形成的政治信仰,而政治信仰并不是人们天然具备的,而是具有生成逻辑和发展机制的。

学者普遍认为,政治信仰的生成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是政治信仰生成的主要途径。闫纪建认为,政治信仰的生成机制是借助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载体的政治社会化过程[8]。政治社会化概念首先是由戴维·伊斯顿在其发表的论文《政治社会化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中提出,其中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政治社会化是人民获得政治倾向和行为模式的发展过程。通过不同载体过渡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就是政治信仰逐步确立的过程。对于个体的政治发展,政治社会化过程就是个体不断融入政治体系的过程,是个体对政治知识、规则和目标体系的把握。在这一过程中,个体掌握相关知识并不断反复认知从而塑造出个体独立的政治人格。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社会群体了解、接受和认同的过程,形成了稳定的社会政治机制。

从政治社会化的媒介来看,政治社会化得以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媒介和载体。首先,学者们认为,家庭是最初的起点,一个人最终的政治情感、政治心理、政治态度和政治归宿都与其原生家庭紧密相关,有着天然的相关性。其次,学校发挥主要联结作用。由于学校是一个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进行教育活动的场所,所以是政治信仰形成的主渠道,是正式有效的、系统完善的政治社会化媒介。共青团、工会、集团、大众传媒等组织机构也是政治信仰培育的重要因素,基于不同群体的社会化需求,这些组织机构往往在政治信仰培育中发挥强化作用。大众传媒作为重要的传播媒介,能够激发社会成员的政治关注度。政党成员拥有共同统一的政治信仰,所以政府宏观调控的引导和控制对青少年政治信仰的培育产生重要影响[9]。

总的来说,政治信仰是历史性产物,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政治文化高级形态政治信仰是一种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政治信仰的生成逻辑是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双向互动,这种双向互动的建构过程体现在外在政治系统的规制和内在社会民众自身的政治认知上。作为政治信仰培育的重要主体,青少年的政治信仰生成机制是历史性、社会性、个体性的系统生成过程,在正确认识青少年政治信仰培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青少年政治信仰培育存在的潜在问题及影响因素研究

青少年是先进知识的掌握者,加强青少年政治信仰培育,不仅是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面对国内外发展大势及互联网信息普及,青少年面临前所未有的选择困境。因此,研究青少年政治信仰培育面临巨大挑战。

(一)青少年政治信仰培育面临的潜在问题

1.社会环境的挑战

有学者认为,青少年政治信仰的确立过程就是信仰的主体、客体在实践中不断互动的过程[10]。从国际环境来看,青少年政治信仰培育面临的挑战来自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徐慧认为,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给青少年政治信仰培育带来巨大冲击,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在丰富青少年生活学习的同时,也容易让青少年产生慵懒、消极的思维习惯[11],影响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国内环境来看,许海媚认为,大众传媒的误导、腐败现象产生的负面社会效应以及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等负面影响,都在一定程度上对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政治信仰产生阻碍作用[12]。

1)通过以突出事故致因模型和突出防治技术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研究并建立了基于瓦斯地质特征的预警指标体系。

2.青少年自身存在的潜在问题

青少年自身特点也给政治信仰培育带来一定挑战。首先,对于少年儿童来说,许桂林、程红艳研究指出,不论是政治信仰培育目标、方法还是环境,都表现出“儿童具有较强的政治认同情感,但儿童的政治认知局限于知识记忆层面;儿童政治参与意识较强,但实际参与行为少。究其原因,在教育实践中存在政治教育重点偏移、儿童主体地位落实不够、社会合力不足等问题”[13]。其次,对于青年来说,当代青年个性张扬,思维活跃,喜欢新潮事物,但是由于大多数青年的自我阅历不够丰富,心理正处于走向成熟但未真正成熟的过渡阶段,所以辨识能力欠缺,自我约束力不够,政治信仰不坚定。学者们认为,处于转型期的青年容易受到与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及后现代主义思潮等多种思潮影响[14]。在这些多元化思潮影响下,青少年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到挑战,可能会导致其政治信仰不够纯粹。有学者认为,青年的政治理论学习往往是被动的,很容易受到功利主义倾向影响,甚至有的青年放弃自己的政治信仰追求[15]。

3.培育体系存在的潜在问题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青少年不仅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经历者和见证者,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青少年的发展至关重要,而拥有正确的价值观、追求正确的政治信仰是关键。入队、入团、入党等政治仪式,是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促进少先队和共青团不断改革与创新,为青少年政治信仰培育打好坚实基础不可缺少的环节。张国丹认为:“当代大学生作为伟大中国梦复兴的中流砥柱,更要提高自身的政治觉悟,其中,大学生党员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如何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党员的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培育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够让他们更加明确自身的初心使命,从而推进自我革新、自我成长。”[16]杨浩英也认为:“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直接关系到我国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实现,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表现。”[17]总体来看,学者们普遍认同政治信仰培育主体侧重于大学生、大学生党员、时代新人等群体,小学的少年儿童、中学的共青团员及大学的中共党员一体化的政治信仰培育研究很少,将党、团、队同时纳入一个体系的研究成果很少,针对不同学龄阶段的青少年政治信仰培育的一体化培育体系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二)青少年政治信仰培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1.社会实践中的政治信仰分析

有学者从青少年政治信仰坚守与选择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韩步江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全部精髓并没有完全自觉地内化到他们心灵深处,成为一种自觉的理想信念”[18]。青少年处于成长发展关键期,由于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及青少年动态发展的身心变化特点,在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在一定程度上会出现理想与现实方面的矛盾。自主意识和独立能力明显增强的青少年,在追求个性中有待进一步明确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塑力。面对世界范围内的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与交锋新态势,使得当代中国青少年的政治实践活动面临一定挑战。

2.系统论下的多因素分析

从系统论角度来看,青少年政治信仰培育面临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赵荣等学者认为,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影响因素在于多元文化的冲击、市场经济功利性的影响、互联网发展呈现的两面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存在单一性等[19]。另一方面,阵地建设的系统性有待进一步加强。2021年1 月31 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意见指出:全面加强党对少先队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党、团、队一体化建设,聚焦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聚焦传承红色基因,聚焦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20]。青少年的思想变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在不同阶段的社会实践中政治思想表现存在差异。但是迄今为止,围绕中小学“党、团、队一体化建设”这一主题的政治信仰培育研究较少,将党、团、队同时纳入一个体系研究成果很少。其中青少年政治信仰培育的研究出发点多以宏观层面为主,对微观个体的精神需求研究不足,尤其是入队、入团、入党不同阶段一体化青少年政治信仰研究非常少。所以以“一体化建设”为导向,有形阵地和网络阵地一体化建设有待加强。此外,党、团、队一体化建设的组织活动形式相对单一,尤其是在青少年政治信仰培育实践活动中,多以宣传活动为主,很多学校的党、团、队活动完全分开进行,一体化建设路径存在一定局限,没有成熟的一体化建设经验可供借鉴,学生的参与意愿和热情有待提高。

四、青少年政治信仰培育的思路与对策

2022 年5 月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中国共产党是先锋队,共青团是突击队,少先队是预备队。入队、入团、入党,是青年追求政治进步的‘人生三部曲’。”[20]可见,青少年的政治进步和发展至关重要,不仅影响当下,也关涉未来。总的来说,学者们根据各自从事的领域、岗位、视角等,从知、情、意、信、行5个方面探究青少年政治信仰培育。

(一)从认知环节来看

在认知环节,学者们认为要完善政治知识的传播载体,在学生认知发展中提高青少年的理性交往和政治辨识能力[19]。这是从促进青少年个体现代化视角来探索、分析青少年政治信仰培育的途径。总体来看,少先队的政治启蒙是基础、共青团的组织力是关键、党的建设是核心。在不同年龄、不同学段的认知阶段,循序渐进深刻掌握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也要深刻认识中国基本国情、世界的基本形势以及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党情。

(二)从情感环节来看

“情感指的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好恶倾向。情感分为情绪和高级情感。”[22]徐慧认为,对青少年来说,斧正政治信仰的偏移、填补政治信仰的缺失,关系国家意识形态建设成效,要充分发挥青少年的主观能动性,培养青少年强烈的价值观判断[23]。首先,要增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不仅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还要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其次,要激活青少年对红色基因的情感,主动将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校园,增强青少年的情感认同。

(三)从意志环节来看

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自觉支配自身行动从而克服困难,最终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意志作为一种软实力,对青少年的行为习惯具有控制和调节作用。闫书华认为,政治信仰的构建与塑造不是单一系统的简单行为,而是一项包含从认知到情感深化,再从行为到信念自省自觉的内在多元心理维度构建的系统性战略工程[24]。青少年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具备正确的价值导向,从而锻造真正强大的“肌体”。

(四)从信任环节来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25]坚持“四个自信”,坚信真理是树立正确政治信仰的根本。青少年必须积极主动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摒弃封建迷信、邪教思想。在信息多元化时代,各种社会思潮膨胀,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从根本上说是要使青年学生坚信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真理性,要融会贯通,将对我国政治发展的认知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想层面,最终上升到本质层面,从而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经受住各种风浪的考验。

(五)从行为环节来看

许海媚认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掌握并不能完全说明大学生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26]。青少年政治信仰培育就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信不疑,更要身体力行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奋斗目标。张国臣认为,大学生党员不仅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在实践活动中确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和信仰[27]。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许华等学者认为,要积极拓展政治参与渠道、加强政治文化环境建设等,不断提升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28]。新时代,党、团、队一体化建设思想就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党建、群建中新发展的体现,少先队员、共青团员和党员的阶梯式一体化发展模式,也是青少年政治信仰培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实践进路。

五、未来研究方向

学者们对“政治信仰”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相关研究主要是从“政治信仰”的内涵、功能、价值—“青少年政治信仰”的相关内容诠释—“青少年政治信仰”培育基本逻辑展开。青少年政治信仰的培育研究主要体现在内涵阐释、问题探究、解决策略等方面。总体来看,“政治信仰”研究内容较为泛化,但对微观个体研究较少,尤其是针对少先队员→共青团员→中共党员这一阶梯式政治进步的相关研究很少。整体来看,青少年政治信仰培育存在很大的探讨空间。

(一)政治信仰培育研究的针对性有待加强

已有研究主要从政治信仰、大学生的角度进行政治信仰培育研究,针对少先队员、共青团员、共产党员所对应的组织一体化阶梯式的政治信仰培育面临的问题和应对路径研究很少,没有形成青少年从自然人—社会人—政治人转化的系统性、针对性的研究体系。首先,政治信仰培育的主客体应具有系统的针对性。不仅面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研究,而且针对不同学龄阶段群体展开研究,同时将党、团、队一体化阶梯式建设纳入研究范畴。其次,研究内容要具有针对性,针对不同年龄群体、不同培育内容研究,提出不同解决策略,从而提高政治信仰培育的时效性。

(二)实证研究中青少年政治信仰的现实样态尚待完善

通过分析,学者们对政治信仰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总体上是从全国性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一方面,调查过程主要针对青年群体、青年大学生或者党员干部的政治信仰培育现状,对于不同年龄群体的政治接收能力和反映程度的调查尚待完善。另一方面,实证调研存在误差。有的调查反映出青少年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高,而有些调查则反映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认可的比例不高,所以缺乏通过“知、情、意、性、行”的全面、广泛和富有创新性的社会实践性研究。

(三)青少年政治信仰培育的运行和评估制度有待完善

现有的评价追踪体系很少,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对青少年政治信仰培育的导向性不强。以党、团、队一体化建设为导向,成熟完善的青少年政治信仰培育的运行和评估制度体系有待完善。如缺乏青少年从少先队员→共青团员→中共党员的政治信仰培育动态过程性、系统性追踪分析评估。

总之,学界关于政治信仰的研究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材料,为今后不同视角下青少年政治信仰培育奠定了重要基础,但是现有研究还需要进一步补充、细化、丰富和完善。

猜你喜欢

政治信仰培育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论政治信仰在党的政治建设中的作用
新时代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坚定政治信仰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杭州市“90后”大学生政治信仰现状与分析
美育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的研究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