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强国建设:教育经济学何为?
——2023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综述

2023-05-14叶庆娜

教育与经济 2023年5期
关键词:普通高中强国经济学

叶庆娜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并提出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意义和精髓要义。

2023年10月14-16日,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分会学术年会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成功召开,该会议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分会主办,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及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承办,《教育与经济》《教育经济评论》联合协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10余所高校、院所及科研机构的400余名专家、学者,通过2场主题报告、9场专题报告、3场自组专题报告和1场学科建设研讨会,聚焦教育强国建设的主题,结合教育经济学的学科特色,基于多元数据来源,从点、线、面等维度对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了讨论,重点围绕教育强国建设的内涵与路径、教育强国建设与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教育强国建设与中国教育经济学学科发展等主题,深入开展学术交流。华中师范大学查道林教授认为,这是一场精彩的学术成果交流盛会,是一次难得的思想智慧碰撞机会。

一、教育强国建设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建设教育强国,是本次大会的核心主题,而教育经济学对建设教育强国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教育经济学研究者基于教育经济学的学科本位,从不同维度、视角对教育强国建设的理论内涵、实践路径等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讨论。

(一)教育强国建设的理论内涵

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内涵,是正确理解教育强国建设的理论前提。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孟繁华教授认为,教育强国是一个中国化的概念,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他进一步指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有双重内涵,一是要加快建设并实现国家教育综合实力、人才培养能力和竞争能力之强;二是优先发展教育,走一条借由教育之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加快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发展和国家繁荣富强之路。为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他提出了八项举措:拓宽一流大学建设思路,做实做精做强高等教育,优化高等学校结构;加大师范教育支持力度,建设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师范大学,建成一个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提高基础教育师资供给质量;提升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积极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催生未来教育新理论新样态;发展英才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深化评价制度改革,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和学生学习内驱力;以教育数字化转型为重点,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智能化水平,形成发展新动力;发挥首都国际大都市的区位优势,全面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建设世界级教育中心城市。

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华中师范大学周洪宇教授围绕“如何全面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这一问题,论述了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重要任务的三大关注点,包括一体统筹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明确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总体方向与重点,充分发挥高校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中的生力军作用。他提出,教育要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应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通过“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教育布局和结构”等举措,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二)教育强国建设的路径

其一,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加快教育强国建设。共同富裕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建设教育强国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因此应在教育强国建设中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同时在共同富裕的推进中加快教育强国建设。针对教育能否以及如何作用于共同富裕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杨娟教授使用2003—2021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数据,从发展性、共享性和可持续性三个维度构建了共同富裕指数及教育对共同富裕影响的理论模型,并实证分析了教育对共同富裕(指数)的影响。研究发现,教育对共同富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该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异质性(东部>中部>西部)、基础教育作用突出性、教育质量优于数量的特征。她建议,通过在中西部地区建设更多优质高校,提升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的质量,缩小东中西部共同富裕的差距水平。

其二,在教育现代化加快推进中实现教育强国建设。教育强国建设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密不可分。孟繁华认为,建设教育强国,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教育整体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之间是总方向(路径)和总目标的关系。华东师范大学张万朋教授认为,对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价值取向的探讨应把握其在累积人力资本、推动社会进步、博采世界经验和立足本土国情方面的普适性与特殊性规律。他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价值取向概括为“一个核心、三个基点”,即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以促进并实现人的现代化为核心,所培养的人要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和信念、良好的科技创新素养和本领、振兴民族复兴的责任和担当。

其三,在教育质量与人力资本水平提升中加快教育强国建设。教育强国不仅是“教育之强国”,而且要“通过教育实现强国之目的”。由是观之,教育强国既是目的,也是手段。那么,如何通过教育实现强国之目的?南京大学黄斌教授从学生-成人认知技能分布变化与经济长期增长关系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解答。他以认知技能反映一国的教育质量与人力资本,以经济长期增长作为强国的测度,研究发现,教育质量对一国经济长期增长具有决定性影响;认知技能差异能解释国别间经济发展差异的1/3。据此,他提出教育强国建设应以促进人的技能发展为重心,通过教育的系统性变革实现人口整体技能水平和高技能人口占比的“双提升”。具体而言,在基础教育阶段,应重点关注教师质量评价,进一步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在高等教育阶段,应坚持高等教育的开放性与国际化,吸引更多优质的国际人才来华任教。此外,他还提出应加快建设与国际接轨的各级各类教育学生认知技能监测与评价体系,以科学证据推动教育强国建设。

二、教育强国建设与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依托。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是教育经济学的经典研究议题,教育强国建设为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要提高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水平,就要对各阶段学龄人口规模与结构进行科学预测,整体提高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水平,重点解决好县域普通高中的困境和超大特大城市普通学位的扩容、提供好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质量的保障、提升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效率、重视新型研究型大学的作用等。

(一)做好学龄人口规模及结构的预测

教育人口数量及结构的变化是影响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提升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水平,首先要弄清我国各阶段学龄人口规模及结构分布,科学地对之进行预测。基于我国生育政策调整的变化,北京师范大学胡咏梅教授采用队列要素人口预测方法和分城乡离散型人口发展模型,对我国2021—2035年各学段适龄人口规模及结构变化进行预测,提出我国学前教育适龄人口呈下降趋势,小学、初中、高中及高等教育阶段学龄人口规模相继在“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时期达到峰值后呈现下降态势;学龄人口年龄结构将由“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形结构逐步向“上宽下窄”的倒金字塔结构转变。基于实证发现,她提出优化各级各类教育资源配置及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具体举措。包括建立不同来源学龄人口数据的共享机制、教育资源配置的风险预警机制,有序扩大2岁及以下托育服务的规模,改进办学模式、推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避免盲目扩大教师规模,提高教师待遇和地位,探索弹性退休制度及资深教师返聘制度,优化教育经费投入结构,提高人员经费支出占比,建立生均人员经费拨款标准和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等。

(二)优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

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其中,高中教育是衔接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的重要桥梁,是促进人力资本发展的重要环节。深化普通高中教育供给侧改革既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诉求,也是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美好愿望的现实需要。县域普通高中占我国普通高中的半壁江山,北京大学郭丛斌研究员等认为,县域普通高中的发展对带动当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防止阶层固化、振兴县域经济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然而,无论是全国性数据还是实地调研均表明,我国县域高中面临生源质量下降、教师质量有待提升、与市级以上超级中学差距拉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体制机制不畅等诸多问题。尤其是,在新高考背景下,县域高中的发展更是困难重重。他们提出,加强普通高中立法,护航县域高中建设;着力扩充县域普通高中办学资源,加大县域普通高中教育经费保障力度,加强县域普通高中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政府规划统筹,关注普职教育融合发展,系统推进区域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构建政府、学校、社会良性互动机制, 禁止城市优质高中无限制地跨区域招生以及超级中学与民办高中的过度扩张;面向新高考加大增量资源投入,优化存量资源配置等对策建议。

超大特大城市普通高中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举足轻重,提升普通高中教育公共服务水平是实现超大特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针对超大特大城市普通高中学位扩容问题,广州大学吴开俊教授团队基于政策实践和田野研究发现, 高中教育政策调适、城市人口规模扩张、经济产业发展、资源的挤出效应及城市人口空间分布不均等等因素,驱动超大特大城市普通高中学位扩容,超大特大城市普通高中学位扩容政策实践面临如何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学位需求缺口、理顺管理体制和教育事权、科学划分支出责任和分担比例等挑战。他们提出,以 7:3为“普职比”基线标准,科学预测普通高中学位需求,推进超大特大城市普通高中学位扩容;提升普通高中统筹管理重心,加大市级政府教育支出责任;优化普职教育资源统筹利用,推进综合高中改革试点等教育资源布局优化策略。

基础教育强国建设不仅需要优质的学校教育,也需要高质量的义务教育课后服务。首都师范大学薛海平教授通过对11省12市116所学校近4万名学生和家长的调查,发现超过97%的义务教育学校提供课后服务,约90%的学生参与课后服务,家庭对学校课后服务的质量要求进一步提升。在分析借鉴国外课后服务质量保障经验的基础上,他们提出以“三个结合”创新性建设课后服务质量保障体系:在供给主体上,将政府主导统筹和社会力量赋能相结合,协同监管课后服务质量;在资源保障上,将“固本”和“开源”相结合,保障课后服务运行的各种资源供给;在评价反馈上,将动态评价和星级评定相结合,提高课后服务的运行质量。

(三)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在高等教育。新型研究型大学成为当下我国高等教育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新突破点。因此,高等教育资源不能仅配置在传统大学内部,还应关注新型研究型大学的资源需求和资源配置方式。南方科技大学沈红教授总结了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四个特征,着力强调了财力为“撑”对新型研究型大学功能实现的价值。她以南方科技大学为例,分析了该校运行的财力支撑模式、特点及取得的成就。

研究生是建设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的核心力量,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发展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任务。在研究生规模持续扩张的背景下,如何以有限的资源办好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提升研究生教育资源的配置水平,是需要探讨的核心议题之一。同济大学青年学者姚昊、冯晓潇测算了63所“双一流”建设高校2018—2020年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并分析了主要影响因素,发现“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呈波动上升趋势且主要受技术进步指数影响,资源管理水平制约了部分高校的效率提升;中部地区高校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综合效率较高,东部、西部、东北地区则需优化资源管理;高校排名、研究生的生师比显著正向影响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根据实证发现,他们提出优化资源管理制度,形成分类特色发展模式,完善科学评价监督体系,提高一流导师管理能力等建议。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需做好学生资助工作,保证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机会,这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底线要求。北京科技大学曲绍卫教授对改革开放后我国学生资助政策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细致梳理,并通过对比发现, 2006—2021年我国学生资助经费增长率高于经济增长率、教育经费增长率和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率,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学校和社会为补充的多元混合资助模式,有力保障了学生受教育权的实现。

三、教育强国建设与中国特色教育经济学学科发展

中国特色教育经济学学科体系的构建,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建构。无论是20世纪80年代关于教育是投资还是消费的论争、教育投入4%的提出,还是20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教育产业化的争议,抑或是21世纪以来义务教育保障新机制、教育供给侧改革等研究,教育经济学研究始终坚持把握时代特点、探究教育规律,聚焦教育难点热点,贡献真知才智,服务决策咨询。未来,教育经济学应面向教育强国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中国特色教育经济学学科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中国特色教育经济学“三大”体系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周洪宇教授认为,三大体系建设不仅是基于现实问题解决的迫切需要,而且有利于解决新时代教育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同时也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和保障。他从“科学把握‘三大体系’的内在逻辑和必然联系”“三个面向强化问题意识,加强创新驱动”“构建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自主知识体系”“内外结合,传承开新”四个方面提出“三大体系”的构建路径。

北京师范大学杜育红教授认为,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起点上,更要探讨和着力构建中国特色教育经济学知识体系与话语体系,这是教育经济学研究者义不容辞的使命和担当。他认为话语体系是三大体系的基础,并分四个阶段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话语体系,他认为这些话语研究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和中国教育与经济改革实践的有机结合。他为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经济学新话语体系的建构提出了自己的构想。第一,在方向定位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面向未来中国式现代化。因应中国式现代化和新技术革命与教育变革的需要,需围绕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教育与创新驱动发展、教育与共同富裕、教育强国、数字经济与教育需求、数字时代学校新样态等探索中国教育经济学的新话语。第二,在理论贡献上,坚持守正与创新并举。一方面,需正确看待和合理使用西方经济学理论,应根据信息的完备性与对称程度选择不同的经济学理论,从而有针对性地家长、学校、教师、学生、政府、社会等行为主体进行行为分析;另一方面,应加强基于本土的中国特色的教育经济学概念提炼和理论建设。第三,在问题取向上,强调以对现实问题的理性回答为导向。围绕教育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教育、科技、人才协同机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与城乡一体化,普职融通与产教融合,未来经济趋势与教育变革等话题开展研究。

(二)探索中国特色教育经济思想

“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带领全国人民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有关教育经济的重要思想。华中师范大学范先佐教授系统梳理并概括了十八大以来党的教育经济思想,包括把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将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将提升人力资本水平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补短板的一项重要工作,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领教育改革发展,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重要期盼等。他认为,党的教育经济思想形成与发展,是坚持“四个自信”的结果,兼具实践性、人民性、批判性、整体性和辩证性五个特征,具有超越西方教育经济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品格,彰显了理论自觉的意识、淹贯宏通的气派、朴谨本实的特质,体现出长远的战略高度、历史深度、全球广度。

(三)重视面向田野、面向微观的教育经济学研究

中国特色的教育经济学,要面向田野,做田野取向的教育经济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雷万鹏教授从田野研究之于多学科发展的多元价值出发,倡导田野取向的教育经济学研究。他提出,田野研究为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实验经济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者打开了学术视野,为学术分析构建独特的视角与方法,为原创性学术概念和基础理论的构建提供实践理性。他结合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经济研究团队20余年来走向田野、围绕学校布局调整、农村小规模学校、留守儿童、流动儿童、乡村教师发展、教师流动与轮岗交流等问题扎根中国大地扎实做研究的经历和经验,指出,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重点问题,基于量化的经济学方法是教育经济学的传统研究方法,但教育经济学面对的不仅仅是经济学的问题,更是人的问题,其实质是人的发展问题。他强调,对于教育经济学研究而言,田野作为情景能够接近真实,作为方法能够获取证据,作为灵感能够寻求理解,作为生命则是一种生活方式,田野研究更具问题敏感性和模型解释力。他倡导教育经济学应走进田野、融入生活,关注学术自觉与生命样态,着力探讨田野视域下的教育经济学问题,探索教育经济学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视野。针对近年来教育经济学研究中所呈现出从数据中找问题、做纯粹的“数据挖掘”的研究取向,杜育红教授认为该取向使教育经济学在重大的教育与经济问题研究方面发声不够,研究的活力不足,还易得出反常识的研究结论。他同样认为田野研究是教育经济学研究者应坚守的重要方法,只有深入田野,深入现实,研究者才能对鲜活的教育问题有更深的理解,这是开展研究、做好研究的基础。更进一步,他指出田野工作不能停留在经验观察和材料收集上,而要基于经验观察构建自己的理论。

中国特色的教育经济学,要有独特的研究视角和内容。鉴于当前教育经济学在研究内容上呈现偏重宏观、中观而对微观研究重视不够,在研究方法上强化基于大范围数据的定量研究而对个案研究重视不够的现象,西南大学张学敏教授建议,教育经济学研究应更好地服务于学校,更多关注微观层面(学校)的教育工作、活动,要充分发挥教育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的优势,研究学校资源配置的效率和质量及其评价等问题;要用经济学思维研究学校哲学,以学校哲学为基础研究如何发挥学校资源的作用,进一步推动教育经济学学科建设。

四、小结

教育强国建设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结构极其庞大的教育工程体系,除了以上三大重大主题外,与会的教育经济学研究者还围绕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高等教育与创新驱动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与城乡一体化”“普职融通与产教融合”“家庭教育投资与学生发展”等10个重要议题进行深入交流,分享了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受篇幅所限,本综述呈现的仅是本次年会的一鳞半爪,而非其全貌;仅是笔者的一隅之见,而非与会者的真知灼见。若有概括不当不准之处,还望各位同仁海涵。

本次年会是近年来我国教育经济学界规模最大、学术成果最丰硕的一次大会。学者们对当前及今后我国教育经济学领域的重大议题、教育改革热点、焦点和难点等进行深入、理性的探讨和交流,具有强烈的问题导向,涌现出多元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基于循证的对策建议。尤为可喜的是,年轻学人展现出来的学术热情、研究的规范化和质量水平,为我国教育经济学繁荣发展注入新活力。诚如查道林教授所言,以本次年会召开为契机,将会培育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教育经济学研究成果,教育经济学研究者可为也能为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持续贡献智慧和力量。

猜你喜欢

普通高中强国经济学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简明经济学
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尝试、困境与思考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河南普通高中今年停招择校生
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