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猪遗传资源保护现状及建议
2023-05-14周天予李清亮巫英燕刘贵平周月华
查 琳 ,易 霞 ,周天予 ,刘 煜 ,李清亮 ,巫英燕 ,刘贵平 *,周月华
(1.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四川 内江 641000;2.宜宾市农业农村局,四川 宜宾 644000)
猪粮安天下,良种铸基石,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种质资源是种业的“芯片”,做好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和利用,是推动我国种业发展的第一步,是确保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猪种质资源是国家战略性资源,是发展现代养猪业的关键,内江猪是我国最优良的地方猪种之一,是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联合作用的结果,其遗传资源是一种珍贵的生物种质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多个优良的遗传性状名列中国地方优良畜禽品种资源的前矛,也是多年来我国推广数量较多,覆盖地域较广的地方猪种。内江猪作为我国的优良地方猪种的典型代表,在养猪生产中有很高的推广利用价值,具有有增重快、适应性强、配合力好等稳定的遗传特征和优良的表型性状,是一些外来品种猪无法替代的。
长期以来,由于许多发达国家强调培育高产的“专门化品系”,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品种资源的保存和利用,使遗传资源受到严重威胁,甚至丢失,造成品种单一,基因贫乏,同时也难以避免地因基因过于纯化而带来了遗传疾患,为适应复杂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市场多样化的需要,保持养猪业可持续发展,他们就不得不千方百计四处搜寻,甚至不惜重金从国外购进资源。面对世界范围广泛存在的家畜遗传资源枯竭的教训,我国作为世界上畜禽品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加强对内江猪的保种选育,既能为我国当前乃至今后长时期对这一品种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也能促进我国养猪业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1 内江猪品种保护与选育现状
1973年开始,内江猪育种协作组先后进行了猪群整顿,开展种猪鉴定,建立育种核心群,建立健全系谱登记记载,培育后备种猪。2011年内江市种猪场(现内江市畜牧业发展中心)按照农业部的要求对内江猪的保种选育开展了一系列相关工作,成立了内江猪保种选育技术组,制订了《内江猪资源保护方案》,建立起了“保种场+扩繁场+保护区+生产区”的保种模式。目前形成常年有450 头能繁母猪、36 头公猪、6 个血缘的核心保种群体,多层次保障种源安全。建设有内江黑猪研究所和育种实验室,联合科研院所推进基因备份技术攻关,完成3.8 万剂精液、62 头体细胞、61 枚胚胎冷冻保存和新品种培育基因测序等工作。
2 内江猪遗传资源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资金投入不足、遗传特性研究不够深入
保种是一项既花钱又费力的长期性工作,必须依靠国家、社会、企业共同支持和投入才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在1990年后,地方猪种选育未再列为科研课题,经费来源断位,致使核心群缩减,优良性状没有被有效地选育和保护。内江猪核心群保种场在经济上即使有时有国家的少量补贴,但都是处于亏损局面。
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对内江猪认识还较肤浅,很多遗传特性还没有完全掌握或未曾发现,以致很多有用的性能丢失。到目前为止,对内江猪研究只限于外貌、生产性能、适应性等方面观察,对其内在潜质、遗传基因等方面的认识还未深入。
2.2 种资源保存形势严峻、保护体系运转不灵
由于大量开展杂交生产,饲养内江公猪亏本,导致保种区的内江公猪越来越少。内江猪保种选育核心群的公猪数量虽然有30 多头,但是由于其利用率太低,其生产性能受到影响,有逐渐衰退的表现,面临着优良基因流失和性能逐年退化的威胁,品种内的遗传多样性日益缩小,遗传变异日益枯竭,遗传基础愈来愈狭窄。由于对内江猪品种资源保护认识上的差距,对内江猪资源保护、开发、科研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不足,保种场和保护区之间逐渐失去联系,保护区不向保种场提供资金支持,保种场也不向保护区提供种猪血缘,保种场与保护区之间没有形成良性互动保种体系运转不灵。
2.3 生存环境的改变及疾病威胁
内江猪的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互作的结果,近几年来,内江猪的日粮组成、营养水平、饲养管理技术,特别是有些备份场将习惯生活在有运动场的地圈中的内江猪关养在单体限位栏中不能自由运动,导致内江猪的生活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必然导致其表现型的改变,从而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保种。保种场是一个老场,本身的疾病控制困难逐年加大,近几年外来疾病严重威胁到保种场的生存,一旦周边发生非洲猪瘟、猪口蹄疫等重大疫病,保种场的猪很可能在扑杀范围内,从而可能导致保种场一夜之间消失,损失无法弥补。
3 内江遗传资源保护的建议
3.1 加大政府的扶持和资金投入
内江猪遗传资源保护是一项战略性、长期性的工作,必须依靠国家、社会、企业共同投入才能完成。保护好内江猪这一我国优良地方品种,除了在思想上提高其重要性的认识外,必须有政府部门特别是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在经费上和管理上的大力支持。
3.2 建立以“资源保护场”为核心,与保种区相结合的动态保种模式
为了使内江猪既能更好地保种又能合理开发利用,必须完善和加强核心场的建设和研究工作,改变现有的保种模式。实施以“内江猪国家级品种资源保种场”为内江猪保种选育核心场,建立大规模的内江猪核心群。这有利于控制和操纵其基库变迁,同时设立内江猪保种区,对内江猪进行边保种边选育边提高的开放式动态保种,在保种区发现优秀性状的个体选入核心场,而经核心场保种选育的优秀后代又回到保种区进行大量繁殖推广。在保种区内根据群体大小划分片区,设立保种员,并对养殖户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这一保种模式不但可以对内江猪进行有效的保种,同时也解决了大部分保种群的经济收益问题,大大减轻保种的经济负担。
3.3 进一步完善规划,采取先进的方法和技术
随新的科学技术在畜牧业上的应用,要进一步完善“内江猪保种规划方案”、“内江猪开发利用规划方案”,规划应包括保种目的,种群大小,保种地点和繁育方法等。对内江猪保种除采用传统的保种方法外,还应积极研究和探索应用其它现代的保种方法,例如冷冻内江猪的胚胎和冷冻公猪的精液,还可以探索采用保存内江猪的DNA 分子方法进行内江猪的保种。在保种的同时,运用现代高科技技术对内江猪进行选育。在现有的基础上,依靠现代高科技生物技术,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疾病诊断及防治技术和网络技术,对内江猪进行保种选育、推广应用。
3.4 延长世代间隔,加强保种和选育相结合
保护好内江猪这一优良地方猪种,不使其遗传资源消失,是内江猪保种目的之一,更重要的是使内江猪这一优良地方品种猪在我国养猪生产中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在保留猪种的同时要进一步开发利用。除要保的特性和特征外,对那些明显不良性状加以改良是合情合理的。开发利用的方式可以采取多种形式,除了在二元杂交、三元或四元杂交中用作母本以外,还可以将内江猪的优良性状用于配套系的品种选育中。此外还可以在内江猪保种的同时对内江猪进行选育,选育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不同经济性状。
3.5 培育出优质的新品系,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在保种选育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本着一保持、二改良、三提高的原则,通过常规选育和分子选育相结合,不断提高内江猪的品种质量和培育出高品质的内江猪新品系,以适应市场对高品质猪肉的不断需求。例如采用杂交育种的方式,导入外血,改良原内江猪腹部下垂、尻部倾斜的体形等遗传缺陷和提高内江猪的瘦肉率,培育新的品系,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3.6 开展品种登记,定期分析保护效果
依据《地方猪品种登记实施细则》,开展内江猪品种登记工作,定期对种群是否保住,纯种和杂交特性特征的变化,采用表型值、育种值、非加性基因效应测定等方法,对基因种类、基因互作及基因丢失的风险进行分析。以进一步完善措施达到目的。
3.7 增加公猪血统数
选取保种区内与现有公猪无亲缘关系的母猪血统,用这些母猪与上述公猪交配,再用其后代中的公猪继续与这些母猪回交,依此回交数代,新的独立血统的公猪便可能产生。
3.8 改善内江猪保种场基础设施、加强防控力度
现有的内江猪保种场,无论在防疫设施设备和饲养管理设备、环境条件等方面都不能满足发展需要,需要完善。确保保种场内和附近3 km 范围内不出现毁灭性的重大疾病,提高现有保种场的防护级别,进行升级改造,多重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