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累:警惕情绪劳动过度

2023-05-14张翌

人力资源 2023年4期
关键词:贝索斯劳动情绪

文/张翌

脑体劳动之外的“第三种劳动”

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和体会:一段时间的工作之后,会觉得特别“心累”,比如有些事内心不愿意做、有些人不想多搭理,但为了工作只能勉为其难去做、去沟通。这就需要我们了解一个概念—情绪劳动。情绪劳动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外的第三种劳动。

美国社会学家阿琳·斯特劳斯认为,在现代服务行业中,员工被要求不仅仅提供专业技能,还需要投入大量情感,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情感状态,比如露出八颗牙齿的标准笑容等,以满足企业或客户的期望和需求。这种情感状态的表现通常是由企业制定的规定来规范的,员工需要不断地控制甚至主动调整自己的情绪,以确保符合企业的标准。只要涉及人际互动的工作,都需要进行情绪劳动。例如医生、护士对病人,教师对学生,司乘人员对乘客,快递小哥对客户,下级对上司,同事之间……都可能表面上“微笑服务”,内心却是委曲求全或怒火中烧。

小郭是一家大型物流公司的项目经理,入职两年后颇得领导器重,准备提拔她做主管。同事小徐在得知小郭即将获得提拔之后,开始对她进行攻击和排挤。她甚至在每次团队会议上针对小郭提出各种挑战和批评。面对咄咄逼人的小徐,小郭一再忍耐退让,感到心力交瘁,不知道该怎么应对这种恶意的行为。由于情绪极其低落,她请假很多天不去单位,这样的状态也影响了领导对她的评价,她从此一蹶不振,最终只能以离职收场。

如果员工在付出情绪劳动时,自我内在真实感受与组织要求的情绪表达不一致,就构成了对他们的心理压力,长期积累就可能导致情绪失调,对生活和工作产生负面影响。这也符合美国社会心理学教授鲍迈斯特提出的“自我损耗”理论,即个体在完成一系列需要集中心力完成的任务后,会因意志力的消耗而出现疲劳、决策力降低、自控力下降等负面影响。如果人长期处于自我损耗的状态,会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比如案例中的小郭,长期和不喜欢的人打交道,或者长期面对不想面对的同事、客户,甚至工作时长时间保持自己不喜欢的姿势,都将导致精神疲惫、意志力减弱,从而无法集中精力完成后续任务。

近年流行的网络热词“内卷”“躺平”“摸鱼”等,都是在描述人的行为状态,背后折射的皆是人的心理情绪状态。而人的情绪状态、工作状态与工作效率息息相关。当员工在工作中产生焦虑、抑郁、失眠的症状后,工作能力与工作效率会直线下滑,严重者甚至需要通过休假来恢复。员工情绪管理真的需要被组织重视起来了。

“打鸡血”救不了情绪疲劳

通用电气前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说:“有时候,企业中最大的隐性成本,就是企业内部人员的摩擦和不和谐。这些问题会妨碍企业的顺利运营,增加成本。”因工作中无法排解情绪造成的离职,就是需要由企业承担的隐性成本。

智联招聘发布的一项员工流失成本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企业员工流失的平均成本约为原薪资的70%。士气低落、沟通不畅导致员工流失、生产中断、客户抱怨、低效、内部关系紧张等,都是需要由企业承担的隐性情绪成本。很多企业注重薪资、培训费用、办公用品和设备、租金等可以直接通过财务报表统计出的成本,但对于难以量化的情绪成本却不太关注。

从心理学视角看,一个人做事高效来源于良好的情绪状态。那么,谁该为这份“情绪”负责呢?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经常受邀去一些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但在核对培训需求时却发现,大部分企业需要的并不是心理类课程服务,而是希望讲师能给低迷的士气打一针“鸡血”,让员工兴奋起来。至于为什么公司内部士气低迷,是否可以通过改变企业内部人文环境来提振精神等更深层次的问题,老板们并不关心。因此,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不良情绪一般只能由员工自己消化,消化不了就会降低工作效率,而企业经营者为了防止各种低效行为,又会出台各种监督措施。于是企业和员工之间变成了一场持久的猫鼠游戏。而其根源—情绪问题,始终未能得到良好的调节。

传统管理在应对员工“提不起精神”这类情绪问题时,惯常使用“鸡血式”激励手段:一是采用底薪和极高的提成“刺激”员工动起来,让员工为了追求高额的绩效奖金而努力;二是采取一些手段来维持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动力,比如在工作场合播放鼓舞人心的音乐、举办激励性的培训等等;三是通过强制性的组织文化来约束员工的行为和思维,使员工的行为符合条条框框,但同时也限制了员工自由发挥创造力,从而阻碍了企业的长期发展。

“躺平”文化的出现是对“鸡血式”管理的一种情绪反抗。人们不是卷不动了,就是不想再卷了。我们从小就被灌输“勤能补拙”的观念。但在目前由后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转变的重要阶段,尤其随着最近人工智能语言模型ChatGPT 的出现,“勤”是否能“补拙”,“勤”是否能创造更多财富受到了史无前例的挑战。在信息开放的环境下,“鸡血”的时效越来越短暂。人们更加关心自己的健康状况、心理的舒适度、幸福感这类长久指标。企业如果过于强调短期的业绩和利润,忽视了员工的身心健康和创造力,最终可能导致人才流失和业务陷入困境。因此,在工作中应该注重平衡,采取科学的激励手段,建立积极的企业文化,以此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动力。

与“鸡血”相对应的管理文化是“人性化”。人性化管理尊重员工的个性和尊严;培养员工的创造力和自主性;管理者与员工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乐于倾听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共同解决问题,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参与感。人性化管理的本质,就是以心理建设为主,关注员工幸福感和长期发展,用心理情绪驱动员工更好地发挥效能。英国Atom 银行曾发布了一份关于四天工作制的报告:越来越多的英国人支持四天工作制,其中40%的受访者表示,四天工作制是未来的趋势;有6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希望能够拥有更灵活的工作时间;有56%的受访员工表示,四天工作制让他们感到更快乐和更满意。而且事实证明,与五天工作制相比,四天工作制让员工更专注、更高效,也显著提高了员工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在实际工作中,要提振士气,还需要企业合理规划工作任务和时间,使员工保持身心健康,如此才能保证长期的高效工作。

情绪劳动过度的常规解决途径

经济学家厉以宁说:“经济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效率问题,效率有两个基础,第一个基础是物质技术基础,另一个基础就是效率的道德基础。人们有认同感是一个巨大的力量,人们有风雨同舟感,这又是一个有凝聚力的力量。道德力量调节能够带来我们意想不到的成功。”这里的认同感与道德感可以理解为人内心的自我驱动力量,这部分力量调节好了,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实践中,员工情绪管理往往依赖两方面。一是靠企业领导者提升自身领导力,二是靠组织重视。

很多企业家去商学院“充电”,通过课程、研讨会和社交活动等途径建立起广泛的人脉关系。但是,这种商学院的特点是“重社交、轻学习”,于提升个体领导力帮助不大。企业家需要通过提高沟通技巧、建立反馈机制、关注个人发展和学习等方式积累领导力经验,真正获得自我成长,进而提高企业运行的效率。

在这方面,杰夫·贝索斯的个人成长经历非常值得借鉴。贝索斯非常重视自我学习和成长,也舍得在这方面投入,他不断寻找新的学习机会和方式,提升自己的认知和能力。他的学习方式非常有趣和独特。据报道,贝索斯每年会抽出两到三天的时间,安排一些学习和思考活动,他称之为“思考大会(Think Week)”。在这些活动中,贝索斯会带着一堆书,独自前往一个偏远的地方,例如森林小屋或山中别墅等,远离繁忙的工作和喧嚣的城市。他会阅读和研究各种不同的主题和领域,包括技术、商业、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他还根据自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记录感想和思考成果,以便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这个思考大会的想法源自贝索斯的导师、著名教育家和科技领袖约翰·西利·布朗。贝索斯认为,这种思考和学习的方式能够帮助他更好地理解复杂的问题和挑战,提高创新能力和决策质量。正是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巧妙的学习方法,使他在亚马逊的首席执行官任期中实现了个人成长的飞跃。

企业的劳动情绪管理除了管理者领导力的提高,也应该重视员工的精神健康和内心的情感需求,采取一些措施来帮助员工解决精神内耗问题,比如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或由公司提供一些相关的心理服务项目,为员工提供包括心理咨询、法律咨询、金融咨询、家庭问题解决方案、职业发展支持和健康管理在内的各种服务,帮助员工化解工作和生活方面的各种挑战和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工作和生活的各种情况。

另外,组织要尽可能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供个人和职业发展机会等,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绩效表现,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可以增强员工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因此,企业应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支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团队建设、改进沟通渠道、建立绩效考核机制等,来改善内部人际关系。

彼得·德鲁克说:“一个企业最难减少的成本就是管理的低效率。因为它不是明显的成本,而是隐藏在组织架构和管理风格之中的成本。”情绪劳动可以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情绪劳动也会给员工带来情绪资源的不断消耗,从而影响身心健康。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就是,基于中国文化特点与中国人个性特点的情绪劳动研究还很少,但管理中的情绪与劳动效率问题已然避无可避。

猜你喜欢

贝索斯劳动情绪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贝索斯卸任亚马逊CEO
超4万人请愿“别让贝索斯回地球”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