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2023-05-12付文黄卓杭黄晓燕苏子津梁毅新颜翀贤王丽

生物化工 2023年5期
关键词:校企职业学校

付文,黄卓杭,黄晓燕,苏子津,梁毅新,颜翀贤,王丽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茂名 525000)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和发展。传统的高等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无法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学生毕业后可能会陷入就业难的境地[1]。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发展起来。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针对传统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而诞生的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通过高校和企业的强强联合,着重于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以便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这种模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传统高等教育教学内容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的鸿沟,有助于培养学生更具竞争力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帮助学生顺利进入社会,快速适应工作岗位[2]。同时,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也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思路,促进其持续稳健发展[3]。

1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点

1.1 教育与生产的有机结合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点之一是教育与生产的有机结合。传统的高等教育主要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学科素养的培养,而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则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将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实践是学习的重要环节,但单靠学术或实践能力往往难以胜任实际工作。教育与生产之间的有机结合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在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深入了解企业的实际运作模式、工作流程和先进技术,增强自身专业素养,学会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习或实践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更好地掌握职业技能和业务能力,有助于培养出更加优秀和具备竞争力的人才。此外,课程以及实践活动的设置也更加贴近实际工作需求,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期培养出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4-5]。企业可以结合自身需要,进行相关职业知识的深入讲解,为学生后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与生产的有机结合是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大特点,它能够通过校企间的合作共同为社会培养更具竞争力、更具创新精神的人才。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将学生所学的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竞争力和应变能力,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这种模式还能带动一些专业和领域的深度合作,进一步增强企业在技术掌握、研发创新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1.2 企业导向的人才培养

企业导向的人才培养也是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点。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是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具体来说,企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根据企业需求设置课程:学校和企业根据企业需求共同制定课程,通过开设相应的学科和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和职业素养。(2)手把手的实践指导:企业将自身的实践经验和技术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技能,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竞争力。(3)实践与实习的结合:学生不仅要在校内学习,还要在企业实习,通过一线实践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为将来的就业奠定基础。(4)全过程跟踪服务:学生在校学习和实习期间,企业会提供全过程指导和服务,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文化和就业信息,为学生顺利毕业和就业提供全方位支持。

通过企业导向的人才培养,企业可以快速培养适应企业发展的人才,学生也可以更好地适应企业的职业要求,提高就业竞争力。

1.3 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关注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另一个基本特点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关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个人发展规划,旨在培养具有专业素养和人文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具体来说,学生个性化发展要关注以下几方面内容。

(1)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和企业会提供不同的选择和方向,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长处,选择符合自身特点和职业规划的方向。(2)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学校和企业会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课程项目等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并注重实践,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3)提供实践经验与职业规划的指导:除了普通的课程,学校和企业还会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职业规划指导,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职业领域和自己的优劣势,为未来的职业规划做好准备。(4)注重个性化评价和毕业要求:学校和企业应制订完善的评价体系,制定个性化评价标准,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通过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关注,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更好地发掘每位学生的潜力和个人特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缺点

2.1 优点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高效的人才培养方式,它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竞争力,还可以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具有以下几方面优点。

(1)产教融合,实现产学结合: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将学校和企业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了产教融合,学生和企业的互动更加频繁和紧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适应企业的开发和生产。(2)实践与实习结合,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实践和实习,学生有机会到企业中进行实际操作,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同时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3)个性化发展,提升学生竞争力: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能更好地发掘每位学生的潜力和特点,培养出各具优势和不同特点的优秀人才,有助于提升学生个人的职业竞争力。(4)引导就业,促进产业发展: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生的就业,在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的就业率大大提高,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5)教育资源共享,节省教育成本: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学校和企业互相协助,共同开展教学和培训工作,减少了教育成本。

总之,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实践与实习、个性化发展和就业指导,让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企业需求和市场发展。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促进区域产业和高等教育的共同发展,对提高学生和企业的融合度、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2 缺点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开展合作,共同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该模式在职业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也存在以下缺点:(1)课程设置受企业影响较大,可能会重视实用性,而忽略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这种倾向可能会导致教育的功利化和质量下降;(2)学生的选择权受限,可能会出现强制实习和就业的情况,从而削弱了学生对职业方向的自主选择权;(3)学校和企业之间存在着利益关系,如果企业方面把利益放在首位,则会对学生的培养产生负面影响;(4)其他校企合作模式的缺点有师资力量不足、需花费大量资源建立合作关系等。

3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与应用

3.1 推广途径与对策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推广这一模式的途径与对策如下。(1)政策支持: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学校与企业开展联合人才培养,提供相关补贴和支持。(2)加强培训和交流:通过组织培训和交流会议,让校方与企业了解联合培养的重要性和方法,提高其认同度。(3)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学校与企业可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密切沟通,协商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和方案。(4)完善课程设置:为了避免过度追求实用性而忽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可以将实用性课程与人文素质课程相结合,保证教育的全面性。(5)加强评估机制:建立评估机制,评估校企合作的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完善改进。

总之,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需要政府、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和配合,需要各方齐心协力,加强沟通和交流,在不断完善这一模式的同时,提高其普及度。

3.2 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实践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种重要尝试,具有以下启示意义。(1)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学校与企业的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市场需求与高等教育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活力,促进教育产业发展。(2)缩小校企融合隔阂: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紧密联系,推动了校企融合的进程,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下学校与企业相对独立的状态。(3)教育与产业深度结合:高等教育与产业的深度结合,通过与时俱进地调整教育方向和内容,提高人才培养的效果。(4)重视职业能力培养: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强化实践教育环节,符合社会对高校应用性人才的需求,也提醒高校要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5)加强学科建设:学校与企业合作还可以对学科建设起到启示作用,通过实践教育环节,推进相关学科的发展和研究。

4 结语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实践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是要注重市场需求、重视教育与产业深度结合、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协作、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等,从而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高等教育水平的不断进步。学校应该进一步强化对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计划,从实践教育、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加强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学校和企业应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定期沟通、合作开展相关活动等方式,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和联系。

猜你喜欢

校企职业学校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学校推介
奇妙学校
校企合作五反思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