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中考对历史解释素养的考查以及应对策略
2023-05-12湖北省武汉市吴家山第四中学
湖北省武汉市吴家山第四中学 甘 笛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目标要求”中指出:能够初步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能够客观叙述和分析历史,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在理解和辨析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尝试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加以论证,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2022年各地市中考历史试题,主要通过考查学生区分史实与解释的能力,对教材观点的再认、再现能力,分析不同史事之间因果关系的能力,理解、评判他人重要历史观点的能力,依据材料和现象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一、考查区分史实与解释的能力
让学生区分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的试题,主要为选择题。这类试题,一般要求学生准确地分辨出题目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哪一个是历史史实,哪一个属于历史解释。它要求学生准确理解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的概念,能熟练分辨历史史实和历史解释。
例1.(2022·重庆B卷)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
A.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B.1860年,英法联军放火烧毁圆明园
C.1895年,中日双方签订《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
【应对策略】
学会区分史实与解释,是历史解释的基本能力之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要求“能够初步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分清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的概念。历史史实,是指人类历史上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下真实发生过的、客观存在的事情,时间、地点、过程、结果是判断史实的基本要素。历史解释则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解释要求以史料理解为基础,在一定史观指导下,解读某一历史概念、探讨某一历史现象或者评价某一历史人物(事件),它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历史观点、历史结论、历史评价、经验教训、启示感悟、意义影响等都属于历史解释范畴。也就是说,历史史实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陈述,而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者历史现象作出的主观评论。
例1中,B、C、D三个选项,有时间有结果,都是客观存在的,都是史实;选项A则是对鸦片战争影响的主观评价,故属于历史解释。
二、考查学生对教材观点的再认、再现能力
考查学生对教材观点再认、再现能力的试题,一般是题干给出情境材料(情境材料有的取自教材,有的来自史料),然后让学生从材料中归纳出历史观点,而这个历史观点一般来自于教材。这类试题命制的目的,是考查学生对教材观点的再认和再现能力。考查学生对教材观点再认、再现能力的试题,可以是主观题,也可以是客观题。
例2.(2022·河南)1991年,日本驻联合国大使宣称,要“争取五年内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一企图未能实现;2004年,日本又改变了“入常”策略,最后也归于失败。这些“入常”行为说明日本
( )
A.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B.反省历史融入世界
C.致力维护世界和平 D.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应对策略】
历史教材是学习历史的最主要课程资源。对学生来说,最常见、最权威的历史解释均来自教材。学生正确解答试题需要借助教材上的历史解释:学生只有将教材内容与试题有效结合,并进行知识的迁移,才能得出正确答案。一般来说,历史教材每一课的历史知识都由史实性知识和结论性知识构成,往往是“前史实后结论,夹叙夹议,史论结合”。学习时,学生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深刻理解教材上的历史解释,分清教材中哪些是史实性知识,哪些是结论性知识,史实与观点是怎样结合的,以增强史论结合的意识。对教材中的一些重要历史观点、历史结论,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欲望日益强烈”,这个历史结论是教材中的权威观点,如果学生在学习中理解并掌握了这一观点,例2也就很容易回答正确了。
三、考查分析不同史实之间因果关系的能力
让学生分析不同史实之间因果关系的试题,一般是题干材料描述出某个历史现象,然后让学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这类试题设置的目的,是考查学生分析解释史实之间因果关系的能力。这类试题是考查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常考题型。
例3.(2022·天津·节选)科技改变生活,引领社会新风尚。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钱乘旦在《英国通史》中对19世纪的英国社会这样描绘道:“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计算……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依据材料,概括19世纪英国人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不得照抄原文)结合所学,说出推动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1)变化:时间观念发生变化;逐渐养成守时的生活习惯;乘坐火车成为人们的出行方式之一;开始随身带表。
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
【应对策略】
有人说,研究历史就是研究原因。因为,历史解释的本质就是说明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也即解释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例3第二问要求学生将具体事件置于正确的时空背景下,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变化产生的原因进行合理解释的能力。解题时首先要准确理解材料信息,明确设问要求,找准关键词,特别要注意时空限定“19世纪的英国”。这些关键词是准确解题的切入点,一定要特别关注。再根据问题指向,明确考查的是原因的哪一方面(如内因与外因、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根本原因与一般原因、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等)。最后结合相应时间段的历史知识,对现象产生的原因作出解释。
四、考查学生理解、评判他人重要历史观点的能力
近年来,各地中考中选取教材之外的某一观点作为材料,然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所给历史观点的试题逐渐增多。这一类型的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评判他人历史观点的能力。
例4.(2022·云南·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605—610年间隋炀帝先后征发了200多万民工,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开凿期间,所有民工均自带干粮、自备衣被,大量民工因病因伤死在了工地上。大运河连接了五大水系,把黄河中下游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连为一体。运河通航后,江南的粮食布帛可以很便捷地运输到都城长安及洛阳。自隋唐以后,沿运河两岸兴起了一批商业都市,杭州、镇江、扬州、开封等地,逐渐发展成为新兴商业都会。这些城市历经宋、元、明、清而不衰,不仅是一方繁盛都市,而且也成为物资和人文荟萃之所。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学参考书》(岳麓版)
关于隋朝大运河的修建,同学们有以下观点:第一种,大运河的修建是隋朝灭亡的祸水;第二种,大运河的修建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发展。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简要说出你的理由。(要求:明确写出自己的观点;说明理由要有史实依据)
【应对策略】
由于人们所处的环境、立场、视野、认识水平等方面的不同,对某一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可能存在差异,这时就需要我们对历史观点的正确与否进行再评判。也就是说,历史认识、历史观点不是一成不变的。评价历史观点时既要将该观点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分析,也要结合当今社会现实来看待,也就是要用辩证的方法分析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解答评价观点类试题要做好两个步骤:首先要判断他人的观点,表明自己态度;其次要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用史实论证自己的观点。具体到本题,可以利用材料中的史实说明“大运河的修建是隋朝灭亡的祸水”这一观点,也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围绕大运河修建的目的、意义、作用来解释“大运河的修建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发展”这一观点,还可以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提出“要辩证看待修建大运河的影响”的观点。
五、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和现象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
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和现象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的试题,一般是试题提供一到两个情境材料,反映某个单一史实或由多个史实构成的复杂历史现象,要求学生对情境信息进行解读,提炼一个观点,再迁移所学知识去阐释这个观点。这类试题具有创新性和开放性,能综合考查学生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例5.(2022·广东·节选)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领导人民百年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共产党百年大事记(部分)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
选择材料中至少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参考示例,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示例】观点:中国共产党重视军队建设。事件:南昌起义;古田会议。
论述: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
结论: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新型人民军队,对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应对策略】
解答这类开放性试题:首先要读懂材料,提取信息,明确要求;其次要从材料中选择至少两个有关联的具体事件,从中抽象出本质特征,提炼出观点;最后要结合材料或教材中的知识点,论证自己的观点,做到“以史引论、史论结合”。如本题,第一步,仔细阅读材料,明确要求。第二步,选择材料中至少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提炼一个观点。仿照示例,可以提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的历次重要会议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等观点。第三步,选择相关史实论证观点,得出结论。简单说,就是读材料、定观点、找证据、拟结论。
总之,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研究中考试题,找出规律,通过多样化、规范化的训练,熟练掌握解答各种类型试题的基本模式,提升自己的历史解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