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耦合育人的实践研究
——以高职院校印刷媒体技术专业为例
2023-05-12俞忠华滕跃民
俞忠华 滕跃民 肖 颖 龚 云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上海 200093)
《印刷业“十四五”时期发展专项规划》指明了“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的发展方向,作为生产加工型制造产业,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新时代,行业迫切需要富有爱国精神、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的人才为这个行业注入新的活力。[1]印刷类高职院校是培养行业各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的印刷媒体技术专业是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专业自2017 年起就聚焦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课程思政“课中课”模式的“三寓三式(五化五式)”范式,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改革,注重学生专业技术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各类课程,充分发挥课程在三全育人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印刷强国梦教育,坚定理想信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高职印刷媒体技术“专业思政”的内涵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实践应用型教育。有别于本科教育以学术型人才或工程型人才为人才目标,高职教育的人才目标是技术型人才或职业型人才,所以课程思政更突出对学生职业理想、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印刷类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应基于专业特点,围绕印刷专业核心价值,依托各类课程思政载体,努力构建专业特色的“专业思政”体系,将“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一)印刷媒体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价值体系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印刷媒体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坚持立德树人,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质、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具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面向印刷与记录媒介复制行业的印刷复制工程技术技能领域,能够从事印刷中数字化、标准化和智能化控制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专业经过近70 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以政治素养、社会责任、道德品质、综合素养为主线的核心价值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印刷媒体技术专业核心价值体系
(二)印刷媒体技术“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专业教育要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侧重育人实践,专业思政侧重育人引领。在“大思政”背景下,专业思政是一种融合机制,它以专业为载体,发掘专业特点和优势,通过专业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贯通教育教学全过程、全要素的融合设计,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与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2]
印刷业发展至今已不只是工业,也是文化和传媒服务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迫使专业建设应时而变以更好地适应行业对印刷人才的新需求。推行课程思政改革,虽说已经打破原来思政课教师孤军作战担负学生思政教育重任的局面,开辟了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育的新战场,但如果专业教师停留在围绕各自课程的课程思政,会导致“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难以实现融合一体化。这显然不利于课程建设,也会影响到整个专业建设。课程是一个专业的基本组成部分,在价值引领方面,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两者是相一致的,是同向同行的关系。所以课程思政建设应以专业思政建设为统领,专业思政建设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得以更好地呈现其专业特色和优势。[3]
二、高职院校“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耦合育人要解决的问题
专业思政的目标是实现思政育人在课程及其他教学环节的全覆盖,也就是要求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整个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印刷媒体技术专业在上海市级“一流专业”建设过程中,已经在课程思政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多门课入选上海市级课程思政领航计划,但整体上看仍然是侧重于课程的“点”的建设阶段,聚焦于专业的“线”尚不清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思政的进一步深化,不利于发挥课程思政在整个专业建设中的价值引领作用。因此,需要完善专业思政体系,解决课程思政主体之间、课程与课程之间、课程思政与专业之间协同不力的问题。
(一)多元课程思政主体的协同化
专业要依托于课程而存在,专业思政要以专业课程为载体。[4]教师作为课程思政最重要的实践主体,由于专有所长使得课程思政对于教师而言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自主性,这就造成了其他课程思政主体被弱化的现象。构建专业思政体系,必须协同所有育人主体,自上而下建立多元主体相互协作的格局。就一个专业而言,首先,专业带头人先做好课程思政“领头羊”,自身要有牢固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较强的课程思政能力,要负责带领团队在进行充分专业调研的基础上确立专业思政总目标。其次,专业要创造条件,协同学校的思政课教师资源或其他专题研讨、培训等资源,巩固和提高全体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最后,不能忽略学生的课程思政主体地位,课程思政是润物无声“浇灌”学生的过程,需要及时了解学生对思政育人效果的评价与反馈。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印刷媒体技术专业通过近年的上海市课程思政领航学院建设及一流专业建设,建成了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专业带头人、专业教师、学生等课程思政多元主体间不断协同融合,形成了良好的课程思政氛围。
(二)多元课程思政元素的体系化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2019 年获批上海市课程思政领航学院建设,印刷媒体技术专业的印刷过程与控制课程、印刷物料检测与选用课程、印刷企业管理实务课程等多门专业课程入选。团队教师分别就各自课程整理知识点、技能点、思政点,挖掘凝练思政元素,并结合本校独创的“三寓三式(五化五式)”范式,即坚持“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寓教于乐”的课程思政理念,运用“元素化合式、画龙点睛式、专题嵌入式”及“情景化、形象化、故事化、游戏化、幽默化、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探究式、案例式”的方法与手段积极实践课程思政,每一门课都整理出融合实施表(见表2)。每一门课的教学内容不一样,但价值引领共同指向专业核心素养,即政治素养、社会责任、道德品质、职业素养。
表2 印刷企业管理实务课程思政元素融合实施表
(三)专业思政体系与行业发展的动态化
印刷类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主要面向印刷产业群相关岗位,从“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必须以产业人才需求为切入点。由于印刷相关职业肩负着传承先辈工匠精神、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和发展等任务,印刷发展到今天,技术不断有突破,设备不断有创新,高职院校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必须紧跟行业发展变化,确立与行业发展融合的专业思政目标,构建与时俱进的专业思政体系。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不同社会分工需求下兼备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专业知识的人才,这是高校“专业思政”要解决的问题。[5]
三、高职院校“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耦合育人的融合机制
从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并不是简单地增设几门专业课,或深入挖掘一些思政元素、或多开拓几条实施渠道,而是需要厘清“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这两个概念,并构建融合机制,最终达到两者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耦合育人之效果。
(一)行动理念的融合
2020 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了各类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印刷媒体技术专业已建成的课程思政示范课基于各自的特点,将课程知识点、技能点、思政点“三点合一”,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等专业思政元素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从课程思政走向专业思政,前提是完成专业核心价值引领这一行动理念的融合。
(二)实施场域的融合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是对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岗位技能的训练并重,学生除了课堂学习任务外,在学期间还可以参加丰富的社团活动或各类技能比赛。其中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主要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专业教师将课程显性知识与隐性思政育人元素结合;岗位技能的训练在专业实验课和校内外实践课中进行,校内外实践基地是主要的训练平台;“印艺学社”社团是印刷媒体技术专业的第二课堂,其主要活动包括专业技能训练、行业技术讲座、科技竞赛、行业走访等,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人文和职业素养,社团2021 年获得“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课程思政走向专业思政,最终都以实现立德树人为目的,所以课堂——企业——社团(活动组织)的场域融合是必然趋势。
(三)评价标准的融合
对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评价,是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课程思政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检验课程自身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方面的协同与统一性。专业思政评价是“课程思政”发展到“专业思政”后的必经之路,其主要目的是检验专业课与专业课之间、专业与行业人才培养需求之间的协同与统一性。开展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本质上是相互协同实现专业核心价值引领的思政育人的过程。
评价标准方面,课程思政评价的主要标准是课程内容与思政内容是否存在“两张皮”现象,专业思政评价的主要标准是课程与课程之间是否存在“各自为政”的问题,两者实际的评价客体都是学生、教师与课程。首先是学生方面,课程思政对学生层面的评价标准主要是看课程给学生在价值引领方面带来怎样的“增值”效应,考查学生在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前后价值观等方面的提升程度,专业思政则更关注对学生在职业价值认同方面的提升程度。其次是教师方面,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的评价重点都是考查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前后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方面的增强程度,专业思政则更关注教师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的意识和能力有无提升。最后是课程方面,课程思政层面的评价重点是考查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课程教材等是否纳入了课程思政的要求,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挖掘是否合理,与专业知识的教学融合是否贴切自然,是否发挥好了“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作用,专业思政则更关注整个课程体系与专业建设融合的程度与效果。
四、高职院校“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耦合育人的实施路径
(一)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用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也就是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性问题,确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首要任务。《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高校要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印刷制造业和传媒服务业属性,决定其传播范围广、社会影响大,所以对产业人才的政治素养、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要求较高。印刷媒体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对接印刷产业转型升级,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过硬技术技能本领和良好品德,勇于担当新时代使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专业思政背景下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从专业的特点和实际出发,将价值引领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全过程。
(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是高职印刷媒体技术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和基础。印刷媒体技术专业的课程根据特点可以分为专业平台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实践课、专业拓展课等类型,分别承担培养学生职业认知、职业认同、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课程思政任务。大一以专业平台课为主,通过印刷概论课程、传播概论课程等平台课进行专业启蒙,实现培养学生专业认同感的第一步;大二以印刷过程与控制课程、印刷物料检测与选用课程等专业核心课为主,通过教师的专业引领,逐步提升和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和专业情感;大三以创新创业理论课程、毕业综合实践课程等专业拓展课和实践课为主,提升学生专业自豪感,强化对专业前景和行业发展的自信心,进一步认同职业价值。
(三)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6]印刷媒体技术专业课都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需要教师结合专业特点,深入挖掘、巧妙应用才能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功能。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在不同教学环节中体现形式各异,如专业平台课、专业核心课的教师需要能够结合课程的具体知识和内容凝练课程思政元素,并将其归入政治素养、社会责任、道德品质、综合素养的专业核心价值体系,建立专业特色课程思政案例库并科学融合实施。专业实践课、专业拓展课的教师,需要依托岗位技能训练这一载体,充分挖掘和激发以岗位技能训练为主的课程思政元素,将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职业精神等思政元素隐性融入,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其职业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印刷媒体技术专业开创了思政课教师走进专业实训课堂的新模式,构建了“协同育人”教师群,提供了以“三寓三式”为范式的可复制、可推广的“课中课”样板。[7]
五、结语
让课程思政入脑、入心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就单门课而言需要以课程的核心素养为目标指引,对专业思政而言需要以专业的核心价值体系为纲领。高职院校从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要让每一位教师都认识到专业思政是什么,为什么要开展专业思政,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促使学生从内心认识专业、认知专业、认同专业,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职业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同时思政元素的内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形成育人合力和协同育人效应。[8]因此,专业思政建设必须坚持三全育人为导向,树立全员参与的理念,增强所有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使教师能够自觉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结合专业特点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贯穿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全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一体化育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