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时代产教融合的高职“三教”改革路径探析

2023-05-12马国勤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校企改革职业

马国勤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63)

教师、教材、教法(以下简称“三教”)是教育要素的基础性重要内容,事关“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的根本性教学问题。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要求推动“三教”改革,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1]2020 年9 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具体列出“三教”改革攻坚行动计划,将“三教”改革作为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重点任务。[2]2021 年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深化职业教育“三教”改革,因材施教,促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3]由此可见,“三教”改革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关键着眼点和重要突破口,直接决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然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是数字化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新经济新优势的主动选择,教育数字化转型也成为引领教育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这给高职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站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运用系统思维,全盘考虑跨越经济界与教育界[4]的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三教”改革,厘清改革动因,剖析行动逻辑,明确实践路径,对提高“三教”改革的系统性、协同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三教”改革的动因分析

高职“三教”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兼顾当今数字化时代产业转型发展需求、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和高职院校自身发展需求,将其纳入产业需求侧和人才培养供给侧双向互动的循环系统中全盘考虑。

(一)产业发展需求: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发展的应然需求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新经济快速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带来新变化、新要求、新职业,为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明了新方向、新内涵、新标准。

一是新经济需要高职教育提升人才培养定位。在新经济环境下,中国开启了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新征程。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 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普及数字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到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5]面临数字化时代传统产业改造重组和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的产业与产品更新换代以及新技术引领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的新经济新动能,高职教育理应主动适应新经济发展的新方向,面向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站在高质量发展的制高点,打造“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培育高地。

二是新技术需要高职教育升级人才培养目标。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区块链、5G+、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蓬勃发展和快速渗透,原有的生产方式、劳动岗位、工作内容、职业标准、对体力智力的支出要求等生产要素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原来一些职业可能在未来几年内消失,同时新技术催生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出现新职业、新岗位,就业要求一人多岗、一岗多能等现象非常普遍。这将倒逼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由单一“技术技能型”人才升级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三是新业态需要高职教育优化专业结构。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促进传统产业重组或嫁接新技术进行转型升级,推动企业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不断进行分化、整合、跨界融合,形成新型产业发展模式、商业模式和企业经营模式。高职教育理应直面新业态、新模式的新内涵,重新定义专业和专业群的划分,动态调整专业结构,打造与新业态、新模式需求高度适应、同向同行、集群发展的高水平专业群。

四是新职业需要高职教育重构专业教学标准。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出现推动职业分类加速变迁,2022 年9 月28 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 年版)》,净增了158 个新职业,首次标识了97 个数字职业,职业数达到了1639 个。[6]这意味着高职教育与职业标准对接的专业课程内容、与生产过程对接的教学过程以及学生学习产出的质量评核标准均需重新定义,才能培养堪当时代重任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二)学生发展需求:多类型、多层次、多起点生源的发展需求

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职业教育还要适应学生全面发展需要。随着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深化实施,特别是高职实施百万扩招以来,高职院校的生源包括下岗职工、退役军人、新型农民工、自主再就业人员、应届和往届“三校”毕业生、应届和往届高中毕业生等不同类型,各种类型的生源又有不同学习起点、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生源类型多样化和层次结构差异化要求高职院校提供个性化、多样化、定制化的教育服务,这给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带来了现实挑战。高职院校只有直面学生全面发展和多样化成才需要,转变观念、更新理念、深化“三教”改革,面向人人、因材施教,才能促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人人人生出彩,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

(三)院校发展需求:内涵式、特色化、高质量发展的自身需求

面对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迭代升级带来的市场需求变化,以及多类型、多层次、多起点生源的发展需求,内涵式、特色化、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职教育的必然选择。而高职“三教”改革既涉及人才培养定位、专业设置与结构优化、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构建等顶层设计内容,又涉及基于顶层设计的课程、项目、平台、教材、教师、教法等教学实施核心要素,还涉及保障“三教”改革有效运行的管理制度建设,直接决定着高职院校关键办学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三教”改革是高职院校内涵式、特色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是数字化时代新要求下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自身需求。

二、高职“三教”改革的行动逻辑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高职“三教”改革需要强化类型教育特色,遵循产业发展规律、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

(一)紧跟时代关注理念:“三教”改革与“四新”经济俱进

一是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首先,高职教师要紧跟政策导向和职业教育改革步伐,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先进理念,深入研究高职多元化生源的个性化、多样化、定制化的教育需求,将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美好期待在教材、教法改革的生动实践中转变为现实。其次,高职教师要实时关注产业发展动态趋势,通晓产业转型升级中生产要素变化革新对专业教学带来的新要求、新标准,并紧贴生产实际和科技进步。一方面要不断提升自身数字素养和专业实战能力,另一方面要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课程教学实践,推进“三教”改革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相互融合形成的新经济(简称“四新”经济)同向同行。

二是教材要体现时代特征。高职专业设置要紧密对接数字化时代产业发展与岗位需求,课程教学内容要紧密对接职业标准,教材内容要基于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以模块化、项目式、任务化的工作手册呈现。教材形态不仅要采用活页式的形式展现,而且要符合当今高职学生的信息浏览摄入习惯和具象思维智能特点。

三是教法要契合当今学情。多类型、多层次、多起点的生源对教育的需求呈现个性化、多样化、定制化的特征,教学内容的选取方法、教学环节的设计方法、教学过程的实施方法、学习质量的评核方法均要契合当今学情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因此,教材内容以模块化方式呈现的同时,还要考虑学生多层次的教育需求;教学环节基于行动导向设计的同时,还要考虑学生多起点的学情实际;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的同时,还要考虑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学习质量基于统一标准评价的同时,还要考虑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效果。

(二)产教融合系统设计:生产要素与教育要素全程融合

基于要素教育论和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系统设计生产要素与教育要素全程融合的“三教”改革,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如图1所示)。

图1 产教融合的“三教”改革系统设计示意图

一是校企合作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遵循成果导向反向设计原则,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行业导师(简称校企双师)共同参与,以产业发展需求、学生发展需求和院校自身发展需求目标为导向,升级人才培养目标,并把产业发展新要求和学生多样化成才、全面发展需求定义于人才培养规格中;再根据人才培养规格重构或更新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并将新技术、新职业、新岗位的新标准融入教学内容之中,从而建构课程、项目、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和技术创新中心,做好生产要素与教育要素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顶层设计。

二是校企合作做好人才培养全程的教学实施。以学生为中心配置教学资源,教学全程校企共育、互动赋能。一方面,由校企双师队伍根据产业、岗位需求,契合学生学情,开发生产要素与教育要素融合的模块化、项目任务式的新形态教材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专业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开展校企双师团队式、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实施、常态化校企双师教研活动和多元化课程学习综合评价,做好校企共育、产教互动的人才培养实施过程。

三是校企合作做好人才培养质量的审核评估。以持续改进为动力,不断优化产教融合的“三教”改革系统设计,促进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校企共建专业建设管理委员会,每年对学生毕业时具备的能力(专业学习成果)进行质量评估,形成“顶层设计→教学实施→评估反馈→持续改进”的闭环系统。

(三)“三教”融通协同推进:“三教”改革闭环融通协同推进

产教融合的“三教”改革关键是校企双师队伍,核心是生产要素与教育要素融合的教材,要点是契合学情和时代特征的教法创新,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师是决定因素,决定了教材内容质量和教法创新,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备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的素养和能力。另外,教材与教法也要相匹配,教材内容要对接岗位工作内容,教法过程要对接任务工作过程,教材内容的编排和教学方法的实施要促成学生按照“新手→生手→熟手→能手→专家”的规律成长成才。因此,教师、教材、教法相互融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只有闭环融通、协同推进,才能提高“三教”改革的有效性。

三、高职“三教”改革的实践路径

教育部副部长吴岩说:“教学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痛处是教师,改到实处是教材。”为此,高职“三教”改革需要以课程为统领,以行动逻辑为遵循,从校企人员融合、产教内容融合和方法举措创新三个方面入手,将生产要素和教育要素融合贯通于数字化时代高职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有效促进高职专业与产业的精准对接。

(一)校企人员融合:打造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行业导师混编的双师团队

一是搭建校企双向互动工作平台。聚焦行业龙头企业、优质企业和产教融合型企业,合作共建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教师发展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校企双向互动工作平台,打造多元化、混合型的教育教学团队、生产实践团队、科技研发团队,支撑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服务行业企业技术改造、工艺改进、产品升级。首先,学校鼓励具备条件的专业教师进企业实践流动站,企业组建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工程师等构成的行业导师团队,对学校进站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帮助专业教师了解产业发展动态、企业生产方式、工艺流程规范等,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其次,在此基础上按照“1 名教师或导师3门课、1 门课3 名教师或导师”“1 名教师或导师参与1个企业研发项目”的原则,让进站专业教师与企业行业导师混编组成教学创新团队、项目研发团队、生产实践团队,教学创新团队入驻学校开展教学教研及在教师发展中心接受高职教育教学专业化指导,项目研发团队入驻技术创新中心开展科技研发,生产实践团队入驻企业生产线。最后,企业为项目研发团队提供实践项目,为生产实践团队提供实践岗位,并配备实践所必备的实践场所、实验仪器、文献资料等条件;学校为教学创新团队开展高职教育教学培训指导,提供教学教研必备的工作场所、仪器设备、文献资料等条件。

二是构建校企双师专业化发展体系。聚焦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教学能力、工程实战能力、教学研究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等五个维度,结合教学岗位、生产实践岗位、科技研发岗位等三重职责要求,研制校企双师能力标准、结构模型和专业化成长通道;通过学校、企业、第三方培训等三方互动融合,研发校企双师研修资源,创新校企双师线上、线下混合式研修模式,构建校企双师专业化发展体系。

三是健全校企双岗互聘共管机制。校企共同制定并不断完善“双岗互聘”工作管理与考核制度,明确教学岗位、生产实践岗位、科技研发岗位的工作职责、薪酬绩效考核分配办法,规范学校对教学岗位上的企业行业导师的工作管理和薪酬绩效发放,企业对生产实践岗位上的学校专业教师的工作管理和薪酬绩效发放,以及校企共同对科技研发岗位的校企双师的工作管理和薪酬绩效发放,健全校企人才“双岗双薪、互聘互用、互融互通”的共同管理长效机制。

(二)产教内容融合:开发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模块化新形态教材

一是基于成果导向和面向人人构建模块化自助式课程体系。借鉴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按照“产业发展需求及教育利益相关方需求→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反向设计原则,结合当今高职多元化生源结构,构建模块化的自助式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专业与产业发展、岗位工作需求的精准对接,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定制化的学习需求。

二是基于工作过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重构课程内容。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选取专业就业面向岗位及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课程内容,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精准对接。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按照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的复杂程度,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排序课程内容,促进学生从新手发展为能手甚至成长为专家。

三是运用信息技术和结合学生自主学习需要创新教材形式。基于高职学生智能特点、成长环境及自主、深度学习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与课程内容工作任务完全匹配的工作手册、活页式教材,以及图片、动画、短视频、微课、直播课堂、模拟仿真软件等形式的融媒体教材;开发引导学生自主深度学习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专业教学资源库。

(三)方法举措创新:创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且契合学情的教学方法

一是创新运用行动导向六步教学法。对于课程内容的每项工作任务,基于任务工作过程,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教学法,开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探究式、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在任务操作中进行实践、分析,实现做中学、学中思、思中悟、悟中创。

二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法。一方面,教师需要与时俱进,更新理念,增强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能力和责任,同时,需要不断学习,持续提升自身数字素养与技能水平。另一方面,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类型和内容需求,在课程教学设计、资源开发、教学实施、质量评价等教学全程各个环节,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突破重点、化解难点,帮助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均能进行有效学习,尤其对于无法实务化、实战化的工作任务,巧用AR/VR 模拟仿真,同样达到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的育人效果。

三是契合当今学情实际创新教学法。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可见,教与学是有一定规则和规律可循的,要向着教学目标方向不断迈进,只要能达到教学目标,可以采用一切合法的、合情的、合理的方法。但是,同样的教学目标,面向不同的教学对象,固然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所以,既能达成教学目标,又能契合学情实际的教学方法就是最好的教学法,找到最好的教学法就是“得法”。这就需要教师在改革教材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学生和钻研教育理论,运用教育理论联系学情实际,解构已有的教学法或常用的教学法,重构或创造性提出新的教学法,并在教学中不断应用实践,不断探索求新。

四、结语

数字化时代新经济发展如火如荼、速度迅猛,高职教育必须紧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系统设计、协同推进“三教”改革,切实增强高职教育适应性,持续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改革无止境,创新无止境,高职“三教”改革需要不断探索实践,持续优化创新。

猜你喜欢

校企改革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改革之路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职业写作
改革备忘
我爱的职业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改革创新(二)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