旴江医家喻昌治未病学术思想探析
2023-05-11王河宝何锦精薛晓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4
王河宝 何锦精 薛晓 (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
“治未病”思想奠基于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1],东汉医圣张仲景对其作了补充发展,清代医家叶天士在《温热论》中对“治未病”作了详细阐释,至此“治未病”思想趋于成熟,之后经过历代医家的充实﹑提高而渐成体系,是中医学博大精深理论体系中最具影响的理论之一,更是中医学的特色和精髓。在此探讨清代旴江医家喻昌治未病的养生学思想。
喻昌(1585—1664 年),本名朱昌,字嘉言,号西昌老人,江西新建人。后应吴中友人钱谦益的邀请,悬壶江苏常熟,医名卓著,冠绝一时,与张璐﹑吴谦齐名,为明末清初医学三大家,也是江西旴江医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持伤寒“三纲鼎立论”“大气论”“三焦论治温病”“秋燥论”等学术观点。撰有《寓意草》《尚论篇》《医门法律》等多部医学著作,学术造诣颇深,影响深远。喻昌临证经验丰富,善于从细微处着手,仔细体察,如他在《寓意草》[2]371中所言:“自少至老,耳目所及之病,无不静气微心,呼嗡与会,始化我身为病身。负影只立,而呻吟愁毒,恍忽而来,既化我心为病心。苟见其生,实欲其可,而头骨脑髓,捐之不惜。”足见其用心体察病身之痛﹑不惜肝脑涂地救治病人之心。其临证之时善于从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全过程审时度势,分阶段考虑,或养或治,或养﹑治结合。为防止疾病发生﹑发展与传变,积极主张“治未病”,认为防患于未然才是崇本之治。其“治未病”思想贯穿疾病防治全过程,富有创新精神。
1 未病先防
在疾病尚未发生的状态下,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素问·保命全形论》[2]57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指出人秉天地阴阳之气而生,随着四时生﹑长﹑收﹑藏之规律而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3]中曰:“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明确指出自然和风之气既可化生万物,若违背之亦可伤害万物。喻昌认为,人处天地之间,应顺应时令变化而调适饮食作息﹑精神情志,以维持健康体魄。他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2]57的观点:“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刑,以使志生……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因此,喻昌临证之时,多从日常生活起居等细微处着手进行辨治﹑调养,如他在《医门法律》[4]198中曰:“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另外,喻昌也注重体质辨识,如他认为“富贵之人”易患中风。在《尚论后篇》[4]120中曰:“中风多见于富贵之人……富贵之人身既安逸,内风已炽,尚图乘风纳凉……致阳气郁遏不舒,加以厚酒浓味之热,挟郁阳而为顽痰,阻塞经络。”
饮食上,喻昌主张清淡茹蔬,认为“一切食物,惟味薄质轻者,胃中始爱而受之”[4]392,“食物诸无所忌……白饭香蔬苦茗,种种清胜尤妙”[4]428。反之,过食肥甘厚味,致脾胃运化失常,酿生食浊﹑痰饮,形成多种病症。如“凡五方之因膏粱厚味,椒﹑姜﹑桂﹑糈成热中者……至胀满一症,人人无不有之。”[2]398起居上,喻昌遵《内经》四时起居之法,主张起居有时。他认为寤属阳,寐属阴,寤寐有节,则阴阳协和;否则,寤寐失常,阴阳失调,引发多种病症。精神情志上,喻昌注重精神调摄,认为精神情志是人对外界各种刺激的反映,正常的情志活动有利于维持机体健康,但情志太过或不及则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因素。如他说:“能善养此心,而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物而不争,与时变化而无我,则志意和,精神定,侮怒不起,魂魄不散,五藏俱宁,邪亦安从奈我何哉?”[4]210即能够做好养护心性,做到居处安静而无所畏惧,心中坦荡而不患得患失,清心寡欲而不过分欣喜,顺从事物发展规律,心情平定,五脏安和,病邪则无由侵入。足见,保持精神安定﹑心情平静是外避邪气的重要方式。
2 既病防变
疾病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其传变与否与邪正盛衰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如《素问·调经论》[2]146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提示正气不足,邪气亢盛,病邪由浅而入深。喻昌在《医门法律·中风论》[4]239中曰:“《经》言百病之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府。”认为医者除对已病脏腑﹑经络﹑气血等进行辨治外,还须掌握疾病发展传变的规律,预测病邪传变趋向,对可能被波及的脏腑﹑经络﹑气血等积极调护,以阻止疾病的发展﹑传变。喻昌对中风病﹑六经病的调治可见一斑。
喻昌认为,中风一证,动关生死安危,应积极辨治,阻断其发展。他在《医门法律·中风论》[4]238中言“风之中人以渐而深”,其传变遵循由经及络及腑的规律,故治也分浅深。风中于络,肌肤不仁,为中风病的早期阶段,此时要积极驱邪外出,用桂枝汤解表和营;若风由络及经,则以小续命汤加减疏畅经络,宣通表里,以阻绝风邪传入脏腑。喻昌指出“风在经络肌表筋骨之间,尚未入于脏腑者,并以通荣卫为治”,立和荣汤,补血活血而不滞,健脾燥湿消痰而不燥,且清热疏风,开经络,通腠理。多服之可内固根本,外散风邪,阻断病邪深入脏腑。
《素问·热论》[2]70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指明伤寒六经存在传遍规律。掌握其传变规律,积极治疗,“病在三阳经,汗之可也”,以阻绝其向阴经﹑脏腑传变。张仲景在《伤寒论》[5]8中曰:“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喻昌谨遵张仲景《伤寒论》六经辨病之旨,详细阐明六经传变规律,指出“凡治伤寒之诀,起先惟恐传经,传经则变生”[4]66,即采取积极措施,或治,或防,或防﹑治结合,截断疾病传变。如张仲景《伤寒论》[5]10中曰:“太阳病,头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再作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喻昌解释道:“七日而云以上者,该六日而言也。六日传至厥阴,六经尽矣。至七日当再传太阳,病若自愈,则邪已去尽,不再传矣。设不愈,则七日再传太阳,八日再传阳明,故针足阳明以竭其邪,乃得不传也。”
3 愈后防复
在疾病初愈阶段,正气尚未完全恢复,邪气仍未消失殆尽,机体处于虚弱阶段,此时的饮食起居﹑劳倦﹑情志等须加以谨养,不然往往导致疾病复发。喻昌注重愈后调理,以阻止疾病复发。
喻昌在《尚论后篇》[4]94中曰:“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即疾病初愈,脾胃尚弱,运化不及,不可强食,否则易致复发。在“治吴添官乃母厥巅疾及自病真火脱出治验案”[4]427中指出吴添官因腹痛,彻夜叫喊,小水全无,昌以茱连汤加元胡索而愈。后吴添官因伤食复反,病至二十余日,肌肉瘦削,眼胞下陷,适遭家难,症变壮热,辨为真火上焚,令服六味地黄加知柏始愈,后服二冬膏而全瘳。
喻昌善于中风病的愈后调护,他在《医门法律》[4]243中提出中风病初愈后的日常调护原则:“外风暴发,内风易炽,热溉甘寒,避居密室,毋见可欲,毋进肥鲜,谨调千日,重享天年。”即中风病初愈,正气尚未来复,此时既要躲避外邪侵袭,又要防治内热炽盛,做到寒热有节;调畅情志,不为物欲所动;不过食肥甘厚味;节制房事,勿扰阳气,谨慎调养,可保安康。同时,也辅以参术膏调理中风后气血虚弱,以辅助正气。
4 结语
喻昌临证经验丰富,临床疗效显著,认为疾病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主张审时度势,分阶段调治。未病之时,注重时令气候﹑饮食起居﹑精神情志对人体的影响,采取多种措施,防患于未然;疾病既已发生,则应该根据脏腑﹑气血的运行规律及时阻断疾病的传变;疾病痊愈时期,正气尚未来复,此时则要积极养正,重食养﹑防劳伤﹑畅情志,使病体得以真正康健。喻昌审病因﹑察病势﹑辨证候﹑论治法﹑分阶段调治的“治未病”思想对后世提供重要思路,即既要掌握疾病全过程的运行变化规律,更要在未病﹑既病﹑病后各阶段有针对性地调理,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喻昌“治未病”理论及实践经验,值得后世学习借鉴,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