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资本赋能乡村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与路径选择

2023-05-11吴宇莲杨丽莎贵州大学

农场经济管理 2023年11期
关键词:资本经营主体

吴宇莲 杨丽莎(贵州大学)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产业兴旺作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并对如何发展好乡村产业提出了更高要求。[1]但目前我国乡村产业发展机制滞后,资源利用不充分、产业链融合度不高、农户参与动力不足等问题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掣肘。[2]为推进社会资本赋能农业农村发展,2020—2022年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印发的《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明确指出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领域,并且给予相应的指导和有力的政策保障。当前,农业农村领域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提升,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进入乡村产业领域。

关于社会资本,国内众多学者从规范角度进行研究,主要包括社会关系网络、社会信任,以及社会规范等,而对于“资本”直接投资方式的研究相对较少。部分早期学者对于社会资本的研究聚焦于促进经济增长方面,陆铭和李爽(2008)指出社会资本可以通过资本形式直接作用于经济增长;或者以非正式制度的形式,通过影响参与人的激励、预期和行为来影响经济增长。[3]随着我国大力发展乡村经济,社会资本逐渐向乡村转移,部分学者从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社会资本与产业集群,以及社会资本与集体行动效率等方面为研究社会资本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新视角。

本文从资本、非正式制度两个视角分析社会资本对乡村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探析社会资本赋能乡村产业发展的路径,为解决我国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提供借鉴,以期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高效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赋能。

二、社会资本对乡村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

社会资本是指通过社会关系获得的资本,在社会资本理论中,资本是一种社会财产,它借助于行动者所在网络或所在群体中的联系和资源而起作用。[4]作为“资本”的社会资本,是一种可以作为投入品的东西,是可以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平行的概念。[3]在国家引导下,社会资本投资能够改善农业农村资本和管理要素,其作为资本形式对乡村产业发展的直接作用主要体现在辐射带动领域增广和辐射带动能力提升两个方面。而通过非正式制度形式发挥作用的社会资本则体现为一种符号效用,其与某种特定社群相联系进而产生结构性约束,通过构建由内到外的关系网络填补结构间隙,[5]提高社会信任,增强社会规范,进而推动乡村产业各参与主体在产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优化结构,促进合作,加强管理。

(一)社会资本对乡村产业发展的直接作用

1.投资规模增大,辐射带动领域增广

在国家政策支持鼓励下,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的规模不断增大,辐射带动领域不断增广。随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推进,各领域的大中型企业也投资参与乡村振兴工作,推动乡村产业由传统的种养业为主向现代种养业、乡村新型服务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及乡村富民产业等重点领域综合发展。具体来看,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通过承租农户的土地经营权,集中土地进行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把收益一定限度留给农户,带动农户参与乡村产业发展;而社会资本进入非农领域的参与方式主要表现为资本直接入股乡村旅游开发、房地产项目建设以及办新厂等非农企业或非农项目,为乡村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支持。[6]

2.投资效益提高,辐射带动能力提升

从投资效益层面看,社会资本投资推动多种生产要素的再组织,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乡村产业发展中的要素瓶颈制约问题,推动乡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高社会资本的投资效益,提升辐射带动能力。一方面,社会资本为乡村产业引入先进科学技术,带动农产品生产、加工工艺的创新,增加产品种类,提高产品生产效率,升级产品质量,进而丰富农产品的文化资本,吸引更大投资;另一方面,社会资本在投资参与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把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引入其中,有利于优化乡村企业的组织构架,推动乡村企业逐步形成特有的组织形态和经营模式,为乡村产业的转型发展奠定良好基础。[7]

(二)社会资本对乡村产业发展的间接作用

1.社会关系网络有利于优化乡村产业经营主体结构

从社会关系网络层面来看,横向上的网络规模越大,纵向上的网络异质性程度越高,就越有利于优化乡村产业经营主体结构。一方面,社会关系的联结能够营造良好的产业经营氛围,促成企业、合作社及农户等多主体共建共享的经营结构。在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各主体在乡村产业生产经营的运转链条中都占据了特定位置,形成了纵横立体的经营网络和经营体系,相互配合、协同发展。[7]另一方面,层层联结的关系网络能为乡村产业发展带来更多优质资源。同时,优质资源的投资推动了乡村精英的再造,再造后的乡村精英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充当社会资本与乡村产业的中间人,带动村民参与产业发展,壮大了产业的村内组织,推动了乡村产业经营主体的协同发展。

2.社会信任有助于促进乡村产业经营主体合作

从社会信任层面看,当社会信任度较高时,声誉机制将发挥重要作用,有助于促进乡村产业经营主体合作。一方面,大多数的乡村企业都是由当地的乡村精英开办的,因此各经营主体之间具有较强的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信任机制;另一方面,乡村企业之间通过频繁的交易进一步增进了信任与合作,这就有利于减少其在交易过程中的机会主义行为。[8]在交易过程中,倘若乡村企业出现了机会主义行为,破坏了原本树立的良好形象,那么其有可能会失去原本的生存空间。因此,乡村企业在合作中往往会自觉遵守规则,保持良好声誉,增强信任机制,为在地域内的进一步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3.社会规范有益于加强乡村产业经营主体管理

从社会规范层面来看,社会规范是社会资本中更高层次的内容,有益于加强乡村产业经营主体的管理。一方面,乡村产业各经营主体长期处于共同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因此容易就某一些价值观和经营理念达成共识,并且基于声誉机制和信任机制形成共同的社会规范。另一方面,在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往往能够吸引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的合作方,带动网络异质性更大的关系成员加入乡村产业经营活动中来,并且各方在经营活动中也遵从着同样的社会规范。共同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可以帮助各经营主体消除成见,产生合作,这是一种无形的管理,能够减少经营成本,为乡村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效益。[8]

三、社会资本赋能乡村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健全资本投资机制,优化资源要素配置

直接形式的社会资本作为一种投资资本,为乡村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要想推进投资意向与投资需求的有效对接,就要健全资本投资机制,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一方面,加大对社会资本的撬动力度,充分调动社会资本投资乡村产业的积极性,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机制创新,满足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乡村产业各经营主体要积极搭建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的资源资产综合服务转化平台,[9]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加快社会资本进入乡村产业发展的进程,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升级。

(二)推动乡村三产融合发展,促进乡村产业集群

间接形式的社会资本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为乡村产业发展激活内生动力,要想推动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就要推动乡村三产融合发展,促进乡村产业集群。首先,当地政府要帮助乡村产业整合各类社会关系网络,引导各生产部门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充分发挥社会关系网络在推进乡村三产融合发展中的积极作用。[9]其次,营造诚实互信的合作氛围,促进各个维度的社会资本实现互补与融合,通过信用交易,为乡村产业集群发展打造交易高效化和信用化的乡村产业市场机制。再次,要发挥社会规范的积极作用,引导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以可持续为根本,逐步构建竞争性与互动性融合的集群式产业发展新格局,推进乡村产业高效发挥集聚效应,壮大产业新业态,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直接或间接形式的社会资本赋能乡村产业发展,都需要明确乡村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提高村民福祉。在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厘清政府、企业及农户等各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强化村民与乡村资源禀赋、企业之间的联系,促进乡村产业成为大多数村民的事业,确保他们在乡村产业的合作项目中可持续参与和受益。另一方面,重视村民在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个人素质的提升,以此激发村民的参与积极性。[10]鼓励村庄兴办村民满意的合作组织来对接社会资本投资的乡村产业,为村民提供分享资源的平台和更多的合作机会。同时,通过培训、技术支持和创业扶持等方式,帮助村民提高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增强村民发展内生动力,进而为乡村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强大活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猜你喜欢

资本经营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资本策局变
第一资本观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VR 资本之路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特许经营”将走向何方?
“零资本”下的资本维持原则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