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离骚》中“皇考”一词研究

2023-05-11刘健榕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曾祖王逸离骚

刘健榕

一、“皇”“考”释义

(一)“皇”字释义

要想解释“皇考”,首先要分别了解“皇”和“考”的意思。“皇”字在作形容词时,其中一个意思是“美好”。《广雅·释诂一》记载:“皇,美也。”例如,“皇土”是指美土,“皇直”指美好忠直,“皇想”指美好的怀念等,都表明“皇”有美好的意思。《楚辞文化》一书中提到了饶宗颐先生的观点,“‘皇’象日光四射,有光、烈、盛、美之意。”[1]可见“皇”是个褒义词。《楚辞学通典》也指出,“皇,美也。是加在父亲之前的形容词。”[2]由此又可知其词性,用来修饰“父亲”这一名词,并从侧面反映出楚辞中“皇考”的指称对象。而王逸更是在《楚辞章句》的注中直接提到《离骚》中“朕皇考曰伯庸”中的“皇”是美的意思。上述文献材料都阐述了“皇考”中“皇”字的意义,但有的学者认为“皇”字没有实义。对此,欧阳凡海在《谈〈离骚语文疏解〉一书中的“皇”与“皇考”》中指出:“它发展到有实义一面的过程,恐怕和王字差不多,不过它没有像王字一样终于完全失去称美的一面,而却从称美的一面引申出许多带有称美性质的赞美意义。”[3]“皇”字并非没有实义,而且其一直保留了美好的意义。总而言之,“皇”字在做形容词时是褒义的,在“皇考”一词中,它具有赞美的性质。

(二)“考”字释义

“考”字作名词时,一般指去世的父亲。从一些辞书与文献中可以印证这一意义,如《尔雅》是辞书之祖,其中就记载了“父为考”。又如《礼记·曲礼》记载:“生曰父,死曰考。”又如“考妣”一词,《仓颉篇》中有“考妣延年”。《礼记》中也有“生父母,死考妣”,即父称考、母称妣,这个说法一直沿用到今天。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代的一段时期内,父母在世时也可称其为“考”和“妣”,但发展到后来只有人死后才可这样称呼。父死为考,在诸多古代文献中都有明确的记载。可见,“考”这个字的常见意义还是比较明确的,主要指称父亲。

但从其他工具书中的说明来看,“考”字不只有这一个意义。《说文解字》作为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其“老部”中说明了“老,考也。”“考,老也。”即“老”字与“考”字是互相训释的,而从“老”的甲骨文来看,其指头戴冠冕、手拄拐杖的年长者。因此,“考”字指长辈,这就有可能是父、祖父或远祖等,说明其释义不仅是去世的父亲。从《礼记·祭法》中的“考庙”“王考庙”“皇考庙”“显考庙”“祖考庙”等词可见其多义。《称谓录(校注本)》是专门记载各种称谓的工具书,是一部专科性的类义词典,具有可靠性,其中讲到“考”字时,举出了《尚书》中的“大伤厥考心”“事厥考厥长”“聪听祖考之彝训”,以及《易》中的“有子考无咎”等例子来说明“考”字表亡父为常见义。[4]但其也同时举出了“皇考”一词有曾祖义,如黄宗羲《金石要例》中载:“范育《吕和叔墓表》称曾祖为皇考。”[4]以及叶梦得《石林燕语》:“《礼·王制》:‘皇考者,曾祖之称。’”[4]

从字的常用意义上分析,“皇”指美好,“考”指亡父。但是很多字词的意义不是单一和一成不变的,“考”的意义就不是固定的一个。因此,“皇考”多释为亡父,带有赞美与尊敬的意味,但这只是由这两个字的常用意义得出的结论,至于其曾祖等义与“皇考”一词的发展演变有关,后文会谈到。

二、“皇考”的指称对象

从“皇”和“考”两个字可以推断出“皇考”一词的意思,从前文可知,“皇考”的指称对象不局限于常用的亡父,可以同时指称父亲、祖父、远祖等。也正因如此,古今学者对《离骚》“朕皇考曰伯庸”一句中“皇考”的具体指称对象产生了分歧。其实,对这个词的理解有父称、苗语尊称、曾祖称或祖庙称、祖父称、远祖称等诸多观点。[1]其中,父称、祖父称、远祖称等为常见观点,亦为学界所争论。以下将结合各种古籍文献与学者论述,对《离骚》中“皇考”的具体指称对象进行分析。

王逸、朱熹、王夫之、郭沫若、姜亮夫等大多数人认为“朕皇考曰伯庸”中的“皇考”应指父亲。东汉文学家王逸对楚辞有所增益,分章加注成《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后世最流行的楚辞注本,影响极大。他就认为“皇考”指称父亲。同时,参考楚辞中的其他例子来分析,《楚辞学通典》中举出了另两个“皇考”的例子。《九叹·远逝》:“躬纯粹而罔衍兮,承皇考之妙仪。”王逸注:“言己行度纯粹而无过失,上以承美先父高妙之法,不敢解也。”《九叹·愍命》:“昔皇考之嘉志兮,喜登能而亮贤。”王逸注:“言昔我美父伯庸,体有嘉善之德,喜升进贤能,信爱仁智,以为行也。”[2]王逸将这两处“皇考”都解释为亡父。既是承先人的行度,且追忆先人的品德,那么这位先人指父亲更为合理。《屈原研究论集》中指出:“其后钱澄之《离骚集传》、龚景瀚《离骚笺》、戴震《屈原赋注》直至近人姜亮夫《屈原赋校注》、游国恩《离骚篡义》等皆从此说(指王逸、朱熹观点)。”[5]且不说钱澄之博览群籍,戴震是《四库全书》的纂修官、乾嘉时期考据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屈原赋注》以字句训诂和名物考释见长,他们皆从父称说,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总之,王逸的观点最为人所认同,这里不再列举其他赞同的学者。

而闻一多、谭介甫、王泗原等学者则不赞同父称说,他们认为其应指太祖或远祖。西汉经学家刘向编辑成《楚辞》集,他作《九叹》追思屈原,其中一篇提到了伯庸与屈原的关系,“《九叹·逢纷》:伊伯庸之末胄兮,谅皇直之屈原。”[6]他认为屈原是伯庸的“末胄”,即后裔,没说是其子。宋代学者洪兴祖著有《楚辞补注》,进一步注解王逸的《楚辞章句》。他对此词指称对象的观点与王逸不同,他认为“屈原为人子,忍斥其父名乎”。[5]屈原作为贵族,在对父辈的称谓上必然十分注意,不会做有违礼法的事,毕竟在古人的观念中,直呼自己父亲的名字是极不尊敬的。因此,他认为这里的“皇考”并不是父称。但屈原为战国时期人,彼时未必像后世那样严苛地强调避尊者讳,单就屈原直接说自己的父亲叫伯庸就否定父称说,略显牵强。闻一多在《古典新义》中说:“终疑刘是而王非也。”[7]“刘”指刘向,“王”指王逸,二人皆是研究楚辞时不可避开的重要学者。闻一多在书中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王逸的父称说是不对的,而刘向认为其指远祖才是正确的。

王泗原则在《离骚语文疏解》一书中发表了“皇考”一词不能指父亲的观点,对此,欧阳凡海在《谈〈离骚语文疏解〉一书中的“皇”与“皇考”》一文中指出,有地下出土的周器为证,确定“皇考”可以指父亲。[3]而且“皇考”一词指亡父的用法其实很常见。除前文所举的例子外,如《大义觉迷录》中记载了清雍正皇帝针对叛军曾静说其“屠弟”一事的辩解,“朕之‘屠弟’,正是为了不负皇考付托之重,顾及宗社之安危。”[9]此处的“皇考”指雍正的父亲康熙皇帝。这一点从最后雍正说的“亿人兆人,受皇考圣祖六十余年深仁厚泽”[9]中可以看出,因为大清王朝执政六十余年的只有清圣祖康熙帝。又如《唐宋明清文集(第一辑):唐人文集卷二》中还有一篇《告赠皇考皇妣文》,此中“皇考”也可以看出是指亡父。[10]再如欧阳修《皇考焚皇祭文》中的“皇考”也是指亡父。[11]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因此,王泗原因认为“皇考”不具有父称的意义而否认父称说的观点就不成立了。

其实,从其他角度考证“皇考”一词,也多为父称。如《考古发现与〈楚辞〉校读》一书指出,虽然《礼记·曲礼》与《礼记·祭法》中对“皇考”的指称对象不同:前一个是父称,后一个是曾祖,郑注也认为是曾祖,但于省吾先生根据甲骨文和金文材料指出,当时没有以“考”代“祖”的例子。[8]不仅如此,作者还举出了铜器铭文为证。因此,从时间角度分析,也可以判定“朕皇考曰伯庸”中的“皇考”一词是父称。

由此可见,对于“朕皇考曰伯庸”中“皇考”一词的指称对象,有父亲、曾祖、太祖等多种说法,但父称说较其他几种观点更有说服力。

三、“皇考”一词的发展演变

“皇考”中的“皇”字可能会让人们以为是皇家专用,但这个词一开始是在民间被广泛使用的。《中国皇家文化汇典》中记载,“宋代以前,一般尊称亡父为皇考;元代以后用为皇帝亡父的专称。据梁章钜《称谓录》卷一载:“唐宋人碑志常称父曰皇考,宋徽宗时开始禁民间用皇考字,此后只用于皇族之家。”[12]可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皇考”一词经过演变,最晚在元代成为皇族专用的词汇,而在唐宋时期确有人将此词用于悼念亡父的文章中,所以“皇考”并不是一开始就是皇族用词。事实上,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还曾因避讳而被改为“显考”。避讳禁忌大致起源于北周,而到了宋代更为严重。宋代政和年间,官员李宽、赵野奏请臣民禁止使用龙、天、君、玉、帝、上、圣、皇八字作为人名和字号。元代大德年间更是直接下令,平民死去的父母不得称“皇考”“皇妣”,而改称“显考”“显妣”。[13]所以,至今福州地区仍有人称亡父为显考,这其实是源于古代避讳的需要。《楚辞学通典》一书指出,在战国时皇考习用为父。[2]可知战国时期,皇考多指亡父,而其他时期又有如祖父、曾祖等其他指称对象。《楚辞与屈原辞再考辨》中载,“皇考在先秦至东汉的典籍中有不同的用法,可指祖父以上的先人、远祖,也可指亡父;东汉以后,则专指亡父”[7]虽然东汉以前,此词有诸多指称,但东汉以后“皇考”一词逐渐发展为专指亡父。

猜你喜欢

曾祖王逸离骚
与草有关
聪明的曾祖奶奶
聪明的曾祖奶奶
《离骚》中的象喻手法及创作范式
解读《离骚》中屈原的思想斗争和心路历程
神性的转向
2015年我国进口曾祖代种猪共计4 442头
金龟记
醇厚隽永 洒落天成
——王逸书法艺术
王逸?王逸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