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教学提质的价值探析与路径选择

2023-05-11杨广宇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提质双减育人

杨广宇

2021 年,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缓解学生学业负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双减”政策明确指出,“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校内学足学好”,力求在一年内有效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这一顽疾,同时,要求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从现实层面看,狭隘的素质教育、资本化的校外培训、结果导向的教育评价是“双减”政策实施的阻碍因素,冲破现实壁障的关键在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本文旨在厘清“双减”背景下学校教学提质的逻辑基础,并探究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价值与实现路径。

一、“双减”背景下教学提质的逻辑基础

(一)目标逻辑: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双减”政策的根本目标在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与课后服务水平是达成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双减”政策是继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后,对义务教育的再一次正本清源。竞争性教育、唯分数论等片面的教育观念与评价方式导致教育内容的共性需求与学生的个性需求严重失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未来发展潜力无限,应在此阶段弱化教育的筛选功能,强化成长功能,使其在和谐的教育生态中健康成长。“双减”政策使学校教学回归育人本位,遵循学生发展的基本身心规律,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重新审视知识学习与全面发展、学业减负与学校增效的关系,教学提质目标的逻辑基础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指向,推进减负。

(二)技术逻辑:立体协同,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学校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课程教学、招考制度、教研支撑、作业管理、质量评价及课后服务等领域需配合到位,共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一是推进课堂教学、课程领域改革,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二是完善招生制度,加大学校考试管理;三是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推进教研成果转化;四是把控作业总量,优化作业设计;五是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强化质量监测评价;六是保障课后服务时间与条件,丰富课后服务内容。

(三)制度逻辑:多方参与,家校社协同共育

“双减”政策将激发社会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矫正以往学科竞争功利化的短视行为,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增加学校优质教学供给;进一步明确家庭与学校的边界与职责,以及家庭教育的监督作用,使其正确补位学校教育。建设家校社密切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使三方在合理履行各自分内职责的同时保持协同,以学生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建立以校内教学为主、校内与校外形成“双循环”的教学生态,营造各方支持、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良好教育氛围。

二、“双减”背景下教学提质的价值

(一)教育价值:回归育人本质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与核心要义。我国的教育变革在不断推动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唯分数、唯升学”的异化状态,扭转功利化教育、回归育人本质是学校教学提质的核心。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教学注重智育,剥夺了学生的自由选择权,[2]学生个性发展遭到压制,人文精神被忽视,这与我国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相背离。教学提质应以“学生的全面个性发展”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五育并举”目标,把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二)社会价值:服务社会发展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主张从社会发展出发进行教学,强调教学对社会的影响,重视其社会价值。[3]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深刻认识学校教育的社会价值属性与现实意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由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双减”政策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创造公平的教育生态,改变资本逐利造成教育不均衡的局面,引导学生把关注点重新聚焦于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对实现个体的社会化、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三)时代价值: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教育信息化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保证,着重体现“育人”“服务”价值。教育信息化主要围绕提升教学质量展开,基于数字化的教育资源与智能化工具使教学更加精准化,家校协作系统可让家长远程实时监督学校教学,协助提升教学质量。“双减”政策以减轻家长及学生负担为出发点,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为目的,因此应创新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三、“双减”背景下提质教学的路径

(一)家庭教育正确补位,赋能学校教学

一是以学校视角重新审视与指导家庭教育。家长是学校教学重要的参与者,学校应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家长志愿者等方式,使其深度参与学校活动,深刻体会孩子的学习成长。专家视角的学科本位知识与家长视角的实践本位知识缺一不可,学校引导家长参与建设开发综合素质拓展的实践课程,邀请其走进课堂,结合自己的生活、工作经历与感悟,展望未来的社会变革与产业发展,把教师的专业性知识与家长的情境性知识结合起来,实现家校双方共赢,使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充分尊重与保障。在“目标一致、地位平等、尊重儿童、机构开放、方法多样、长期坚持、多方共赢、跨界协调”等家校合作基本原则的基础上,[4]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增强家长的共育意识,为学生创造发展性的成长环境。

二是加强家校合作视域下的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是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以学校为主体,指向学生实践兴趣的课程,是落实核心素养教育、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家庭与学校的教育价值具有差异性,二者形成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是家校合作校本课程的价值所在,对促进教育公平、帮助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教授爱普斯坦在交叠影响域理论中提出,允许学生、家长参与学校的有关决策及校本项目两种家校合作方式。[5]通过创建家校合作资源共享机制让家长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讲授,家长可作为资源的提供者助力校本课程开发,或者作为教学参与者直接进行课堂讲授,并共享活动成果。

(二)优化课后服务,办好“第二课堂”

第一,拓展课后服务资金来源渠道,加大经费投入。首先,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经费保障机制。这是课后服务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加强顶层制度设计,财政、人社等国家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服务政策体系,出台配套政策文件保证经费投入有标准可依,这对提升课后服务质量至关重要。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后服务具有公益性质,经费筹措方式可采取政府拨款与家庭支出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各方分担比例,政府应设立专项经费资金,对基础薄弱地区统筹安排服务经费,确保课后服务的稳定开展;保障教师服务经费,学校应加强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建设,尊重教师劳动。其次,服务经费多元共担,推动经费来源多元化。课后服务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政府是经费的主要提供者,还应吸引个人资本与社会资本力量的积极参与,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经费筹措模式,保障资金供应链稳定,促进课后服务稳定、良性发展;各地政府在财力物力允许的情况下,需利用专项财政补贴、税收补贴、中央转移支付拨款等方式对落后地区进行资金补偿,避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能享受课后服务。政府财政实力、地区经济水平、各方对课后服务的认知水平及学生家庭生存压力等因素综合影响经费供给。因此,要建立经费多元分担机制,保障经费总体来源稳定,使课后服务能够覆盖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学生,促进基础教育公平。

第二,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多元的服务内容是“保鲜剂”,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提升课后服务吸引力,发挥其功能,学校还需创设多元的服务形式,为学生开设一系列学科类、社会实践类活动,拓展其认识边界,如基于性别差异设计不同的专题活动,并有效控制活动时长;挖掘地方特色教育资源,提高吸引力,实现独特育人价值,加强线上线下教育资源与课后服务的融合,更好地服务于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

(三)加强课堂教学,提高作业管理水平

一是变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双减”政策提出要大力减轻学生学业负担,那么就要提高教学效率。首先,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服务课堂教学。数字化课堂教学具有资源丰富、互动性强、服务精确等优势,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培养其创新能力。其次,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教师专业化包括技术化、伦理化、意义化三层内涵,三者相互兼容、有机结合,助力建构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6]最后,优化教学评价。根据“双减”政策的要求,应将以结果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转变为以发展性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并逐步细化评价方式,进而改进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化。

二是树立有效作业观,实现精准教学。有效作业观是以追求最佳的作业质效为目的的高质量作业观。[7]首先,目标合理。作业设计基于学科课程标准与学生学情目标,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其次,内容匹配。作业内容应基于课程又高于课程,内容设计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其将已有经验与新知识相联系,提高其知识迁移能力。再次,结构优化。有效作业包括题型、内容、素养、难度四种结构。[8]应根据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行适时调整,合理搭配。最后,及时反馈。教师应对作业做出即时反馈与测评分析,形成学情报告,实现精准教学。

“双减”政策是解决减负问题、净化教育生态的又一次伟大尝试,强调形成学校育人主阵地的教育生态,让学校教学回归立德树人的育人本质。教学提质是义务教育领域的一项系统工程,不应拘泥于学校层面,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共同协作。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还需多方共同努力,“减负”仍在路上。

猜你喜欢

提质双减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提质和增量之间的“辩证”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为城市提质而歌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人民调解提质升级见成效
新疆:医保由“扩面”向“提质”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