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条件句的句法形式和句法意义的互动分析

2023-05-11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条件句蕴涵句法

翟 艳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晋城 048026)

一、问题的提出

条件句因为表达形式复杂、蕴涵语义丰富而成为许多学者的研究热点,一些逻辑学家、心理学家基本上都是站在理论的高度,从理论出发来进行分析研究,却忽视了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交际,应该立足于语言的运用,从语言出发来分析条件句的语义推理而不是机械的函数运算。

在现代汉语中,条件句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本文将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从条件句的基础句式入手,通过描述分析各种派生句式小句间的逻辑关系,结合逻辑、心理、语言等视角,分析说明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为了凸显某种情感对不同条件句的选择情况,解释一些看似不成立的句法形式存在的合理性,说明句法形式和句法意义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丰富的关系。

二、条件句的基础句式及主要句式类型

(一)条件句的基础句式

施春宏(2018)认为,如果试图简明地梳理汉语句式系统,了解不同句式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联,可以通过分析句式系统中的基础句式(basic construction)和派生句式(derived construction)建立相关句式之间的推导机制。基础句式能揭示特定句法结构最基本的句法和语义关系,同时也能比较方便地说明与之相关的各类句法结构的相互联系。所以,基础句式是一种适应语境比较广的、无标记的句式或标记程度比较低的句式,可以通过添加、替换、删除等操作手段推导出其他有标记的或标记程度比较高的句式。条件句种类较多,在较多句型背后是否存在统一的基础句式呢?吕叔湘(1956)曾经指出:“假设句和因果句息息相关。”邢福义(2001)把复句的关系类别划分为因果、并列、转折三大块,认为甲乙两事物之间只要存在因与果相互顺承的关系,都是广义因果关系,条件句是作为广义因果句的次类句而存在。

徐式婧(2017)通过考证指出,在上古时期,“条件—结果”关系的表达是两个并列的小句,没有任何显性的语法标记,句子完全靠意合,需借助上下文语境来推断其具体关系。也就是说,条件句的最初雏形是两个没有任何标记的小句,只是通过意合来感知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例如:

仪不及物,惟曰不享(《尚书·洛诰》)

弗吊旻天,大将丧于殷。(《尚书·多士》)

由此,本文把具有因果关系但没有显性标记的两个小句看作是条件句的基础句式,其因果关系可以在具体语境中通过添加相应的关联词来显现。例如:

(1)a.因为李四年满18岁,所以他有选举权。

b.既然李四年满18岁,他就有选举权。

c.如果李四年满18岁,那么他有选举权。

d.只有李四年满18岁,他才有选举权。

从这组句子中可以析取出共有成分“李四年满18 岁,他有选举权”,根据因果关系中原因和结果之间恒常联结的普遍性,在日常生活中因果关系成为人们常用的一种主观心理倾向或者思维习惯,事件所蕴含的原因其实也是事件发生时具备的一个条件。因此,我们看到此句,一般就理解为:p⇒q,也就是说,“年满18岁”是“有选举权”的原因或条件。a句通过添加“因为……所以……”连接词使形式不再松散,小句间所表达的逻辑语义关系有所增强,表明了这句话是有标记的典型因果关系;b 句则是以“年满18 岁”这一事实为依据推断出结果“有选举权”;c 句以假设为根据,也就是“年满18 岁”是可能存在的状态,一旦成为事实就“有选举权”;d句同c句一样,也是以虚拟原因作为推断前提,但着重强调所虚拟的原因是其必备条件,如果李四“有选举权”,就可以推出他“年满18 岁”,即p⇐q,两个小句是互为充分必要条件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推知小句之间存在因与果相互顺承的关系,可以互相衍推,即p⇒q,或者p⇐q,并且没有关联词标记或表示因果关系的显性标记词,可以把这样的句型看作是条件句的基础句式。即:([vp]s1[vp]s2)。例如:上文的“李四年满18岁,他有选举权”,在具体的语境中,可以通过添加不同的关联词表达具体的语义。

明确了条件句的基础句式,就很容易走出单纯从哲学逻辑分析条件句的困惑了。例如:

如果1+2=3,那么雪是白的。

以Frege、Jackson、Grice、Stephen Read 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条件句为真当且仅当该条件句并非前件真而后件假”,也就是说条件句的真值由它的支命题的真值来决定。这一理论在数学语言中被广泛运用,但在自然语言中却出现了所谓的“蕴涵怪论”。“蕴涵怪论”产生的基本原因是简单直接地用形式语言逻辑来分析自然语言,虽然也可以作为分析语义的一种方法,但对于自然语言中的命题来说,句子间因果关系的具体表现才是分析其命题语义的关键所在。“1+2=3”和“雪是白的”两个支命题单独来看都是真命题,但它们在客观上不存在因与果相互顺承的关系,不能相互衍推,从自然语言的角度来看我们不把这类句子作为条件句来进行逻辑分析,也就不存在“蕴涵怪论”的困扰。

(二)条件句的主要句式类型

在语言运用过程中,根据交际目的,说话人选择不同的关联词形成不同的逻辑关系,表达不同的语义。袁毓林(2015)以邢福义的《汉语复句研究》(2001)为语料样本,把书中条件句归为两类:真实的假设性条件句(简称:假设句)和非真实的假设性条件句(简称:反事实句)。假设句的条件是开放的或中立的(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是对尚未发生的事件进行条件—结果式因果推理,它们的前件和后件都可以为真;反事实句的条件是封闭的或有标记的(只能是假的),是对已经发生的事件或既成的状态进行反事实的条件—结果式因果推理,它们的前件一定为假,后件一般为假,表达的是一种跟实际情形相反的虚拟状态。本文以假设句为主要分析对象。例如:

(2)如果到期不能清偿押款,那就免不了要乱烘烘地迁让。(茅盾《子夜》)

前一小句是待实现的原因,后一小句则是在此条件基础上发生的结果,是对尚未发生的事情进行条件—结果式推理。

三、假设句的句法形式和句法意义

因为条件句是因果类复句的次类复句,是在原因—结果的语义框架下形成的基础句式,通过添加某种特定成分来标示某种具体的特定关系。小句和小句之间的表达方式虽然类型多样,但它们的内在逻辑关系还是可以根据语境推知的。正如伯纳德·科姆里(1989)指出的:“任何一个使成情景由两个情景成分组成,即成因和成果(结果)。”我们认为条件句中任何一个语义场景也是由两个情景成分组成,即原因和结果。条件句中的两个小句分别代表不同的语义情景且存在一定的条件关系,说话人根据交际目的,把现实经验中的情景关系经过概念化过程投射到语言结构中,形成语义结构,这种语义结构其实反映的是现实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以思维的形式逻辑为基础的,所以,从最基础的形式逻辑语义进行分析,可以将之分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和充要条件假言推理。本文主要以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为主,分析其句法形式和句法意义。

(一)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句法形式和句法意义

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蕴涵的逻辑语义是前件真后件必真,后件假前件必假,其有效形式为肯定前件式和否定后件式。

1.肯定前件式

在逻辑推理中,肯定前件式的形式为:如果p,那么q:p,所以q(p→q:p所以q)。

与此形式相对应的语言表达格式主要有“如果p那么q”“只要p 就q”等,另外,引导条件小句的假设连词还有要是、假使、假如、倘若、倘或、设若、如若等。例如:

(3)如果天气不转晴,那么空降兵将无法着陆。(《哈佛管理培训系列全集》)

(4)只要他的脸上出现这样的表情,就说明他已经有了主意。(韩寒《光荣日:第一季》)

(5)假使不能理解一国的国民性,就很难欣赏一国的文学。(冰心《怎样欣赏中国文学》)

在识解例(3)时的基本逻辑推理可以表示为:如果天气不转晴,那么空降兵无法着陆(前提)天气不转晴(条件)

空降兵无法着陆(结果)

首先,根据生活常识、认知经验等在大脑中激活“天气不转晴,空降兵无法着陆”这一基础句式,将此作为一个事件场景和一个预设前提,在这一可能场景中,如果条件“天气不转晴”变为可能,那么结果“空降兵无法着陆”就一定会实现。

例(4)(5)同样可以分析为:在可能事件场景中,“他的脸上出现这样的表情”这一条件实现,就会产生“他已经有了主意”这样的结果;条件“不能理解一国的国民性”一旦存在,结果“很难欣赏一国的文学”就一定存在。这些语义是显性的,从句子层面很容易就可以识解。如果用实质蕴涵理论对句子进行分析的话,可以进一步了解到其蕴涵的隐性意义。

在逻辑语义学中,相当于“如果……那么……”的逻辑蕴涵关系表达式为:

(p →q)≡(¬p ∨q)或(p ∨q)≡(¬p→q)

(→蕴涵词,表示“如果”;≡等值词,表示“当且仅当”;¬否定词,表示“非”;∨析取词,表示“或”;˄合取词,表示“和”)

因此可以把句(3)识解为¬p ∨q,说话人实际上表达了两种观点:天气转晴(空降兵可以着陆)或者(天气不转晴)空降兵无法着陆。这两种情形在可能世界都是可以发生的。而由¬p ∨q 可以推知¬(p˄¬q),即(3)的两个小句之间的推理关系可以具体表现为:(p˄q)∨(¬p˄¬ q)∨(¬p˄q),也就是前件真后件必真,后件假前件必假,后件真而前件不一定真。这里的真假不同于形式逻辑中的真假,主要指在预设场景中事件的实现与否。那么例(3)除了显性意义之外,还包含有隐性意义:天气转晴,空降兵可以着陆;空降兵无法着陆,不一定天气没转晴。从以上分析可知,例(3)说话人在强调天气转晴是空降兵着陆的一个条件,以及这一条件实现与否对结果的影响。

2.否定后件式

在逻辑推理中,否定后件式的形式为:如果p,那么q:非q,所以非p(p→q:¬q所以¬p)。

与此形式相对应的语言表达格式同肯定前件式在连接词运用上是一样的,但在句法形式上却有所不同。例如:

(6)如果那上面的话是正确的,那么他为什么要读呢?(《安娜·卡列尼娜》)

(7)如果他很有信仰,那么他为什么不信教呢?

(8)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么布里奥妮不就生活在机器当中了吗?

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2014)中指出:“反诘实在是一种否定的方式:反诘句里没有否定词,这句话的用意就在否定;反诘句里有否定词,这句话的用意就在肯定。”因此,例(6)“他为什么要读呢?”表示的其实是一种否定“他不应该读”,这一反诘句是建立在预设观点“如果那上面的话是正确的,就不要读”基础之上的,其基本逻辑推理可以表示为:

如果那上面的话是正确的,那么就不要读(前提)

(要)读 (条件)

那上面的话是不正确的 (结果)

首先,说话人预设了一个表示因果逻辑的前提“如果那上面的话是正确的,就不要读”,然后利用反诘的形式对因果关系的后件进行了否定,我们可以把原句扩展为“如果那上面的话是正确的,就不要读,那么他为什么要读呢?”通过对后件的否定来否定前件,说明“那上面的话是不正确的”。

例(7)中“他为什么不信教呢?”传达的意思是“他应该信教”。说话人预设了一个表示因果逻辑的前提“如果他很有信仰,那么他就应该信教”,然后利用反诘的形式对后件进行了否定,进而推出前件的否定形式“他不是很有信仰”。

同肯定前件式一样,否定后件式除了显性意义也有蕴含的隐性意义,根据实质蕴涵理论,例(8)可以分析为:回答是肯定的(布里奥妮不是生活在机器当中)或者(回答是否定的)布里奥妮生活在机器当中。句子的显性意义是“回答是否定的”,但说话者更侧重于通过反诘句表达的隐性意义,希望他一连串的发问得到的“回答是肯定的”。

否定后件式根据生活常识、认知经验等预设一个因果逻辑前提,针对此因果关系提出一个相反的结果进而否定条件,强调条件的非真意义;而肯定前件式则是通过预设前提,强调在条件为真时顺理而推的结果同预设相一致的情况,强调条件为真的意义。为了强调结果的不可变更性,后件一般会用表强调的词语。例如:

(9)如果谁想强行闯入蜂巢,那么它的下场绝对不会好。

(10)如果让孩子自己去面对问题,那么他们一定会更善于思考。

“绝对”“一定”的含义是:完全;表示坚决或确定;必定。在句子里强调结果“下场不会好”“孩子更善于思考”。有时也会用反诘句来强调结果,例如:

(11)如果一个罐子的口是朝下的,那么这个罐子还能装什么东西呢?

(二)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句法形式和句法意义

必要条件假言推理蕴涵的逻辑语义是后件真前件必真,前件假后件必假,其有效形式为否定前件式和肯定后件式。

1.否定前件式

在逻辑推理中,否定前件式的形式为:只有p,才q:非p,所以非q(p←q:¬p所以¬q)。

与此形式相对应的语言表达格式主要有“除非p否则q”“除非p不然q”等。例如:

(12)除非援军到达,否则整个西太平洋将会陷落。

(13)除非你结婚了,不然我不会放弃的。(《非诚勿扰》)

在识解例(12)时的基本逻辑推理可以表示为:

如果援军到达,那么整个西太平洋不会陷落(前提)

援军没有到达 (条件)

整个西太平洋将会陷落 (结果)

“除非”的意思是:只有,唯一的条件;“否则”的含义是:如果不是这样。例(12)说话人预设“如果援军到达,那么整个西太平洋不会陷落”这一事件场景,在这一可能场景中,“除非”强调了“援军到达”是“整个西太平洋不会陷落”的唯一必要的条件。而“否则”通过对前件的否定,进一步强调没有前件这一条件会造成的后果,表明了条件的存在对结果存在的必要性。

“不然”的含义是:不是这样,作用同“否则”一样,所以从逻辑语义学的角度来看例(13)逻辑蕴涵关系也可以表达为:

(p →q)≡(¬p ∨q)或:(p ∨q)≡(¬p→q)

说话人实际上表达了两种观点:你不结婚(我不会放弃)或者(你结婚)我放弃。显性意义表明你结婚是我放弃的必要条件,但其隐性意义表达的是我不会轻易放弃,是说话人向对方表明自己坚决的态度。例(12)句法形式表达的显性意义是援军到达是整个西太平洋不会陷落的必要条件,但说话人更想表达的意义则是渴望援军到达,不愿意西太平洋陷落。

2.肯定后件式

在逻辑推理中,肯定后件式的形式为:只有p,才q:q,所以p(p←q:q所以p)。

与此形式相对应的语言表达格式主要有“只有p才q”“除非p才q”“只要p就q”等。例如:

(14)只有顺着那条狭窄的山路上去,才能够走到。

(15)除非他能够缴纳一千个马克,才能赎命。

(16)只要教育现象存在,教育规律就存在。

例(14)的基本逻辑推理可以表示为:

只有顺着那条狭窄的山路上去,才能够走到(前提)

能够走到 (结果)

顺着那条狭窄的山路上去 (条件)

在基础句式中,说话人预设前提“顺着那条狭窄的山路上去”是“能够走到”的必要条件,如果“能够走到”一定可以推断出是“顺着那条狭窄的山路上去”的。通过肯定后件这一结果的存在说明前件存在的必然性。

同理,“能够缴纳一千马克”是“赎命”的必要条件,在可能世界中,如果“能赎命”得以实现,那么一定是以“能够缴纳一千马克”已经实现作为前提条件的,二者具有因果逻辑关系。“有教育规律存在”就一定是以“教育现象存在”为前提条件的,二者之间也存在唯一必要的关系。

肯定前件式也包含有两种观点,如例(14):顺着那条狭窄的山路上去(才能走到)或者(不顺着那条狭窄的山路上去)不能走到。显性意义表达了在这样的前提下就可以实现这样的结果,那么隐性意义则强调了结果的唯一必要条件,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这种句法形式是顺理而推,对前件的强调语气没有否定前件式语气强烈,但也可以通过隐性意义强调条件的唯一性。

四、结语

在使用条件句时,一般把基础句式作为预设前提,在这一可能事件场景中,人们相关的知识经验、生活常识等认知域被激活,根据逻辑关系形成一系列的推理过程。在具体的交际语境中,为了某种表达需要而强调其中的某个成分,从而形成相关的句法结构。句法结构蕴涵的逻辑关系决定了句子表达的多重语义内容,通过上文分析可知,语言表达的是一种逻辑思维形式,而不是逻辑本身,所以不能单纯地用函数真假来理解句子的意义,而要通过一些特定的话语形式标识,结合具体语境识解不同的句法形式所表达的句法意义,句法形式和句法意义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丰富的关系。

猜你喜欢

条件句蕴涵句法
句法与句意(外一篇)
伟大建党精神蕴涵的哲学思想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我的超级老爸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Hiddleston’s Causal Modeling Semantics an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Forward-Tracking and Backtracking Counterfactuals*
多重模糊蕴涵与生成模糊蕴涵的新方法
If条件句结构的范畴认知视角及翻译策略
关于Fuzzy蕴涵代数的模糊MP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