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取向视域下学前儿童心理学教学改革思考

2023-05-11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心理学技能理论

郑 卫

(遵义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6)

2011 年10 月,教育部颁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出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理念应当在以育人为本的基础上,坚持实践取向,倡导教师终身学习观的建立,打破传统知识传授取向,立足于实践为主的教师技能培养。[1]2012 年2 月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也提出,学前教育工作中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会观察、反思,依据幼儿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形成实践性知识与能力。[2]学前教育工作内容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这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育人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而对于理论学时占比较多的诸如学前儿童心理学等课程,探讨基于实践取向视域下“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度融合”成为教育改革的题中之义。

一、实践取向视域的应然向度

(一)理论实践的同向同行

理论是实践中的理论,实践也是理论中的实践,不能简单地将理论与实践二者对立起来,更不应出现唯理论或唯实践。冠文信教授也提及“实践取向,应当是立足于实践,充分考虑现实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考虑师范生现实培养需要,合理利用实践方式进行培养。”[3]没有理论的积淀,实践的逻辑体系就会崩塌,将系统的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融入实践,也可不断丰富理论框架,有了正确理论的加持,实践能更加接地气,能关注到更多现实的问题,同样实践也能继续反哺理论。教师不断进行反思,逐渐形成自我的教育智慧。实践离开理论的指导是盲目的,离开了实践的理论则是空想,实践取向视域下强调理论与实践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也不是谁先谁后的关系,两者同向同行。

(二)实践形式的多种多样

王丽萍认为:实践取向的教师培养,不能仅仅停留于技能训练上,所提倡的教育实践不单单包含操作性实践,也应包含反思性实践,具体指:教师在培养学生实践技能过程中,借助教学日志、反思感悟、分析报告、教学体会等多种实践形式来梳理实际过程中遇到的系列问题。[4]它也包含从整体到局部、从客观到主观、从特殊到普遍的哲学观,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遇问题包含:普遍到普遍,也包含普遍到特殊,也同时存在特殊到普遍,特殊到特殊,如何在遇到问题时进行行之有效的处理,快速找到应对的解决措施,在师范生培养的实践形式环节就不能单单拘泥于哪几种形式,而应在紧密联系实际的情况下,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锻炼,形成应对自如的反应机制,提升自我实践能力。

(三)教学技能的内外兼修

实践技能内含实践意识和实践智慧,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进行描述,指引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践技能是指通过统一的标准和固有的程序用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技能及方法,要求大多数学生只需熟练掌握技能并能加以运用即可,而较为忽略背后的逻辑形式、价值及意义,导致课堂由技能传递导向为技能训练,大量的技能训练、教育实践充盈着课堂,营造出和谐的实践氛围假象,往往导致学生的心智只用于如何做、如何练以及如何获得技巧和策略上,对于技能背后训练的理论基础和实际价值却不加思索,技能标准沦为一种趋势,技能背后的理性审视(意识、思考、智慧等)却被限制。换而言之,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教学的现实审视

(一)教学目标偏离实践指向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指引,通过对该门课程培养目标的梳理发现有下列问题存在:一方面,教学目标的表述很宽泛,放之四海而皆准,即常说的目标很笼统,没有详细的说明,更没有实践指导性说明,不能很好地凸显培养目标的导向性与实践性,陈向明教授曾提出,教师培养更要注重实践导向,它不仅包含教师的信念、认知、人际交往也包含教学情境、策略以及批判与反思;[5]另一方面,培养目标与一线实践联系不紧密,过多地偏向理论知识,大部分学生学习完理论之后对如何运用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认识、观察、分析幼儿的心理活动或外在行为表现还是茫然失措,对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及规律等一些知识目标的达成,还是采取机械记忆的方式,导致学生无论是专业兴趣还是专业认同上效能感较低。

(二)教学内容缺乏实践引导

目前,高等学校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多依托相关教材进行授课,课程内容体系庞大,基础概念较多,涉及学前儿童心理学相关理论基础,同时也包含学前儿童感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言语、情绪、个性及社会性发展等方面的内容,整体而言,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理论知识内容偏重,实践技能内容相对较弱,且教学内容与幼儿园教师岗位工作任务的关联度不高,教学实践内容与理论内容存在脱节现象;另一方面,教学内容与实践内容板块割离。我国古代哲学家王阳明先生提出知行合一强调知行统一,[6]但纵观该课程,“所行”主要集中在教育见习或后面的教育实习过程中,理论对实践或实践于理论都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因而不利于学生实践意识及实践反思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方法实践互动不足

教学方法即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获得能力的各种课堂实施形式,在传统的学前儿童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托教材,借助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还是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未能充分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课堂学习出现唯书本、唯板书、唯课件、唯笔记等枯燥的学习现象,没有很好地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打造好的教学项目引领,也忽视了学生创造性、个性以及实践智慧的养成。学前儿童心理相关内容的学习需要学生潜心钻研,去不断充实理论基础,夯实实践基础,掌握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浅出地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更好地了解幼儿教育的本质与真谛,尊重幼儿发展的差异性及独特性。

(四)教学评价忽视实践过程

首先,评价较为单一、僵化。学前儿童心理学作为专业理论必修课程,长期以来,考核方式都是平时成绩加期末成绩,占比大概是四六分,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60%,形式上采取的是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组合,可实际教学过程中平时成绩也多以学生的课堂作业或课堂表现作为给分依据,且评价标准僵化,未能对学生实践过程、动态发展过程等进行及时评价,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及学习主动性,导致学生出现厌学情绪。其次,缺乏有效的反思性评价,造成课堂低效。学生相信通过课堂学习能获得相应的实践技能,但实际应用中实践能力欠缺,导致学生对所学产生怀疑,不利于学生进行自我调整,获得实践智慧;最后,评价主体单一,基本仍然集中于教师,也会导致评价结果不客观。

三、实践取向视域下学前儿童心理学教学改革的价值回归

(一)确立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目标

结合幼儿园工作特点,确立实践取向的教学目标。首先,培养目标中能力目标的表述需更清晰。例如: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及实践中初步运用学前儿童心理学相关知识解释幼儿教育中现实问题(什么现实问题需表述清楚,如:解释攻击性行为、分离焦虑等行为为什么会出现),基于此,引导学生更加关注幼儿教育实际,让理论落地,能够运用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和预测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规律及趋势,自觉运用相关理论、技能解决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从而学会主动关注,积极思考,培养实践意识,提高实践能力。与此同时,实践取向培养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根植理论,也需要以实践为导向,强调对学生实践反思能力的培养,立足实际,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所学理论进行实践检验,不断进行深刻反思,可通过案例分析报告、日志或心得的形式进行复盘,期间,师生、生生之间展开各种形式的交流讨论,[7]不断形成实践知识体系,培养真实实践智慧,实现实践取向教学目标。

(二)构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内容

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内容体系庞大,分支较多,一般围绕生理发展(身体、感觉、知觉、运动)、认知发展(记忆、想象、思维、言语)以及社会性发展(自我、他人)展开三大探寻任务,即揭示和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特征和普遍模式、解释和描述特征与模式发展变化的顺序以及对变化过程进行解释和分析。为此,应根据岗位任务,重新建构教材体系,围绕一线教学实际,结合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有关儿童心理的痛点、难点、重点,用理论支撑问题解决,用实际行动充实理论基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断激发学生实践动力,提高学生实践反思能力。实践除了围绕一线教学案例进行综合分析外,还可以是前沿热点问题有关讨论、专业发展自我论述、基本技能相关提升、素质技能有关拓展、职业生涯自我规划、综合见习实习活动、日志、反思、教学调研、相关研究等,不断在实践过程中,增长学生实践知识,引导学生获得实践智慧。具体而言,可开发活页式教材,课程内容以学前儿童心理基本理论与年龄特征、儿童心理过程发展以及个性与社会性发展三大项目为主导,以任务为驱动,运用学、做、析进行课程学习,熟练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基本原理及规律,学会将知识运用于实践,树立关爱儿童的职业情怀,进一步构建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教学内容体系,不断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方法

课程实施主要在课堂教学,实践取向的教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真正做到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做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因此,除常规的实践形式教育见习、实习外,还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行动导向、问题导向、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及情境教学等多种实践教学方法。[8]每一种实践教学方法的运用都要结合课程目标及内容来设定,并且根据学生学情来选定最为恰当的课程组织形式,优化教学策略,不断引导学生获得实践知识,提高实践能力,提升实践智慧,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学做合一。以情境教学为例:一方面,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创设一定教学情境;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实践反思,可以在分析学生学习特点的情况下引导学生主动根据实际需求,大胆自主创设情境,模拟教学,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不断切分主题、主动查阅资料,收集相关素材,进行逻辑梳理,形成案例,进行课堂反思,并以此来加深课堂实践体验。

(四)落实注重实践的评价体系

评价是对课程效果最直接的检验,实践取向的课程评价应更加关注学生的实践表现,立足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展一系列评价。一方面可以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的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进行质性评价,可以依托学生的教学心得及活动日志等作为评价依据,并强调对实践过程进行动态评价,根据不同主题、内容及环境进行综合考虑;另一方面,可直接围绕实践能力进行评价,通过选取学前儿童心理学前沿热点问题,以及学生实践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相关问题,让学生展示汇报,并据此进行相关提问,评价学生对问题是否有敏锐的捕捉能力,是否能有清晰的教学设计思路,以此来加深学生的实践体会。此外,对学生实践知识及实践能力进行动态评价,也强调对学生进行增值性评价,给学生建立课程成长档案,注重评价的动态协调,不断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升。

猜你喜欢

心理学技能理论
高级技能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