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实现从劳动功利价值观到劳动幸福价值观的转变
——基于6所高职院校学生劳动价值观现状调查的思考

2023-05-11刘紫瑛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劳动价值观高职

刘紫瑛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南昌 330099)

一、选题与缘起

崇尚劳动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内容。自2012 年以来,习近平曾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劳动的价值以及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明确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中,提出要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国务院和教育部也相继出台有关劳动教育的意见和指导纲要,多次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蓬勃发展、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所带来的多元价值文化碰撞,导致大学生受到一些消极价值观念左右,追求享乐、过度消费、崇尚不劳而获、一夜暴富,不尊重劳动、不热爱劳动,甚至贬低普通劳动者的行为也屡见不鲜。笔者在高职院校担任多年的辅导员,接触到的学生中,鄙视体力劳动,不尊重学校清洁工、花工的大有人在;男生寝室脏乱差,玩游戏、睡懒觉之风盛行,寝室卫生却无人问津,恶臭味扑鼻;女生宿舍桌面上除了成堆的零食就是琳琅满目的化妆品,其中不乏高档奢侈品;分期贷款购买最新款高档手机的学生也不在少数;学校食堂里不珍惜粮食、不合口味就随意倒掉大量饭菜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以上现象在高职学生中是否普遍存在?高职学生劳动价值取向的现状如何?对高职学生劳动价值观产生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什么?高职学生更愿意接受何种形式的劳动教育?为全面直观了解这些问题,以江西省5 所高职院校的1 313 名学生为调查对象,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掌握高职学生在劳动价值观、劳动教育方面的具体想法,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出有针对性的劳动价值观培育途径。

二、问卷与调查对象

笔者结合已有问卷,自制了《关于新时代高职学生劳动价值观的调查问卷》。问卷总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基本信息,从受访对象的性别、年级、专业门类、政治面貌、户籍等维度,对受访大学生基本情况进行全面了解。第二部分主要是从学生对劳动的了解程度、对劳动价值的认知、自身的劳动习惯等方面展开调查。第三部分主要了解学生对具有代表性的劳动相关社会问题的看法。第四部分调查劳动价值观培育现状、大学生对劳动价值观培育的建议等,为探索劳动价值观培育路径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借助“问卷星”发放电子问卷。问卷回收后,首先从答题是否完整、答题中是否存在明显错误等方面对问卷质量进行审核,经历2次抽样测试和修改后于2022 年11 月正式发放。调查对象为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抚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的在校生。经过筛查,剔除答题时间过短、单一IP多次答题等可能影响答题效果的问卷,有效问卷1 313 份。

在被调查者中,女生总数为669 人,占总人数的51%;男生总数为644人,在总人数中占比49%,总体来看,男女人数分布均衡。大一学生共计804 人,占据调查人数的61%;大二学生共计309人,占比24%;大三学生共计200人,占比15%。理工农医类专业学生533 人,占比41%;人文社科类学生450 人,占比34%;艺体类学生330 人,占比25%,专业分布相对合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在认知和情感层面肯定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有95%的学生赞成“劳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中“非常赞成”占65%、“比较赞成”占30%)。94%的学生对于“劳动是光荣的”持肯定意见。有85%的调查对象赞成“要想获得幸福,就必须劳动”这一观点;不确定的占9%;不太赞成和极不赞成的占6%。以上数据表明,绝大多数江西高职学生对劳动的意义有准确的认知,在情感上对劳动产生了肯定态度。

(二)对劳动价值的意志认同不理想,劳动价值观的功利倾向导致行为认同出现偏差

根据人的一般心理过程,主体对客体的认同大致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认知认同、情感认同、意志认同(指内化为稳定的信念准则和持久的意志力量)、行为认同,每个阶段之间的关系是递进式的。

调查结果表明,有不少高职学生对劳动的价值仅停留在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层面,没有上升到意志认同层面,没有将劳动之于人类和社会的重要意义内化为自身稳定的信念准则,导致过分看重劳动的外在目的和价值,在这种“功利劳动价值观”影响下导致行为选择产生偏差。

有超过半数(55%)的大学生表示非常赞同或比较赞同“劳动是为了赚钱”这一观点,保持中立的学生占17%,只有不到30%的学生对此持不赞成态度;更有10%的学生表示拥有了足够多的财富,就不会劳动了,还有12%的学生对“如果拥有了足够多的财富,还会劳动吗?”这一问题持不确定态度。

有22%的学生存有不劳而获、好逸恶劳的享乐主义思想,赞同“干得好不如嫁(娶)得好”这一观点,并表示网红、富二代等现象对他们影响较大,觉得辛勤劳动没有意义。

在“基于您的经历和认知,您认为当代大学生在劳动价值方面有哪些突出的问题?”中,55%的学生选择“好逸恶劳,缺乏积极的劳动态度”;56%的学生选择“缺乏艰苦奋斗精神”;46%的学生选择“做事马马虎虎,不精益求精”;41%的学生选择“渴望不劳而获、一夜暴富”;40%的学生选择“太看重物质报酬”;39%的学生选择“抗挫折能力较差”;37%的学生选择“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在劳动的价值方面过于强调物质化、经济性的外在目的,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劳动行为:一是导致学生歧视一些简单的、无法带来更多物质利益的劳动,在职业选择时出现功利化倾向,盲目追求工资待遇高、工作环境好、社会地位高的“体面”工作,然而自身的劳动素养又和职业倾向不匹配,于是很多学生一毕业就成了“啃老族”,宁可带着“咸鱼”的标签依赖父辈辛勤奋斗的成果“躺平”,也不愿凭借自己的诚实劳动获得独立;二是导致学生把劳动当作获取金钱、地位、名利的主要手段,一旦依靠自己或依赖他人积累了能满足生存需要的财富时,就会像逃避瘟疫一样躲避劳动。

更令人担忧的是,当学生把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当作劳动的终极目标时,他们可能会铤而走险,或者打法律的擦边球,不在乎劳动的过程,只看重劳动带来的物质利益。2023年的央视3·15晚会曝光的短视频平台上,多个网络主播在直播间里上演有剧本的“苦情戏”,骗老年人购买产品,将成本价几元一盒的产品卖至上百元。据调查,3·15 晚会曝光的另一起“直播间水军泛滥”这一乱象在大学生中也很常见,甚至有不少学生正在从事此项工作,他们利用技术手段进行“直播间水军操作”,直播间的粉丝数量,甚至包括直播间里的点赞、评论等在内的互动人气指标都成了可以操纵的对象。而这些靠不法手段获取了大量物质利益(包括金钱、名利、地位等)的人往往被学生视为成功人士,受此观念影响,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愿意付出辛勤的诚实劳动,而是幻想“不劳而获”或“少劳多得”。

(三)家庭和学校是劳动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力量

在“您认为对您的劳动价值观产生影响最大的三个因素是什么”这一问题中,91%的学生选择家庭教育;73%的学生选择学校教育;65%的学生选择社会风气;50%的学生选择榜样力量;32%的学生选择传统文化;25%的学生选择网络媒体,18%的学生选择报刊书籍。根据调查结果,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风气、榜样力量、传统文化,家庭对于劳动价值观的影响力略高于学校。

在“您更愿意接受下列哪种形式的劳动教育”这一问题中,75%的学生选择“朋辈群体充满正能量,相互学习”;73%的学生选择“家长言传身教、耳濡目染”;36%的学生选择“学校开设专门的劳动课程”;36%的学生选择“向自己崇拜的偶像(如明星,劳模,企业家等)学习”;32%的学生选择“大国工匠进校园开讲座、座谈会”;30%的学生选择“以知识竞赛、实践类比赛等形式”;21%的学生选择“多惩罚一些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人”;还有17%的学生选择其他形式。

从以上两个问题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家庭、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显然,新时代的劳动价值观教育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协同合作、共同推进。本文从家庭、学校这两大实施主体进行具体路径的探讨。

四、启示与思考:从劳动功利主义价值观到劳动幸福价值观

不可否认,劳动有其外在的手段价值、工具价值和物质价值,劳动功利主义价值观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如果广大青年学生过于追求劳动的外在价值,片面追求劳动的实用性,而看不到劳动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其他价值,人类的生存意义、人类的主体性将面临巨大挑战。为此,需要以马克思劳动幸福思想为重要指引,引导学生认同并自觉践行劳动幸福价值观。所谓劳动幸福价值观,就是要认识到劳动不仅有物质、工具、手段价值,劳动过程本身还具有创造人、成就人的独特本体价值;就是要认识到劳动是幸福之唯一和最高源泉,人们理应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主动投入到劳动实践中,在劳动中感受幸福、实现自我。

五、建议与路径

(一)高度重视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奠基作用,在子女内心深处建立与劳动的三个联结

发展心理学认为,个体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敏感期,一旦错过敏感期,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而品德发展的敏感期恰恰处于对家庭依赖度最高的婴幼儿阶段。因此,家庭在劳动教育中具有奠基作用,劳动价值观教育必须从家庭入手,从娃娃抓起。具体来说,家庭需要在劳动价值观教育中发挥三个联结作用。

第一,在劳动和人性之间建立联结。喜欢动物是大多数幼儿的天性。据观察,如今不少儿童在家喂养猫、狗、鹦鹉、仓鼠等各种宠物。父母可以利用此事教导他们,人类是不同于一般动物的存在,人会主动给予爱,而绝大多数动物(除少数被驯化的动物)都只能被动地接受人类施予的爱。人类为了有更强大的能力施爱,需要通过亲力亲为的劳动让自己变得强大。劳动问题的实质是做人的问题。父母对子女的这种渗透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形成关于劳动的一些基本认知,产生对劳动的积极情感,为接下来学校阶段的劳动价值观教育打下良好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基础。

第二,在劳动和吃穿住行所需的一切物品之间建立联结。家长要让子女明白生活中的所有物品并非凭空掉下来的,而是长辈通过勤劳的汗水换来的。借助玩具、衣服、房子、汽车、美食等物品反复刺激儿童的大脑神经,可以在其大脑里逐渐形成一个基本的逻辑链:日用的一切来自花钱买—只有参加劳动,才能得到钱—钱来之不易—珍惜每一分钱,珍惜每一滴水、每一粒米。

第三,在劳动和自食其力中间建立联结。家长要鼓励引导子女通过诚实的劳动获取自己心仪的东西,避免让孩子永远躲在父母的“保护伞”下,将自理、自立、自强的能力同劳动联结起来。通过家长率先垂范的劳动实践,引导子女参与适度的、必要的劳动,既可以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又可以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劳动带来的成就和美好,于无形中培养其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二)充分发挥学校在劳动幸福价值观塑造中的主导作用,多措并举增强劳动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将劳动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中,在校园内形成劳动最伟大、劳动者最美的共生文化,提高劳动价值观教育的信服力。在学校后勤保障、公寓管理中心、膳食服务中心、图书馆等服务岗位中设立“劳动育人示范岗”,充分利用各种校园媒体大力宣扬校园里的花工、水电工、保洁等后勤服务一线的典型人物事迹,营造尊重一切劳动(包含简单劳动)与一切劳动者(包含体力劳动者)的文化氛围。借助大学生热爱的网络媒体,搭建促进群体互动的劳动文化交流平台,将劳模、大国工匠、优质校友的劳动事例和劳动精神编写成贴近学生的歌谣、故事、画报等,生动形象地呈现在交流平台上,鼓励大学生在文化交流平台进行互动,在交流中碰撞思想,唤起高职学生的劳动幸福价值观追求。

第二,为学生践行劳动提供接地气的示范榜样,提高劳动价值观教育的亲和力。在“你更愿意接受下列哪种形式的劳动教育”这一问题中,有75%的学生选择“朋辈群体充满正能量,相互学习”。因此,可以在学校勤工助学岗位选树具有“校本特色”的朋辈典型,挖掘他们在劳动中成长成才的鲜活事例,组织他们进班级、进寝室、进课堂讲述自己的成长历程,用具体的劳动实践案例来增强劳动价值观教育的亲和力,充分发挥“朋辈效应”在劳动教育中的引航作用,让作为同辈的高职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可为、能为并有所作为,消解大学生接受劳动教育所面临的心理抵触。

第三,鼓励大学生以多种方式讲述“劳动当事人”的故事,提高劳动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劳动当事人”可以是讲述者自己崇拜的偶像(如劳动模范、大国工匠、明星等),也可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勤劳勇敢者、红色文化中的艰苦奋斗者、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奋力追梦者,还可以是专业领域的职业标杆人物。讲述的形式可以是劳动小品表演、劳动故事会、劳动作文,也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自媒体举办劳动故事分享短视频大赛。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模式,让学生自己有意识地描绘“劳动他画像”,促进劳动意义在学生群体中的流动与共享,达成价值引领,激发大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内生动力。

第四,精心设计有趣且有用的劳动教育活动,提高劳动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力。劳动本身不等于教育,高校可统筹利用校园绿化区域、实习实训教室、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现有场地建造生产劳动实践微基地,设计一些目的明确、过程可控、引导有力的实践活动,把劳动教育同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强身健体、审美创新联系起来,着力于促进学生养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如团结协作精神、顽强的意志、奉献和创新精神等。重点是在劳动实践结束后,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享,教师进行启发和点拨,才能引导学生逐步树立劳动幸福价值观。

猜你喜欢

劳动价值观高职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我的价值观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