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胜任力视域下新时代职业院校实践育人体系构建研究

2023-05-11刘福森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胜任应用型育人

刘福森

(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胶州 266300)

教育部提出推动高校分类发展,引导各类高校发挥办学优势,在不同领域各展所长,建设优势特色专业,提高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全局性改革成果。[1]新时代、新业态、新职业的发展,需要不断提升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能力,实现高质量就业。高质量就业需要高质量人才,高质量人才需要高质量人才培养。新时代的职业院校应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化思维,持续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职业胜任力为导向,反向构建实践育人体系,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支持和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一、建构实践育人体系的逻辑基础

(一)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不断进行优化升级,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比以往更加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基于此,国家相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等发展战略;山东省提出并实施构建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军民融合、海洋强省、区域协调发展等八大战略布局。经济社会战略发展亟需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新建地方高校,应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加快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二)主动顺应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战略规划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出台标志着国家开始对高等教育发展模式进行调整,意在改变长期以来偏重精英型、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扭转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定位不清或错位培养的状态。《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的提出,把发展专科高职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为区域发展输送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022 年新职业教育法的出台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技能型社会的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2]地方高校要树立和加强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识,主动顺应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战略规划,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主动转型发展,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改变办学目标趋同、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是当下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在教育进入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唯有特色发展,实践创新,才能在激烈的院校竞争中获得发展机会。同时,这也是许多高职院校力图改变“在学术研究能力上不如双一流高校,在实践操作上不如技工学校”的窘状,进而改变由此导致的就业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处境,切实提高就业质量的关键举措。基于此,要努力实现“四个转变”,即转变办学思路,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转变人才培养定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转变办学方式,开展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转变教育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提升。

二、以职业胜任力理论构建应用实践人才培养模型

“胜任力”概念的提出,以及“职业胜任力”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和管理领域的专业术语,始于20 世纪70 年代,旨在强调单纯用智力或知识作为评价业绩好坏的唯一因素,既不科学也不合理。情感、态度、意志、特质、认知等(即胜任力)同样会对一个人的工作表现、工作成效产生关键性、实质性影响。“经典胜任力”概念指的是一个职业人从事某个岗位所需具备的胜任条件或行为标准。为了让该胜任条件清晰明了,引入了胜任力模型,即标准化的某个岗位的胜任力(亦即行为标准)。最典型的是麦克利兰博士的冰山模型。

冰山模型认为,岗位胜任力包括知识、技能、社会认知、自我认知、价值观、品质、动机等要素。知识、技能属于浅层的胜任力特征,这是最容易被发现、被评估的;社会认知、自我认知、人格特质和动机,则属于深层的胜任力特征,这种深层的胜任力特征很难被发现和定量评估,而这恰恰是决定人们行为及表现的关键性因素。

欧阳伯询结合国内外职业胜任力模型,在分析、研判胜任力冰山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四维动态胜任力模型。职业信念包括职业动机、工作态度、责任心、职业道德等;职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领导力、公文写作、软件操作等;职业取向指职业性格;基础素质包括职业形象、职业礼仪、纪律性、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等。其中,职业信念是职业胜任力的起点,是行为的驱动力;职业取向和基础素质为行为的支撑条件;职业能力转化为高效行为。[3]

对人才的培养,仅强调知识的获取是不够的,更要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更要注意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本文以四维动态胜任力模型为参考,采取倒推原则,设计应用实践人才培养胜任力模型。

应用实践人才培养胜任力模型分表层、浅层和深层三个层面。专业能力,属于表层;就业能力,属于浅层;创新能力、发展能力和个性特质,属于深层。专业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基础理论水平等,属于专业能力;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规划能力、领导能力、交际能力、协调能力等包含于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包括应变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等;发展能力包括社会适应能力、执行力、持续学习能力等;个性特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意志品质、大局意识、科学精神、人文情怀、国际视野等。从专业能力到就业能力,再到创新能力、发展能力和个性特质的塑造,形成一个从表层到浅层再到深层的发展进程,合乎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

三、实践育人体系的建构思路

近年来,各高校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利用自身的独特优势,大力推进校内外育人体系的融会贯通,整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建设社会实践基地,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实践育人依然是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将应用实践人才培养胜任力模型嵌入人才培养方案,统筹设计人才培养全过程,可以有效促进应用型人才培育目标的实现。我校依据应用实践人才培养胜任力模型,科学设定人才培养目标,顶层设计课程体系,加大了实践平台建设,重塑教学管理体系,再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

(一)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应用型人才胜任力培养的重心。第一,以“学校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为指导,彰显“实基础、强应用”的应用型课程理念。第二,在课程体系构建上,依照应用实践人才培养胜任力模型,在对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拟从专业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发展能力、个性特质5个维度出发,构建集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于一体的“素质+人文”应用型课程体系。第三,在课程内容开发上,构建既能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又能塑造学生独立人格、正确三观,造就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内容体系。基础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打破学科界限,整合知识,增加程序性知识模块的比重。打造项目模块,倡导以“用”导“学”,以“用”促“学”,强化应用能力或实践能力的培养。第四,在课程结构上,根据“知识探究、能力提升、人格养成”三位一体育人理念,以通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方向、素质拓展等模块设置课程结构,可分为校内和校外两部分,主要设置素质提升和应用实践两大类课程。以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为目标,设置学术讲座、经典阅读、普法常识、心理健康教育、劳动锻炼等课程;以增强学生专业学科领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重点,设置专业实习、实训、能力提升、学科竞赛、校企深度融合等实验实践课程。

(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交流合作是高校的五大基本职能,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第一,科学分析应用型人才概念的内涵,科学研判、界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并以此为核心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第二,以实践课教学效果提升为目标,系统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含独立设置的实践课程和理论课内实践教学环节),构建重能力、重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三,进一步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跨学院整合、共享实验室;以特色学科和高水平专业为依托,打造现代产业学院;积极推动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校企合作实践平台建设。第四,积极推进以课程建设为重点的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改革创新,突出对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第五,推行双证书制度,整合课外育人环节,遴选整合对提升学生能力、素质有帮助的育人环节,经系统考核认定,给予创新与素质拓展学分认定,构建重个性、重多元的素质拓展体系。第六,顶层设计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教育,搭建组织架构,出台激励机制,不断提升合作育人实效。提高校企合作水平,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是我国职业教育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核心内容。[4]进一步加大与地方政府、企业之间的联系,全面“引企入教”,拓宽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力度,丰富合作形式,共建行业学院,深化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密切合作,打造特色鲜明的产学研合作格局。

(三)培养应用型师资队伍

应用型师资队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根本保障。第一,探索教师准入制度改革,不把学历、职称、荣誉称号等作为唯一的评判依据。转变用人观念,新进专业教师须获得相关专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资格证书,或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对于高技能人才,要适当放宽学历要求,弱化理论考试,注重实践技能考核。第二,进一步健全教师培训体系,不断完善教师培训内容,坚决落实教师全员轮训制度,培育一批具备职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每个产业学院至少建设一支“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至少成立1 个研究机构或创新创业实体,促进教科研与人才培养的积极互动。第三,不断优化教师岗位分类,形成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实验教学型、思政教师等教师岗系列。按照科学化、扁平化的原则,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精干高效、专兼结合的高校管理队伍。第四,制定教师到企业挂职或兼职制度,要求专业课教师每年以各种形式参与企业实习、实践、实训,累计不少于1 个月。第五,探索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设置灵活的人事制度,建立选聘行业协会、企业业务骨干、优秀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有效机制。第六,继续深化教师职称评定、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制度改革,突出能力本位、育人实效,将体现实践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的双师素质纳入教师评定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聚焦教学一线,破除“五唯”痼疾。

(四)重构应用型管理机制

应用型管理机制创新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前提与基本条件。第一,设立应用实践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全面保证应用实践活动经费。第二,探索理事会、管委会等治理模式,强化学校、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机构等多元主体协同,形成共建共管共享的组织架构。第三,加强实验室、实训室及实践基地建设;加强校园软硬件建设,构筑独特的校园文化环境。第四,深化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构建高效运行体制。第五,进一步优化教学运行模式,将教学运行周改革成“16+3”或“3+16”模式;在培养计划体例格式中,明确划分为理论课与实践课两部分;围绕应用能力培养,构建相对独立且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第六,进一步理顺教学质量监督体系组织结构;建立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章制度;制定符合社会及行业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标准。

猜你喜欢

胜任应用型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新形势下如何增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胜任性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基于胜任力生成过程的组工干部培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