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音乐类“非遗”项目的保护路径
——基于泉港文管调研的思考
2023-05-11陈令妍
□陈令妍
2022 年,国家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重点工作,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传统音乐类“非遗”作为非遗十大门类之一,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代表,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拥有多重功能,有助于构建农村的社会秩序和乡村文化建设,对乡村振兴有重要作用。泉港文管是泉州市泉港区的一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基于泉港文管的田野考察,探求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音乐类“非遗”项目保护的基础条件、经验总结和前景展望。
一、基础条件:政策法规的拥护和泉港文管的交融性
(一)政策法规的拥护
音乐类“非遗”项目以其动态性、可听性、大众化在传播乡村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能为广大农民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对当地的文化认同和民族精神的延续也有重要作用,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
2007 年,泉港文管列入首批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21 年7 月,为挖掘培养文艺新秀,有效整合曲艺人才队伍,对接省、市曲艺家协会,更好地实施文化和旅游部《曲艺传承发展计划》,泉港区文联成立泉港区曲艺家协会,通过《泉州市泉港区曲艺家协会章程》(草案)。将泉港文管归为曲艺音乐虽存在一定争论,但从政策法规层面上看是泉港文管的一大进步。
(二)泉港文管的交融性
泉港地处莆仙文化区和闽南文化区的交界处,属于泉州市北部地区,与莆田市仙游县相邻,天然的地理优势造就了该地区的文化多源性。泉港文管是由莆仙戏音乐演化而来,与闽南音乐结合,主要流行于泉港区后龙镇、南埔镇和界山镇,形式有两种,第一种是戏曲片段,配合表演,采用器乐伴奏,如《花木兰从军》邱调歌选段、《四姐下凡》告别选段,第二种是器乐合奏,如《文管一曲颂泉港》。泉港文管的音乐结构是曲牌联套体,曲牌来源于莆仙戏所传的“大题三百六,小题七百二”,“‘大题’俗称‘大曲’,字少腔多,拖腔缠绵,节拍严谨,长于抒情,旋律委婉细腻,一般速度较缓慢,多为生、旦所唱;‘小题’俗称‘小曲’,字多腔少,行腔爽快,长于叙事,它的速度较快,节奏明快多变,旋律强劲、粗犷,唱曲近于朗诵,比较口语化,多为靓妆、末、丑所唱。”①泉州市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展示——泉港文管,泉州市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公众号,2019年10月18日https://mp.weixin.qq.com/s/vuJVG0Og6fPFSiKScneKXA
近年来,在政府相关政策和活动的推动下,泉港文管在保持自身形态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由固守成规转向活态传承,依附当地的行政活动、民俗活动而活跃,加深了当地群众对泉港文管的认识。
二、经验总结:以政府为主导的传统音乐类“非遗”项目保护
音乐类“非遗”项目由政府牵头。自《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发布以来,泉港区政府,界山镇政府和东张村村委会坚持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非遗保护工作,鼓励创作各类文艺作品,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用实际行动繁荣发展乡村文化。
(一)成立侨之韵乐社,明确组织机构及职责
2007 年,泉港文管列入首批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传承和保护成为政府和人民的一项重中之重的任务。2020 年9 月,立足乡村振兴战略,泉港文管依托界山镇华侨联谊会和东张村村民委员会成立泉港文管侨之韵乐社,在东张村文明礼堂挂牌成立,扶持群众文艺,收编本土非遗人才,建立了一支专业的农村乐社队伍,标志着泉港文化传承保护有了组织保障。
侨之韵乐社组织机构(见表1)分为总顾问、总协调、指导组、秘书组、音乐组、演唱组、器乐组、舞台组和财务组,规定了组织机构成员和职责,并将每周活动时间定为周三19:00-21:00,活动地点为东张村文明礼堂。各组织分工明细,职责明确,依托村里的表演场地,配备现代化的演出设备和舞台设置,为乐社运作提供了稳固的保障。
表1 泉港文管侨之韵乐社组织机构
(二)举办专场音乐会,打造音乐文化品牌
培养一支专业的泉港文管乐队,新创符合当地文化的音乐作品,定期排练保证演出质量。东张村为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在春节期间举办了泉港文管演出(见表2),充实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唤起归乡游子的乡愁,助力实现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
表2 泉港文管专场音乐会一览表
(三)创作新时代作品,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没有不变的“传统”,传统音乐的艺术样态应与时俱进,在本真性中追求活态性,开展生产性保护,融入时代性,创作有新时代新风貌的文艺作品。泉港文管创作反映现实生活、讴歌伟大时代、代表泉港文化特色的原创作品。比如,由张新联和郑秀枝作词、庄祥顺作曲的《东张之歌》入选《学习强国》,由陈祖基作词、庄祥顺作曲的新创作品《文管—曲颂泉港》,歌颂泉港美好新生活,歌词贴近生活,极具地方特色,推动乡风文明建设,重塑乡村文化。
(四)融入政府宣传活动,助推官民一家亲
以往“画大饼”式的音乐类“非遗”项目宣传被人诟病,而当地政府直接将泉港文管“搬进”政府的各项主题活动。泉港文管成了政府沟通群众的文化载体,拉进了政府与群众的距离。泉港文管从自娱自乐到服务政治任务、党建活动、文化宣传,加强了农村思想道德建设,重建了农村新风貌,以下是泉港文管服务于政府宣传活动一览表(见表3)。
表3 泉港文管服务于政府宣传活动一览表
续表
三、前景展望:全方位推进传统音乐类“非遗”项目保护
(一)开展整理抢救工作,多渠道筹集资金
当前,泉港文管没有完整的曲谱资料和系统的科普书籍出版,对此,政府应组织相关人员,聘请专家,开展全面系统的整理工作,分工合作,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对代表曲目进行记录,建立完整档案,还要逐级申报非遗,了解省级、国家级非遗的申报条件和评审标准,提出切合实际的保护计划和具体措施,包括建档、保存、传承、传播、保护②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业务指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18年6月,https://www.ihchina.cn/shenbaozhinan3。
政府应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传承基地,利用国家、省、市的相关乡村振兴、文化建设的扶持政策,纳入当地文化馆公益培训项目,与企业、侨联、社会团体合作,吸纳经费;挖掘农村“非遗”项目,适当投入资金,坚守音乐类“非遗”项目原有的风格特点,把农村“非遗”项目的整理、抢救、传承和保护工作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大任务。
(二)拓宽传承路径,加强非遗人才培养
政府应尽可能维护农村传统音乐的创新传承机制,保护已有的非遗人才,表彰奖励有突出贡献的非遗人才,补贴和帮助在生活上有困难的非遗人才;组织非遗人才参加文化教育培训活动,提升其非遗保护意识和文化认同感;建设乡村振兴非遗人才队伍,助力构建乡村文化和乡风文明;建设传承基地,定期举行泉港文管培训活动,保证当地群众能接受正规的指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举办泉港文管比赛,鼓励群众在文明礼堂进行演出,让群众真正参与进来,体验泉港文管的艺术魅力,提升广大群众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丰富传播方式,重视音乐类“非遗”
相关部门应做好基础存储工作,采用照相、录音和摄影记录泉港文管,刻录光盘储存,上传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更新传播方式,顺应时代的变迁与发展,打造非遗“1+1”模式。第一,利用新媒体技术,把资源上传到各大网络平台,如微信视频号、抖音、微博等,让民众在闲暇之余有曲可听。第二,借助传统媒体。泉港文管受众方式仍以电视为主,可申请泉港文管在当地电视台定时播出。第三,建设“露天电影”场地,需村里购入专业的放映机,定时播放泉港文管演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第二十七条指出“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整合文化惠民活动资源,开展“颂唱文管”“文管创作”“文管展演”等文艺活动。政府应将泉港文管与乡村旅游结合,探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城乡精神文明融入其中的方针对策,使广大村民形成强烈的文化认同,建立文化自信,满足村民的文化需求和审美诉求,真正做到传统音乐赋能乡村振兴。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文化建设往往处于次要位置,导致精神文明缺乏。泉港区界山镇东张村关注传统音乐类“非遗”项目的保护,成立泉港文管侨之韵乐社,满足了人们精神文明需求,增强了乡村文化竞争力,赋能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其成功经验值得广大乡村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