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资源在高职美育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
——剪出来的构成
2023-05-11□周璨
□周 璨
重庆乡土资源养分充足,民间艺术家运用夸张、象征等艺术表现手法,使作品有很强的感染力,鲜活地反映着重庆地形地貌、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将乡土资源开发应用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既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达到美育的目的。本文以专业基础课中的重复构成、发射构成为例,探索融入中国传统民间剪纸艺术建设重庆地域美育课程的可能性。
一、高职美育的必要性分析
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中提及,健全的人格分为四育,美育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为目的,是高层次的情感需求,使我们具有理想美、情操美、品格美,具有美的素养、美的欣赏、美的创造能力。高职院校的美育是多方面的,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既可以通过教师在课堂上传授和引导,又可以在校园活动中潜移默化地产生。
高职院校开展美育实践,能够为社会培养具有设计情怀和审美情趣的高级艺术设计类人才,助推艺术设计行业发展,提升艺术设计行业的品质,优化行业人才结构,改善艺术设计类学生就业局面。因此,对艺术设计类高职院校学生的美育教学势在必行。
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美育培养现状
(一)学生美育认知不全面
高职院校生源种类多。就重庆地区来说,艺术设计类学生有参加单招考试、春招考试、秋招考试、艺术类考试入学的,文化成绩基础和美术基础参差不齐。小、初、高教育重应试,轻素养,学生没有很好地接受早期美育的熏陶,基本的审美素养和感知能力欠缺。大部分学生和家长将美育等同于素质教育,认为是进行美术、音乐、舞蹈等方面的学习。
(二)教师美育责任感“空缺”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专注力不强,部分基础课教师在教学上基本沿用:“概论—形式法则—应用”的思路,采用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学生大量临摹、写生的传统教学方式。这样照本宣科的方式看似更容易对这些学生进行课堂管理,然而,没有真实地源于生活体验和真情实感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这既没有达到美育的效果,又直接影响到后期专业设计课程的开展。这就如同学生通过想象画出来的树和真实世界的树,一个是概念的,另一个是不可复制、独一无二的。
(三)美育环境的不足
职业教育偏重技能技术,学校对美育的重视不够,相关实训设备与条件配备有限,校园的文化活动、文化讲座较少,这些都限制了美育在高职院校中的发展,美育的大环境相对缺失。
三、乡土资源为课程实训设置带来优化空间
所谓乡土资源是指自然的、本土的、鲜活的课程资源,它印刻在我们童年的记忆里,流淌于我们每个人的血液中。本文所指乡土资源一方面是指我国,尤其是重庆地区自然及文化资源,如红岩精神、大足石刻、长江三峡、奉节白帝城、纂江农民画、堰兴剪纸等;另一方面是指学生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等。将这些鲜活的内容融于高职教学中,将社会发展、课堂、职业、学生生活融为一体,有利于引导学生善于观察与发现,改变固有思维方式,提升大学生爱家乡、爱生活、爱民族、爱传统文化艺术的情怀;有利于增强民族意识,激发民族情感,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以及健全的人格。
以专业基础课“构成”为例,本课程共72 课时,目前分为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大部分,均可以在重庆乡土资源中找到丰富有趣的结合点。如平面设计与重庆山城城市形象、三峡文化、红岩文化;色彩构成与重庆美食、纂江农民画、三峡绣、漆画;立体构成与夏布、民间手工编织技艺、铜梁龙灯等结合。
四、挖掘乡土资源,创美育新风——课程案例分析
以下教学案例是在重庆建筑科技职业学院2020级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构成”中进行美育环节设置和教学实践取得的初步教学成果。学校可开设以重庆乡土资源为特色的选修课程、文化精品课程、工作室课程;开展民间美术作品展览、社团活动、讲座;组织比赛等形式,将美育深入校园生活中。本文选择“构成”课程为一个标本进行课程改革和研究,源于“构成”是所有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由基础课逐渐向专业课程发展和引入美育环节,具有循序渐进的美育效果。
柏拉图曾说过:“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有了思维的数学课堂才是有灵魂的课堂,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思维才能变得更敏锐、更睿智、更理性。因此,在数学课堂上必须紧扣数学之“魂”,以探促“思”。当然,小学数学的思维训练,不仅要关注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还应该关注计算的过程,更应该关注计算的思维过程是否最优化,通过对思维过程的优化,探寻最佳的思维方法。
(一)课程题目
《剪出来的构成——重复构成、发射构成》
(二)教学现状
重复构成和发射构成是“平面构成”课程中平面表现形式的部分,之前学生此部分作业采用马克笔、签字笔分别完成20cm*20cm 的平面构成作业。调查数据显示82%的班级学生认为这样的作业形式会花费大量时间,重复的绘制有些无聊,没有意义;44%的学生认为了解构成的意义就可以了,没必要画出来。
(三)教学改革思路
面对现有情况,教师考虑借鉴中国传统民间剪纸艺术,将画笔换成剪刀、刻刀,既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民间剪纸艺术的技法和文化内涵,同时也是对重复构成和发射构成在现实艺术、生活中的体现。
(四)美育教学设计与实践
1.引入中华传统文化——全国及重庆地区民间剪纸艺术的历史和发展状况、特点等(1 课时),课堂思政(美育)——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及剪纸艺人背后的故事(1 课时)
大家熟悉的剪纸就是过年的窗花和结婚时贴的“囍”字,剪纸用剪刀和刻刀“作画”,2008 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先唐,20 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开始了民间剪纸的研究和创作。20 世纪40 年代,出现大量革命题材、现实生活题材的剪纸,延安剪纸开创了中国剪纸的新纪元。如图1、图2 所示的延安剪纸,造型具有当地特色,表现题材性强,是学习剪纸的蓝本。
图1 延安剪纸
图2 延安剪纸
重庆民间剪纸题材独具巴渝文化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有堰兴剪纸、北碚剪纸、九龙坡剪纸,这些地区剪纸的发展背后既有手工艺人对美的独特理解,又有以美为载体,以情感人、寓教于乐的教学意义。例如,刘贵昌、黄继琳的作品《红岩英雄烈谱》剪纸组画,一共八张,由重庆红岩历史博物馆收藏,作品中有我们熟悉的“双枪老太婆”、红岩中的“疯老头”、江姐、许云峰等形象,同时,这一系列作品采用色彩叠压的工艺,主体人物、背景故事、文字三者之间的层次关系丰富。
2.美育教学实践过程(6 课时)
(1)工具
剪刀、刻刀、铅笔、红色宣纸A3
(2)实训条件
美术实训室、玻璃桌(提供拷贝台最佳)
(3)作业要求
①重复美。重复构成是构成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指一个形象,也可以说一个样本按照一定规律,有节奏地重复排列。重复构成在传统剪纸中体现广泛,是民间艺术中表达美的常用方式。观察生活中的重复美,设计一个基本形,用剪纸的形式进行重复。本实训可使用剪刀、刻刀共同完成。
②发射美。发射构成是指一个基本形或骨骼线围绕一个或者多个共同中心,向外延伸或者向内集中,形成强烈的发射视觉效果。这在中国传统的春节窗花剪纸中常见,参考作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之美、工匠精神之美。本实训只能使用剪刀完成,熟悉剪刀的操作技巧。
(4)内容表达(美的内涵)
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剪纸中常表现的内容,这些图像大都表达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寓意,如蝙蝠、花朵、仙桃、蝴蝶、石榴、鱼等,它们寓意积极向上、生机勃勃的生活,象征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其次,学生的作品内容可以结合他们的成长环境和个人爱好,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图3,余洁同学表达的是一组牵手的娃娃,表达了她希望减肥的主题。在中国传统艺术如年画、版画、国画、剪纸等作品中,我们常看到圆润的女性形象,如唐朝周昉《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张萱《捣练图》中女性都以胖为美,而现代却以瘦为美。传统的文化艺术审美与现代学生审美产生差距,激发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在课堂上的美育互动和讨论。最后,该同学通过一组胖瘦娃娃的重复对比呈现作业,既表达了对美独特的思考,也探索了新的作品表达形式。
图3 学生作品《胖瘦娃娃》
(5)剪纸技巧(美的实现)
学生通过以下方法,体验美的创造过程。第一,折叠美。多次折叠的次数和角度会影响剪纸最终效果。第二,正负美。剪纸的正形和负形相辅相成,做好剪纸正负形图案的设计,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第三,图案美。“月牙刀法”“锯齿”这些中国民间剪纸中常用的图案可以丰富剪纸的装饰感。第四,疏密美。疏密美存在于艺术作品中,也存在于生活中,在深化作品时,鼓励学生在完成剪纸的框架后,还要继续刻画细节,把握美的节奏,技法上可采用剪刀、刻刀搭配。
3.美育教学课程的延续(美的拓展)
专业课后,可开设选修课程、文化精品课程,结合学生校园生活、社团活动、艺术周、比赛等,组织和策划学生作品展览,提升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的文化性、艺术性、趣味性、多样性,推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实用性,提升高职院校办学质量,提升重庆高职美育资源开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线上线下艺术集市,调动学生美育学习积极性。
4.美育教学课后总结
通过8 个课时的教学和实践,学生不仅收获了剪纸作品,还参加了结课“民间剪纸作品展”,他们进行了作品售卖,树立了自信心。同时,教师教学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知美善美,育人无痕。
5.美育教学课程评价
建立多元的课程美育评价体系,可以设置不同的评价方式,提高课程美育的教学质量。第一,将课程过程(包括课程中生活美的分享部分)与最终作品相结合。第二,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第三,可开展线上线下的课程作品展示,使用大众投票的方式。
五、教学资源建设
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团队对学生的过程作业稿和最终成品进行评估、归档,对有价值的案例进行保存。整合已有教学资料,调整教学进度安排,大量搜集反映重庆的剪纸实物作为课堂摹本使用,并着手编写一本有重庆地域特色的美育教材,完善美育课程网络。
综上所述,重庆鲜活的地域文化为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了素材和土壤。教师将区域文化应用到专业教学中,可以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发现生活美、社会美、校园美,进一步认识美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