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思政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方法

2023-05-11杜剑庞振楠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3年5期
关键词:圆明园梅花思政

杜剑 庞振楠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课程思政”这一词语开始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所谓“课程思政”,就是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学科知识,还要注重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培育更多具有先进思想和高尚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语文是百科之母,课程文化底蕴丰富,对于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天然的优势。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语文课程中思政教育内容的发掘,丰富知识教育的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师重视程度低、教学方式单一、难以恰當渗透思政教育内容等。本文以小学语文课程为例,主要探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全面渗透课程思政的途径与方法,以期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通过“资料袋”和红色主题活动渗透

对于特定题材的文章,如革命主题,讲好课文的背景故事及相关的历史故事,引导学生感悟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崇尚英雄、积极向上、爱国爱家的高尚情操至关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应将语文要素和思政要素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融会贯通的目的。

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5课《八角楼上》,故事背景是“井冈山艰苦斗争的年代”。二年级学生很难体会那个年代人们要面对的困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如下“资料袋”:

由于敌人对井冈山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红军的给养非常困难。毛主席与普通的战士一样吃红米饭、南瓜汤度日,穿破衣烂衫御寒。油也是一种很难获得的紧缺物资。数千红军在山上吃饭炒菜都要用油,晚上点灯照明也要用油,外面的油进不来,山上生产的油又极为有限,在井冈山上用油有着严格的规定。按规定,毛主席办公到深夜可以点三根灯芯。但是为了节约资源,毛主席只点一根灯芯。

有了“资料袋”的支持,学生不但了解了为什么那段岁月是“艰苦斗争的年代”,而且体会到了毛主席在艰苦条件下忘我工作的精神,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崇高品质。

同时,针对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同年级的革命文化主题单元,教师还可以设计“英雄在我心中”演讲比赛、“党的光辉”手抄报评选、“红色年代”读书会、“红色电影”展播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体悟,从而推动红色教育入脑入心。

在文本朗读中渗透

朗读,既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途径,又是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的好方法;既能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把消极语言变成积极语言,把课文中规范化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又能在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体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明确提出,第一学段要引导学生“初步懂得幸福生活是革命前辈浴血奋战、艰苦奋斗换来的,激发对革命领袖、革命家、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例如,在学习二年级上册第18课《刘胡兰》时,学生通过自读、分角色读、教师引读等,抓住刘胡兰和敌人斗争时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说一说体会最深的地方,结合朗读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如此,通过文本朗读,刘胡兰坚定不屈的英雄形象就在学生心中树立起来了。

在补充的阅读材料中渗透

新课标中,“学习任务群”这一概念引起了广泛关注。它要求教师整合学习内容、方法和资源等要素,以教材单元为基本素材设计学习单元,根据学习领域的划分(“学习任务群”横向划分为六个学习领域)重构学习内容。重构学习内容可以分两步实施:一是分析教材内容,形成学习主题;二是根据学习主题,加工学习内容。而补充就是加工的形式之一。

以五年级下册第4课《梅花魂》为例,课文通过赞美梅花来颂扬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中国人,寄托了老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外祖父的话来体会梅花精神,还可以通过补充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文学意象“梅花”的理解,如一组写梅花的古诗词《梅花》《雪梅》《墨梅》《卜算子·咏梅》等。

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执教《梅花魂》一课时通过作者陈慧瑛《梅花魂》未被选入教材的文字辅助学生体会课文内容:

一个冬日午后,一封加急电报,带来外祖父离开人间的噩耗——真没想到,昔日星岛码头一别,竟成永诀。重洋万里,冥路茫茫,妈妈和我,真是悲恸欲绝。

老人逝后次年初春,我在老家的山坡上,种下了两株梅树:一株腊梅,一株红梅……

——摘自陈慧瑛《梅花魂》

作者为什么要在老家的山坡上种梅树?通过课文,学生理解了梅花代表百折不挠、坚贞不屈的中国人,象征了坚守气节、顶天立地的中国人,寄托了华侨眷恋祖国、热爱中华的赤子之情。在作者心中,外祖父就是梅花,梅花就是外祖父。

在执教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时,诗人因能回到家乡而产生的喜悦之情学生容易体会到,而蕴含其中的爱国之情学生却不容易理解透彻。在课堂上,教师可引入杜甫的《悲陈陶》《春望》《兵车行》等诗中描写战争残酷和百姓流离失所的诗句,通过诗中描述的悲惨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杜甫的赤子之心和家国情怀,进一步思考《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喜”的深层次原因,即诗人真挚的爱国之情。这些诗句的补充拓展了课堂的深度和广度,加深了学生对诗文的理解,也顺势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在课堂生成中渗透

学生是充满情感、富于想象、极具个性的生命个体。好的课堂是动态的、互动生成的。在平等、和谐、共进的师生交流中,教师可以自然而然地进行思政元素的渗透。

在执教五年级上册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时,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窦桂梅校长设计了一个开放性话题:“如果圆明园可以重建,再现昔日的辉煌,你支持这一决定吗?为什么?”

这一设计相当巧妙。学生中当然有支持方,也有反对方。持支持态度的学生描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支持重建圆明园,再现民族的荣光。持反对态度的学生则强调,要让圆明园的断壁残垣提醒我们“铭记历史,吾辈自强”。

针对这一生成,教师可顺势引导支持方思考再现民族荣光是不是只能通过“重建圆明园”这一举动实现,引导反对方“发愤图强,以吾辈之青春,捍卫盛世之中华”。其高明之处就在于,这个问题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只有师生、生生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升华,有效达成了“激发学生浓浓的爱国情及振兴中华的使命感”这一教学目标。

需要提醒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一切从文本出发,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处理好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既教书又育人。

新课标在课程性质部分强调:“语文课程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更新理念,与时俱进,在渗透思政教育方面“上下求索”,不惧“道阻且长”。

猜你喜欢

圆明园梅花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游圆明园有感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梅花
圆明园里过大年
满江红·圆明园
梅花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