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小麦生产现状分析
2023-05-10刘思汐孙加威
高 天,顾 娟,李 浩,阎 洪,刘思汐,孙加威
(成都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成都 610041)
成都市小麦常年播种面积超3.33×104hm,是第2大口粮作物。近十年来受农村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等因素影响,小麦规模化生产面积迅速提高,小麦规模化生产面积占全市小麦面积的2/3。随着粮油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快速推进,小麦生产经营模式发生了深刻变革,但总播种面积和总产量逐年下降。稳定小麦面积、提高小麦单产水平是当前小麦生产的主要任务。笔者从当前成都市小麦生产现状出发,分析影响小麦单产水平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为改善小麦生产现状提供思路。
1 现状
1.1 总产和面积下降
由图1可见,成都市小麦播种面积和单产从1990年至今整体呈逐步下降趋势。1990~1999年小麦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变化不大,面积稳定在2×105hm2,总产稳定在1×106t。2000~2004年小麦面积和总产均显著下降,2004年较1999年面积、总产降幅均超过47%。2004~2006年面积和总产略有回升,2007~2019年呈缓慢减少趋势,但降幅逐年减小。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市小麦播种3.46×104hm2,总产16.36×104t。
图1 成都市1990~2019年小麦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变化趋势注:数据来源《成都市农业志》《2020年成都市统计年鉴》,下同。
1.2 单产徘徊
图2显示,成都市小麦单位面积产量1990~2019年波动变化。1990年来小麦单位面积产量平均值为4.32t/hm2,1995年出现峰值为4.82t/hm2,2007年单位面积产量最低为3.78t/hm2。可见全市小麦单产水平长期徘徊,没有明显的提高和改善。
图2 成都市1990~2019年小麦单位面积产量变化趋势
2 原因
2.1 近10年主要小麦品种产量
影响全市小麦单产水平的因素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即小麦品种本身,外因即可分为客观气候条件、生产经营模式等。图3显示,近10年来成都市主要小麦品种产量由2010年5.5t/hm2增加到2018年6.3t/hm2,增加了0.8t/hm2,增幅14.6%,产量上呈逐年增加趋势。从产量构成来看,全市近10年来小麦品种千粒重无显著变化,每穗实粒数表现为显著减少趋势,有效穗数目表现为逐年增加趋势,2018年小麦有效穗数目较2010年增加0.45万穗/hm2,增幅14.4%。综上,全市主要的小麦品种在产量潜力上表现为增加,导致麦单产徘徊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外部因素。
图3 成都市2010~2018年主要小麦品种产量及其构成
2.2 客观气候条件不利于小麦生产
成都市小麦大多为稻茬小麦。小麦播种前,9月上旬至10月中旬降雨量偏高为162.5mL,稻田管理过程中排水不及时、水稻机收碾压容易导致小麦播种前田间积水。此外,播种后至出苗期间降水量大幅减少,冬季空气水分蒸发量增加,同时小麦播种后气温逐渐下降,土壤墒情不足,严重影响小麦出苗。可见在成都市平原地区小麦播种存在播前湿,播后干的客观现象,不利于小麦出苗。在小麦播种后至小麦苗期(11~12月)田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降水量维持在较低水平,日照时数呈徘徊降低趋势,平均温度持续下降。低温常出现在小麦孕穗阶段。在小麦孕穗至小麦抽穗扬花阶段(1~3月)田间降水量、日照时数、平均温度均呈现逐步增加趋势。在小麦灌浆阶段(4~5月上旬)平均温度、日照时数、降水量均呈快速上升趋势。
图4 成都市常年同期平均温度、日照时数、降水总量
2.3 规模化面积扩张,生产管理模式变革
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成都市小麦播种面积为3.59×104hm2,小麦主要分布于平坝区域。丘陵区域简阳市、金堂县2019年小麦播种面积为0.40×104hm2,占成都市比例为11%。成都市规模化小麦播种(单个种植户播种面积大于33hm2)面积为2.48×104hm2,规模化占比超过2/3,主要分布于平坝区域。由图5可知成都市农林牧渔从业人口近30年来呈现下降趋势,在2000~2010年降幅最大,近十年来降幅放缓。2016年简阳市并入成都后人数略有增加,但此后呈缓慢降低的趋势。在改革开放初期全市劳动充足,小麦生产耕作主要是人工畜力,生产效率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市农业从业人口数量逐年下降,机械化的生产模式逐步发展,到21世纪初农业从业人员进一步减少。随着土地流转政策的出台和完善,小麦生产规模化已成为主导模式,同时农业从业人口降低,机械化已成为小麦生产的必然要求和客观现状,小麦生产管理模式逐步由“三分种七分管”转变为“七分种三分管”。
图5 成都市近三十年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口变化趋势
2.4 种粮效益长期偏低,生产技术粗放
全市小麦生产成本在1.2~1.3万元/hm2,小麦生产成本一方面随种子、肥料等农资成本增加而增加。另一方面,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缺乏,也导致人工成本一涨再涨,同时农业机械的推广没有被及时学习利用,现金的机械化设备没有得到有效使用,综合以上几点原因导致小麦生产成本较高。规模化小麦种植与小面积的小麦生产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对于资金投入回报的期望值。小面积的小麦种植主要是供应自身需求,追求产量和品质, 而小麦规模化种植收益同生产成本基本持平,种植收益主要源于政府补贴,因此小麦生产技术上更趋于节省成本,在生产技术管理措施上更显粗放。
3 对策
3.1 提升耕地质量,稳定种粮面积,保障种植效益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严格保护耕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一方面,成都市应该加强对小麦基本农田资源的保护,加强田地质量改进,提高土壤肥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户科学使用化肥、农膜、农药的引导,推广使用有机化肥、生物农药和可降解农膜等,以减少对麦田的污染。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要求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倾向。要加强对相关政策的执行力度,稳定小麦种植面积。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度强调粮食安全底线,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通过保障小麦收购价格以提高小麦种植效益,同时与稳定种植面积的相关政策产生良性互动。耕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也是国家重要资源。
3.2 推进粮食规模化生产,改进生产经营模式
目前,成都市城镇化率超过70%,成都市农业生产已逐步迈入都市农业,也面临着谁来种粮的问题,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目前小麦生产技术的应用正面临深刻的变革: 随着粮食规模化生产面积逐年增加,对粮食种植效率要求也进一步提高,效率低下的生产技术将被淘汰,对生产技术的稳产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通过对全市小麦生产现状的分析可见,影响小麦单产提高的关键节点在于如何解决小麦播种过程中不利的客观气候条件导致的“播种难”和“出苗差”问题。为此需要推广应用与规模化生产相适配的技术,如成都平原稻茬小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稻茬小麦灭茬免耕带旋播种技术。
3.3 转变生产管理思路,积极应对不利条件
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膳食结构逐渐多样化,对于小麦品种需求也更加多样。而目前尚未做到小麦生产品种有计划、收获运输有序化,这不仅不利于小麦生产产业化,也不利于形成市场竞争力。因此,要做好小麦优良品种的综合布局推广工作,同时建立完善的良种推广体系、以及配套的栽培技术,真正做到满足消费市场需求。通过延伸小麦生产的下游产业链,主动对接下游产业如酿酒产业、食品加工产业,如选用优质弱筋小麦品种、酿酒专用小麦等方式,稳定和发展小麦特色和优势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