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课文中常见的几种写作手法
2023-05-10刘慧云
刘慧云
提及写作时常用的手法,我们一定会想到铺垫和映衬。这两种写作手法可以使文章波澜起伏,更富有艺术魅力。接下来,笔者就结合具体的例子带领大家了解一下这两种写作手法。
一、铺垫。
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语段:
秋风吹落夏花,枫叶染成霜红,天微凉。
我随父母回到郊外的老屋看望爷爷和奶奶。老屋的门前零散分布着枯枝落叶,衰黄的茎草连接着远处的苍天。盛夏不再,金秋未至,小小的庭院给人一种凄凉之感。
望着秋景,我心中颇感不适。前些日子经历的一切在我的心头笼上了一层阴云。此时,我无意间却瞥见一丛绿。它以最美的姿态、最美的颜色映入我的眼帘。
那丛绿生长在最不起眼的角落。阳光不曾造访,屋檐上的积雨却是那儿的常客。那里没有肥沃的泥土,有的只是贫瘠的石板与呼啸的寒风。可它却在万叶枯零、百花凋敝的时节,展现出最美的颜色和最美的姿态。
走近一看,才发觉它竟是一丛绿苔。
在上述文段中,作者着意描写周围的环境,渲染出一种“肃杀”和“凄凉”的氛围,从而为“一丛绿苔”的出场作了铺垫。铺垫好之后,作者又精心地描寫了这丛绿苔,为之后抒发情感、揭示文章的主旨作了准备。
铺垫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很受名家的青睐。比如,刘鹗在《老残游记》中为了充分展现“白妞”王小玉说书的技艺之高,先是写戏院的盛况,而后交代琴师、“黑妞”及品评人对“黑妞”与“白妞”的评价,最后才让主角“白妞”王小玉出场。正是有了这一系列的铺垫,王小玉的出场才会更加引人注意。同样,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为诸葛亮的出场也是煞费苦心。他在作品中再三进行铺垫,先是写水镜先生感叹刘备手下空有关、张、赵云等勇将,而少有能运筹帷幄的谋臣,随后他向刘备介绍“卧龙”先生,为诸葛亮的出场铺下第一块基石;然后写水镜先生欣赏的徐庶辅佐刘备,击败了曹军,旗开得胜,从而证明水镜先生有识人之才,为诸葛亮的出场铺下第二块基石;最后写徐庶被曹操骗走,临行之际走马荐诸葛,这时刘备方知“卧龙”是诸葛亮,为诸葛亮的出场铺下第三块基石……之后才有了刘备的“三顾茅庐”……而“三顾茅庐”也是一波三折,最终诸葛亮才亮相。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会对这样的人物产生期待,这就是铺垫的作用。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中为了表达对父亲的感激、怀念之情,一再交代家境的惨淡,叙说父亲的境况。在如此窘迫的境况中,“父亲”依然甘愿为“儿子”付出一切。这就让“我”的情感一再变化,最终一发而不可收。这也是进行铺垫后的效果。
在写作中,我们可以通过铺垫来蓄势,渲染氛围,突出人物形象的特点,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二、映衬
“红花还要绿叶扶”,想要用好映衬这一写作手法,我们就必须写好那一片片绿叶,让花更红、更艳。映衬即“烘云托月”。“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六宫粉黛无颜色”就是对“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映衬,写出了那“一笑”的倾城倾国。
我们可以从正面进行映衬。比如,李白写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他用潭水之深来衬托汪伦对自己的情谊。我们也可以从反面进行映衬。比如,高尔基在《海燕》中用胆怯的海鸭和企鹅从反面衬托出海燕的勇敢无畏。
我们也可以以景衬情。如:家乡的生活已经全部诗化了,这里既有“小桥流水”的雅致,又有“竹外桃花”的惊艳,不乏“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镜头,还有“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图景……这让每一个离开家乡的人无法不相思。
我们也可以以静衬动或以动衬静。比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蝉的聒噪更显出了树林的寂然无声,鸟儿的鸣叫声更显出了山间的幽静;“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敲击声在无边的宁静中荡开,格外令人惊心;“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这是以动衬静的名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则是以静写动的佳句。
在写作中,我们也可以让悲与喜相衬。清人王夫之曾经在《姜斋诗话》中提到:“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则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名句。诗人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集中描写了战士出征时“杨柳依依”的景象和归来时“雨雪霏霏”的景象,一春一冬,一暖一寒,一绿一白,一喜一悲,对比强烈,读之仿佛身处杨柳荫下,又似立于茫茫雪海之中,让人回味无穷。“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中也使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白色的荠菜花开满了山头,土地已经播种完毕,恰好春雨落下,一群鸦在土地上寻找着食物。寥寥十几字便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画。如此美丽的春景却令词人发愁。“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在如此美好的时节,他却只能退居田园,看着时间白白流逝,怎能不感到痛心?
无论是铺垫还是映衬,都是比较常见的写作手法。在写作中适时地使用这两种写作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加优美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