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布置任务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
2023-05-10徐竞竞
徐竞竞
思维导图可以以图像的形式展示思维的逻辑走向,表明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具有可视化、形象化、工具化的特点,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好用的工具,不断优化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新版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中的长篇乐府诗《琵琶行》有着丰富的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以“任务”为支架,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帮助他们更好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接下来,笔者就详细地谈一谈。
任务一:细读诗歌,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琵琶女的演奏之精彩。
虽说琵琶女“未见其人,先闻琴声”的出场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让人忍不住对后面的内容产生期待,但是通过观察与交流,教师会发现一些学生对这首诗歌缺乏学习的兴趣,甚至望而却步,对文本的理解一般也停留在表层上。因此,教师可以设计第一项学习任务:要求学生细读诗歌,用思维导图展示琵琶女演奏的精彩。设计这个任务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阅读诗歌,大胆绘图,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有的学生受生活中常见的“音频”的启发,用表现声音频率的波形图配以相应的诗句来展示琵琶女演奏的过程。他将演奏的起始阶段以线条的方式引入。“轻拢慢捻抹复挑”“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等诗句描写的音调较高,频次振动得多,线条更加曲折;“幽咽泉流冰下难”“小弦切切如私语”等诗句描写的音调较低,频次振动得少,线条的起伏不大;“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句诗则描写的是持续不断的高音,频次振动得快,线条的弯曲度更大。整个音频图谱起伏错落,呈琵琶状,不仅将琵琶女演奏的全过程形象而完整地呈现出来,而且详细地标记出了音调的高低与曲速的快慢。即使不会演奏琵琶曲,其他学生也能通过观察这幅图了解到乐音的高低冥迷、抑扬顿挫,感受到诗句错落有致、富有变化的美。
此项活动中,思维导图发挥出了描述和表征的功能,使相对枯燥的文字和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起来,达到了“一图胜千言”的效果。
任务二:请仔细地阅读诗歌,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诗人与琵琶女的相似之处。
思维导图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而且能帮助他们把握诗歌的重点,探究作品的主题。对此,教师设计了第二项学习任务:请仔细地阅读诗歌,用思维导图展现诗人与琵琶女的相似之处。通过引导学生寻找诗人与琵琶女的相似之处,带领他们体会诗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中的情感,把握作品的主题。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类对于不完整的事情,天生有种冲动想要去把它给完整化。依托这一研究理论,教师可以先将主旨句抛出来,让学生在阅读诗歌和绘图的过程中有“迹”可循,激励他们积极地走进文本,主动寻找其中的线索。
有的学生以枫叶的脉络图呈现了自己的学习成果。中心句为枫叶的主脉络,诗歌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形象分别位于叶片的两边。学生顺着枫叶两侧的脉络标记出了两个人物各自的人生经历。教师认为,通过绘制此图,学生能够细致地比较二人的人生际遇,获得更加直观的感受,与文本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
任务三:搜集、整理类似诗人和琵琶女这样的佳话,并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
《琵琶行》中最为动人的莫过于诗人与琵琶女之间惺惺相惜的情感。在阅读的过程中,许多学生都认为他们是“知音”的关系。从“已叹息”到“重唧唧”,“我”感慨良多,甚至有了强烈的创作冲动;琵琶女“良久立”,内心思绪万千,再弹一曲则有酬謝、唱和之意。诗歌末尾的“江州司马青衫湿”也说明了“我”是琵琶女的“知心人”。
千金易得,知音难求。学生读懂了诗歌,也读懂了白居易。于是,教师可以布置第三项学习任务:搜集、整理类似诗人和琵琶女这样的佳话,并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教师布置这个任务,意在帮助学生发散思维,丰富其学习体验。
有的学生以较为常见的树状图为基本样式,用“人物名(组合)+名言/评论”的形式展现了自己的学习成果。他搜集到的例子涵盖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的名人及其轶事。此图并未完成,还有待学生继续绘制。在绘制并欣赏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知音的难得。
总而言之,思维导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帮助他们夯实基础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布置任务,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