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青少年更容易上瘾
2023-05-10沈不言
沈不言
“我似乎陷入狂热之中,把这一堆钱全部押在红上——我一下子清醒了过来!那天晚上,整个赌钱过程中,只有一次,恐惧的感觉凉飕飕地掠过我的全身,使我手脚发抖。我惊骇地感觉到,骤然间意识到:现在输钱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我的整个生活在孤注一掷!”这段心惊肉跳的心理描写,来自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赌徒》。小说清晰地记录了主人公阿列克谢走向赌博深渊的每一阶段的心理活动,从侥幸、破罐破摔,到忏悔、迷茫,再到狂热、上瘾、麻木,然后又回到侥幸,开始新一轮的沉沦。如果按照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的标准,阿列克谢已经成为病人,一个赌博成瘾患者。
近期,因为体育明星涉赌事件,又引发了社会对赌博危害的讨论。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一个世界级别的体育明星,除了拥有非凡的天赋外,还应该有顶级的自律,怎么会让自己的人生失控于赌博?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约0.1%—5.8%的人对赌博非常沉迷。而运动员中的“竞技强者”则有显著高于常人的赌博问题发生率(8.2%)。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发展成病理性赌博时,他的大脑已经发生了器质性的变化,绝不是简单地靠意志力就能控制的。
赌徒的大脑有何不同?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罗敏敏长期从事奖赏和惩罚的神经环路机制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他认为病理性赌博者的脑区“对于奖赏获得激活的方式不太一样。长期赌博的人在做赌博游戏时,相关脑区的激活比正常人低,似乎只有更多赌博行为才能获得足够快感”。
赌博获胜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一旦体验过这种多巴胺激增的快感,大脑就会驱使人不假思索地去做能再次品尝这种快感的事。然而,频繁经历多巴胺的激增,大脑会不自觉地提高感受快乐的阈值。人们会渴望冒险,通过下更大的赌注来寻找更大程度的刺激。正如《赌徒》中描写的那样:“他们脸色苍白,眼睛闪闪发光,双手颤抖;下注已经不计其数,抓一把有多少就下多少,一心想赢得快些,赢得多些。”也就是说,赌徒的脑神经机制——大脑中负责处理奖赏信息、冲动控制、权衡风险和做出决策的脑区被重塑了。
这就是上瘾狡猾的地方。它改变大脑的思考方式,让人们不知不觉中在寻求刺激的行为上失控。赌徒一旦进入这种状态,就会像斯金纳箱中的老鼠,困在赌博的箱子里疯狂地按压赌下去的杠杆,满怀期待、精疲力竭地等待着下一颗食坠落丸。
为什么青少年更容易陷入成瘾陷阱?
综合研究和医生们的观察,病理性赌博多为青少年和成年早期男性。为什么青少年更容易陷入赌博等成瘾行为的陷阱?这和青少年的大脑有关。
青少年的大脑额叶皮质尚未发育成熟。额叶皮质是人脑中最晚演化出的部分。长远计划、理性决策、冲动控制和情绪调节这些与明智和成熟挂钩的事情,都发生在那里。在冒险的行为和正确的行为之间,青少年往往会倾向于选择前者。
除了生理性的原因,情感因素也是导致青少年容易掉入成瘾陷阱的一个原因。
TED演讲者Johann Hari在主题为《我们对成瘾一无所知》的演讲中说到:“上瘾的核心,是对现实生活的无奈。”陀思妥耶夫斯基之所以能把赌徒的心态描写得如此活灵活现,是因为他本人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赌徒。他从小深受癫痫折磨,成年后被流放至西伯利亚过了十年苦役生活,经历了第一任妻子和哥哥的相继离世,他几乎第一次进赌场就迷上了赌博,一次次输光所有的钱,又一次次借钱重返赌场,他近乎绝望地渴求着能在赌场赢一把大的,以摆脱债台高筑、穷困潦倒的生活。在逼仄而又苦难的生活中,赌场成了他唯一的避难之所。
人在成长过程中,会发展出很多精神需要:依恋、胜任感、安全感、充裕感、被认同、被需要……当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无法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中获得这些回馈,而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又不足以改善这些状况时,很容易转而寻求某些快捷获取快乐的方法来摆脱痛苦,从而造成其他形式上的放纵,譬如沉迷网络、沉迷游戏、沉迷赌博等上瘾行为。
上瘾的对立面,不是清醒,而是连接
在《我们对成瘾一无所知》的演讲中,Johann Hari提出的另一个观点是“上瘾的对立面,不是清醒,而是连接”。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越南战争期间,超过五分之一的美军士兵都有使用大量海洛因的经历,部队里“发毒品就像发糖果”。而当战争结束后,那些士兵回到家乡,渴望已久的新生活占据了他们的注意力,研究发现,90%的人就这样停止了对海洛因的快感依赖。也就是说,要远离上瘾或解除上瘾,靠的不仅仅是上瘾者自己的意志力,还需要上瘾者和社会有连接——如果你在生活中有其他乐趣,有健康良好的关系,你不会那么容易对某件事物上瘾;如果你社会缺乏联系时,你可能会依赖那些能给你安慰或刺激的东西,比如赌博、色情等。
“成瘾”,从最初被认为是一种关于道德问题的行为,到后来被定义为一种慢性复杂性的脑部疾病,其相关的问题不是单纯的生物学问题,还涉及心理学及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所以,面对青少年的成瘾行为,不应简单地施加道德批判或对个体进行惩戒,也不能仅仅仰赖医生或生物学手段,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多方共同施力,解决这个问题。
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与赌博、合成毒品、酒精、烟草、咖啡因、非法药物成瘾等并列;在我国,青少年的上瘾行为主要表现在游戏成瘾、网络成瘾方面。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理科主任高鸿云认为,有时候,并不是青少年一定要沉迷网络游戏,而是我们没有为青少年提供足够多的机会,让他们走入线下,走上操场,参与一些集体活动或体育锻炼。父母、教师要了解青少年的心理成长规律,学习如何与青少年进行沟通,多与孩子进行开放式交流,以平等的身份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恢复正常的生活规律,引导并培养有益的兴趣点,扩大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面。如出现疑似成瘾行为,应在第一时间到医院或者专业机构进行鉴定,通过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可以避免贻误治疗时机。
为了解决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问题,近年来,国家多次出台相关规定。2017年底印发的《关于严格规范网络游戏市场管理的意见》,对网络游戏违法违规行为和不良内容进行集中整治;2018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要求“控制电子产品使用”“实施网络游戏总量调控”;2023年,国家网信辦“清朗”系列专项行动中的“清朗·2023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全面升级青少年模式,在丰富分龄内容的同时,对时间和功能进行科学限定,让模式真正成为未成年人健康上网的“保护盾”。
编辑 闫清 14533370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