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到“四季”转型升级提质“赏花经济” 文旅赋能乡村振兴
2023-05-10成都市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成都市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而旅游产业是乡村地区极具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产业领域。近年来,乡村赏花游以花兴旅、以旅兴产逐渐成为各地发挥乡村生态资源优势,促进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本文在深入调查研究崇州“赏花经济”发展现状基础上,以其为例,分析现阶段部分区域“赏花经济”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助力“赏花經济”从“一季经济”向“四季经济”转型升级,持续性地推动生态价值转化和文旅赋能乡村振兴。
部分区域“赏花经济”现状
资源整合力度不足。国内外成功实践表明,系统化的顶层设计是实现全域旅游发展的前置条件。目前崇州打造的30万亩油菜花赏花路线尚未充分有效整合相关旅游资源,规模效应有限,还未形成赏花线路全景化、全覆盖的空间有序、内容丰富的全域旅游体系。如,赏花路线还没有与崇州“一心一极一轴两翼”的旅游发展空间布局深度融合,旅游资源仍相对分散,“以花为媒、串景成链”的全域旅游体系缺乏系统性规划和整体性打造。
文旅资源挖掘不深入。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发展“赏花经济”不能简单地“靠花吃花”。崇州拥有史前文明遗址、“古镇金三角”、国家级文物建筑群等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但很多还停留在传说、概念层面。赏花游的方式大部分停留在“拍照打卡”的初级阶段,存在特色不显著、定位不清晰、产品缺乏竞争力等问题,文化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产业链延伸拓展乏力。做强“赏花+”产业链是突破季节性限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现阶段,崇州对花的多重价值挖掘还不够,“赏花经济”还没有做足花的文章,用花“穿针引线”,创新应用“赏花+人文”“赏花+体育”“赏花+时尚”等方式延伸拓展产业链、拉动多产业融合发展方面还存在不足,“弱链”“断链”情况比较明显。
主题IP显示度不够。IP既是乡村特色的生命力,也是乡村旅游的生产力。目前崇州赏花节仍存在品牌影响力不够、游客结构单一、用户黏性不强等问题。一是营销包装不精,还缺乏“立得住、叫得响”的旅游IP。二是宣传手段不新,现有旅游宣传辐射群体相对单一,开放式平台营销不多,借势借力互联网经济不够。
消费变现能力不强。丰富“赏花经济”场景业态是增强消费黏性、提升盈利能力的关键。现阶段崇州存在赏花价值单客消费不高、转化效率较低等问题。在场景营造方面,缺乏沉浸式、互动式、参与式消费场景的创新营造。在业态创新方面,多业态融合还不够,“赏花经济”消费变现能力还有待提升。
对标先进转型升级
成都近年来依托优质资源条件,挖掘生态资源多元价值,以花为媒、以花聚人,深入推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但对标国内先进城市,正如崇州“赏花经济”,成都赏花旅游整体需要由“一季经济”向“四季经济”转型升级,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植根地方文化底蕴,发挥特色优势。一是通过收集和整理地方历史文献、民风民俗、民间传说等,梳理文化发展脉络,摸清文旅资源家底。二是组织专家团队全面、客观评估资源的文旅价值,对旅游“爆点”进行深度剖析,提炼成都乡村旅游精神标识。三是加快构建环龙门山、环龙泉山等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形成区域旅游合力。如,以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为契机,联合崇州、都江堰、彭州、大邑等地区以及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熊猫谷等机构,合力打造“熊猫+赏花”旅游经济走廊。
创新宣传营销模式,擦亮旅游品牌。一是善用“种草经济”,组织网红达人等成都赏花行,鼓励影视剧和流量综艺到成都赏花地取景,提升旅游品牌影响力。二是依托“天府粮仓”成都片区建设,发展农业旅游体验经济;鼓励沉浸式旅游产品的开发,营造不同剧情体验场景,打造多年龄段娱乐体验产品。三是依托消费券与消费场景的深度融合,在代表性区域试点发放消费券,充分刺激旅游消费,释放内需潜力。四是加强与国际知名非政府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将成都丰富优质的自然资源推向世界,提升成都文旅的国际吸引力。
培育壮大新兴业态,丰富产品内容。一是加强硬件建设,提升软件水平,对接优质培训机构,优化课程内容,做强培训经济产业链。二是充分挖掘家庭型消费红利,构建家庭客群全产业链条,做优亲子经济。三是积极发展康养旅游,激发中老年游客的消费潜力,推动中老年游客成为未来成都乡村旅居游的主力军,做大银发经济。四是抓住当前分散经济发展趋势,借鉴蒲江国际田园生态商务区等经验,向新经济、文化创意和专业服务等机构开展战略招商行动,实现生态从消费变现到产业变现的迭代升级。
着力营造新兴场景,激发消费活力。一是充分利用VR、AR等现代声光电技术,结合古镇等历史文化资源,展现历史名人风采,复原成都唐宋盛景。二是升级休闲旅游场景,如在崇州无根山竹艺公园、新津斑竹林公园等地积极开发精致露营,深化研学旅行,举办乡村音乐节。三是通过在赏花地设置秀场、将道明竹编、怀远藤编等传统特色技艺元素融入时尚产品等方式,营造赏花时尚旅游场景。四是学习双遗马拉松、金堂铁人三项、绿道自行车赛等成功经验,以赛事引聚人流,开发多种休闲体育项目。五是积极创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丰富完善夜游、夜购、夜食、夜娱、夜秀等多种旅游业态。
完善要素保障体系,凝聚发展合力。一是加强资源整合,积极推进对公共卫生间、5G网络、景区讲解等基础设施升级完善,提升景区的服务质量,提高游客的满意度。二是在机场、高铁站、地铁站等游客集聚区开通直达旅游目的班车,加密旅游专线及站点,探索热门景点停车模式,改善旅游体验。三是借鉴蒲江铁牛村经验,引育新农人,鼓励符合成都定位的匠人、艺术家等来成都安家、创业,鼓励农村实用人才、职业农民参加技术培训、提升技能。
(课题组成员:杨晨遥、雷霞、李好、尹宏、廖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