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2023-05-09
热点一
1. C 2. B 3. D 4. C
5. (1)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人民政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由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或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3)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自然灾害的影响;等等。
(4)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影响: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5)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制定经济政策要实事求是,符合基本国情;要把人民利益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关注民生;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水平;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热点二
1. C 2. B 3. C 4. B 5. D
6. (1)发展趋势:快速上升(或发展迅速)。
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广,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农民的辛勤劳动;等等。
(2)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会议:中共十二大。
意义:指引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3)重要作用: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为我国未来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伴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使中国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
启示: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努力,中国梦终将会实现;等等。
热点三
1. A 2. D 3. A 4. C 5. B
6. 观点一:积极正确的外交政策是影响外交关系的重要因素。
论述:在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之下,英国利用船坚炮利打开中国国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北洋政府统治时期,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出卖国家主权;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发展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20世纪70年代,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相继与日本、美国建立外交关系。
综上所述,纵观中国近现代外交的发展历程,积极正确的外交政策才能带动国家融入世界大潮,促进国家的繁荣与富强。
观点二:弱国无外交。
论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被迫打开国门,随后与帝国主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在巴黎和会上对中国提出的要求置若罔闻,导致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上的失败;新中国成立以后,综合国力提升,逐渐打破美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积极与世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相继与日本、美国建立外交关系。
综上所述,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的外交出现新局面并取得重大突破,我们应时刻谨记:“强国才能有外交”。
热点四
1. D 2. D 3. A 4. A 5. B
6. (1)相同:都涵蓋了当时全球的主要大国;都是大国间既妥协又斗争的产物,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色彩明显。
不同:一战后的体系以欧洲大国为主导;二战后的体系以美苏为主导。
(2)发展趋势:由两极格局走向多极化。
关系: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欧盟成立,欧洲一体化加强,推动了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发展;G20杭州峰会,多国领导人共商全球治理,有利于多极化趋势发展。(任举两例即可)
(3)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积极推动全球治理变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热点五
1. C 2. B 3. D 4. D 5. C
6. (1)原料:主要是木柴(或竹子)。
用途:主要用于取暖。
(2)变化:木柴的使用从19世纪中期开始呈下降趋势;煤炭的使用至20世纪前期一直呈上升趋势,之后逐渐回落;石油的使用在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缓慢上升,20世纪中期快速上升,20世纪后期缓慢下降。
历史因素: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改良蒸汽机的出现,推动了煤的开采和使用,木柴使用相应减少;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内燃机的发明与使用,推动了石油的开采和使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期间原子能技术发展,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也加快了核能的使用。
(3)影响:导致原油价格上涨;影响各国的经济发展;诱发经济危机;导致国际关系的紧张;引发能源争夺战争;刺激科技的发展;改变人们的生活。
应对:加快科技创新,开发绿色能源;转变能源使用观念和习惯(如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合理利用能源);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公平合理、互惠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2023年周年热点
1. D 2. C 3. A 4. C 5. C 6. B 7. D 8. B 9. D 10. A 11. A 12. C 13. C 14. C 15. C 16. B17. B 18. D 19. D 20. A 21. A 22. A 23. B 24. C 25. D 26. B 27. C 28. C 29. A 30. D 31. D 32. C
选择题特训之推理、判断型
1. D 2. B 3. C 4. C 5. A 6. A 7. D 8. A 9. B 10. B 11. A 12. B 13. C 14. D 15. B 16. B
选择题特训之本质(实质)型
1. D 2. C 3. D 4. B 5. D 6. A 7. C 8. D 9. D 10. A 11. D 12. B 13. A 14. A 15. D
选择题特训之因果型
1. B 2. D 3. D 4. D 5. B 6. B 7. C 8. D 9. B 10. D 11. B 12. B 13. A 14. A 15. B 16. D 17. C 18. B
选择题特训之图表型
1. B 2. B 3. C 4. A 5. A 6. B 7. A 8. B 9. B 10. D 11. B 12. D 13. D 14. D 15. C 16. A 17. A 18. D 19. B 20. D 21. C 22. A 23. B 24. B 25. C 26. D
2023年中考模拟题(一)
1. A 2. B 3. D 4. C 5. D 6. C 7. C 8. B 9. D 10. B 11. A 12. A 13. C 14. C 15. A
16. (1)核心思想:“仁 ”。
政治主张:以德治国或实行德政。
代表人物:荀子。
(2) 蘇轼。
书名:《资治通鉴》。
体例:编年体。
(3)图一:《伤寒杂病论》。
图三:《天工开物》。
重大影响: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务实精神:以民生为本。(言之有理即可)
(4)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要努力学习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继承、发展并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言之有理即可)
17. (1)原因:领导了“公车上书”。
影响: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2)历史背景:七七事变发生后,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抗战。
理由:联大教授铁肩担道义,秉持着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在战乱时期竭尽全力维系华夏文脉。
(3)领域:核工业。
影响: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4)制度层面、科技层面、教育思想层面等。
18. (1)航线:A。
办法: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
(2)条件: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交通的极其便利。
影响:近代以来,西方列强通过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使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西方文明的传入,对中国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3)主要动力: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
措施:中国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言之有理即可)
(4)落后就要挨打,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屈的民族,为了民族复兴,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进行了艰苦探索与奋斗,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引领中国人民在国际大变局中,顺利前行,完成民族复兴重任。(言之有理即可)
2023年中考模拟题(二)
1. B 2. B 3. D 4. B 5. D 6. A 7. C 8. B 9. D 10. D 11. B 12. C 13. C 14. D 15. A
16. (1)耕作方式:牛耕。
意义: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A:长安。E:欧洲(或大秦)。
意义:促进了中国同西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3)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地区社会比较安定;南方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等等。
(4)创新生产技术,维护社会稳定;坚持对外开放,制定适宜的经济政策;等等。
17. (1)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
(2)历史背景:抗日战争。
关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抗战胜利的基础,全民族的抗战是抗战胜利的保证。
(3)说明:新中国成立,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创作年份:1961年。
(4)为研究丰子恺、20世纪中国历史或中国漫画史提供了丰富史料。
18. (1)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社会风气开放。
(2)主要特点:西方服饰逐渐流行并影响中国传统服饰。
进步意义: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推进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
(3)主要原因:日本明治政府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重大转型: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4)观点:服饰变化体现时代变迁。
阐述:唐朝时期,妇女在服饰方面盛行胡装,偏爱戎装,体现了唐朝社会风气的开放与兼容并包,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受西北少数民族的习俗的影响,尚武之风盛行。辛亥革命后,人们的饮食、服饰、婚丧以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崇洋驱新的趋向。明治维新时,日本全面学习西方,在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服饰上,西服十分流行,也推动了日本和服洋装化。服饰的变化折射出人类社会的政治变革、经济变化和风尚变迁,服饰的变化对社会变迁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3年中考模拟题(三)
1. A 2. D 3. B 4. C 5. C 6. B 7. C 8. D 9. B 10. C 11. D 12. B 13. C 14. A 15. B
16. (1)同:都关注人与社会的发展。
异:孔子更加注重人與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苏格拉底更加注重人的独立发展。
(2)差异:中国建筑,沿中轴线对称分布,体现皇权至高无上;西方建筑,廊柱环绕,开放式,体现民主。
原因:中国文明属于农耕文明,君主专制是传统;西方文明属于海洋文明,民主是传统;明清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顶峰时期,而英国议会是近代民主政治最早的诞生地。
(3)方式:图一,暴力冲突;图二,和平交往。
影响: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17. (1)标志: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国内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2)事件:抗美援朝战争。
积极影响: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3)改变:广大贫农、中农获得了绝大多数的土地;富农和地主所占土地比重大幅度下降。
原因: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4)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18. (1)人物:孙中山。
时代背景:生活在清末民初,西方列强的侵略使得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企图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挽救民族危亡。
主要贡献:先后成立资产阶级团体兴中会和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提出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人物:林肯。
时代背景: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扩展,南方的奴隶制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主要贡献:颁布《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发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调动了黑人奴隶的积极性,使他们踊跃参军作战,扭转了北方军队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杰出贡献。
(2)图一:它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是偶然的,是适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图二:它是冷战时期美苏对抗的历史见证。二战结束后美、英、法、苏对德国进行分区占领。随着冷战的加剧,德国分裂,柏林也一分为二。1961年,民主德国为防止居民外流和西方势力的渗透,修筑了柏林墙。柏林墙成为冷战的标志性建筑,东西方的对峙在这里得到了集中体现。
(3)论点:团结合作才能实现共赢。
论述: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6年,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从此,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42年,美国、英国、苏联、中国等26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大大增强了反法西斯力量,推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综上所述,合作才会共赢,团结合作有利于取得反侵略战争的最终胜利。
2023年中考模拟题(四)
1. C 2. D 3. A 4. C 5. A 6. C 7. C 8. A 9. B 10. D 11. B 12. B 13. C 14. C 15. A
16. (1)变化:由“和亲”到武力反击。
原因:西汉初期国力弱小,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
(2)民族:藏族。
主要方式:和亲。
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3)因地制宜,尊重各民族习俗和习惯;加强和笼络边疆民族的上层人物;利用宗教来加强对边疆的控制;设立机构进行管理。
(4)促进民族团结、平等,各民族共同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带动国家经济发展;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17. (1)事件一: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事件二:秦朝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对后世影响深远。
(2)历史信息:人民当家作主、民族团结、工业建设成就、苏联援助。
阐释:新中国建立后,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1953年,中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并取得了一系列建设成就。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与苏联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对我国给予了一定的帮助。
(任答两点历史信息即可,注意阐释要符合相应历史信息)
(3)推动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或“工业化时代”)。(或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博尔顿帮助瓦特把梦想变成现实)
(4)货币的不同形制和图案,浓缩着国家历史和主流文化,记录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变迁。(言之有理即可)
18. (1)变化:由互惠互利到不对等;美国对华初级产品出口显著减少,制造品增加;美国由入超到出超。
原因: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美国对外进行殖民扩张。
(2)政策:联合中国作战。
原因: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击了大量日军,有利于减轻美国的压力。
(3)变化: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由20世纪60年代的对抗到70年代的建交。
原因: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在与苏联的对抗中处于守势,开始调整对华政策;中国出于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考虑,寻求改善中美关系。
(4)变化:跨越式高速增长。
主要原因:美国方面: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美国放弃了对中国的经济封锁;在美苏争霸中并不占优势,有必要加强中美贸易。中国方面: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打开国门,积极进口美国商品;自身经济实力的增强,对美国的出口逐渐增加。
(5)应加强沟通互信,合作共赢;“求同存异”,扩大交流与合作;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两国间的问题。(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