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
2023-05-09陶换
陶换
[摘 要] 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是立德树人背景下美术教学的应有之义和应然之举。当下的美术教学存在着德育内容标签化、德育过程外铄、德育方式简单化等弊病。教师要充分把握美术学科的特点,让“美”“德”同行、“美”“德”互渗、“美”“德”共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优化德育氛围、德育方法、德育评价等。通过德育,促进学生的美术学习个性化发展。
[关键词] 小学美术;德育渗透;以美育德
美术是一门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创美潜质的学科。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育人功能,彰显美术学科的育人价值。以美育人,关键是以美育德。在美术学科教学育人的过程中,德育占据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核心的地位。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地融入德育,注重德育相关内容、资源的发掘,注重德育与美育的融合、渗透等,通过美术学科的德育渗透,提升学生的品德素养,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使命。实践证明,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更能培育学生的道德品质。
一、当下美术学科渗透德育的主要问题
美术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更为重要的是丰盈学生的精神,润泽学生的生命,健全学生的人格。审视当下的美术教学,笔者发现,许多教师的美术教学,德育只是一种点缀,没有从根本上将美术与德育相结合。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缺乏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导致美术教学德育效果不明显。具体表现在德育方法呆板、单一,德育缺乏针对性、实效性。
(一)德育内容标签化
德育内容的标签化是在美术教学中融入德育最为明显的问题。德育的内容是丰富的,德育的世界是精彩的。教师在渗透德育内容时,只是将相关内容进行简单的链接,或者仅仅是机械的、枯燥的、重复的讲解,而忽视了引导学生深入地感受、体验。
例如,在教学《罐和壶》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仅仅是简单地呈现我国古代的器皿,然后就总结我国古代的罐壶文化,最后向学生灌输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和爱国主义思想。这样的教学就有德育“说教化”“口袋化”的弊病。真正的德育,应当是一种“心心相印”的活动,应当将相关的德育知识融入美术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过程中感受、体验,让学生受到一种良好的道德启迪。
(二)德育过程外铄
美术教学中的德育过程应当是内在于学生的美术学习的。而很多美术教师往往将德育看成游离于美术课程之外的东西,喜欢用一些外在的德育资料、素材充实学生的美术学习。其结果是德育过程外在于学生的美术学习,表现为德育过程的外铄。外铄的德育对于学生来说是没有吸引力的,它往往不能切入学生美术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因而就不能调动学生美术学习的主动性。德育的外铄让德育不再是学生的一种内在的需要,甚至让德育成为一种异己的对象,而不是一种可以与之平等对话、交往的精神实体。德育要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需要,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心诉求。
例如,在教学《水墨人物画》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未能引导学生抓住人们的典型特征,让学生充分地欣赏、体验、探索,通过美术学习自然地感受、体验水墨画表现人物的独特韵味,把握人物内在的精神气质,同时认识到水墨画表现人物品格、精神的独特性。其教学中的德育过程有一种外铄的弊病,没有围绕美术学科的特点渗透德育,德育的相关内容没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三)德育方式简单化
德育方式的简单化是与德育内容的标签化、德育过程的外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德育融入相关学科,应当是一种无缝的对接。将德育与美术教学进行简单粗暴的拼接,德育内容与美术教学内容之间有着明显的“裂隙”。但是教师却无视这些“裂隙”,将德育内容与美术内容进行简单的杂糅,形成一种教学的“大杂烩”“大拼盘”,而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与体验。
例如,一名教师在教学《诗配画》时,只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中国画的讲解,包括中国画的画具、题材、笔法等,试图通过简单“告诉”让学生掌握中国画的相关知识,包括相关的诗书画印等知识和文化观念等。教师讲解过后,学生尽管“知道”了这样的一些知识,但对中国画的内在意蕴、审美等缺乏真正有效的感受、体验。学生在头脑中有相关的美术概念、范畴,却缺少与之相匹配的直观表象。换言之,学生的观念是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直观的、实在的。学生的美术学习仅仅停留在“知道”层面。这样的一种简单化、程式化的教学,发挥不了美术学科对学生的德育作用。
二、美术学科渗透德育的本真意蕴
在美术学科中渗透德育,不能以一种“贴标签”“和稀泥”的方式展开,而应当实实在在地融入。学生美术学习中的德育渗透应当是自主自然的,应当没有说教、“灌输”的痕迹,没有“填鸭”、告诉的嫌疑,应当将学生在美术学科学习中的德育认知、德育情感、德育行为等统一起来。美术学科德育的过程是学生的知、情、意、行统一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诸多感官的作用,让学生获得美术学习的具身认知,进而发挥美术学科独特的育人作用,彰显美术学科独特性的育人价值。
(一)“美”“德”同行
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要遵循“美”“德”同行的原则。要从立德树人的整体视野出发,从立德树人的初心出发,将培育学生的美好品格贯穿美术教学的始终。有专家说:“德育不是一时一刻一地的事情,而是每时每刻每地的事情。”德育渗透应当日常化、常态化,而不能搞那種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的“突击”“一时热”。通过融入德育,美术的日常教学才能真正朝着美术教育过渡。在美术教学中,德育的内容是丰富的,比如爱国主义教育、绿色环保教育、团结协作教育、勤俭节约教育、友善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
例如,在教学《广告和招贴画》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不仅引导学生设计广告和招贴画,更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在引导学生完成手工制作之后,笔者追问学生:这些剩余的材料我们应该怎样处理?有学生认为,反正材料已经没有用了,随便扔掉算了;有学生认为,这些材料应当分类,将不可二度使用的材料扔掉;有些学生则认为,在材料分类的基础上,一些垃圾材料比如胶水等不能随便处理,而应当投放进不同的垃圾桶;等等。“美”“德”同行,让学生的美术学习焕发生命的活力。
(二)“美”“德”互渗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当渗透德育,同时德育内容应当富有美术学科的特质、味道。” “美”“德”互渗,就是要求美术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德育过程等应当遵循美术学科的特质,而不应该独立于美术学科单独展开。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应当“美”“德”互渗。
例如,在教学《有生命的石头》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赏析明孝陵石雕的线条表现,如飘逸与厚重、刚与柔等,从而让学生领略到石兽的威武,进而领略到明朝文武官员的气度之美。这种气度之美,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场的威严。这种审美鉴赏不仅能强化学生的审美感知,更能促进学生的审美理解。这种审美理解不仅是在美术学科层面上,更是在道德、品格、文化等层面上。“美”“德”互渗,能提升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内涵、意境等的认知水平。同时,能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审美。因此,“美”“德”互渗,也可以说成“美”“德”互促。
(三)“美”“德”共育
在美术教学中融入德育,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掘美术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的相关德育资源、德育素材等。“美”“德”共育,就是要“美术”和“德育”联姻,发挥“1+1>2”的整体教育功效。“美”“德”共育,就是让美育与德育和谐共生,就是要让美育与德育融为一体。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营造积极的氛围,濡染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心灵。“美”“德”共育,不仅能实现美术学科的教学目标,而且能实现德育目标。
例如,在教学《纸柱造型》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掌握一些合作的知识,培育学生的合作技能,优化学生的合作品质,提高学生的合作素养。合作是一种极为重要的道德品质,不仅对美术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生活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团结协作意识,实现“美”“德”共育,同时收获融洽的师生关系。
三、美术渗透德育的有效策略
在美术教学中融入德育,要讲究一定的策略,既落实美术学科的教学目标,又落实其他相关的教学目标,如德育目标、综合实践目标等。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发掘美术资源的德育价值,彰显德育意义。以美育人、以德化人,是美术学科立德树人的基本路径。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德育的育人氛围,要深入发掘德育的内容,要丰富德育的渗透方式。
(一)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德育氛围是一种气场,是一种濡染的、教育的氛围,德育氛围应当具有一种“真情美思”的特质(李吉林语)。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有助于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实践证明,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积极投身于美术学习探索。良好的氛围能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热情,濡染学生的美术学习情感,健全学生的学习人格等。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利用相关的媒体设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还可以利用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如教师的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等都能给学生一种良好的教育作用。
例如,在教学《水墨人物画》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借助投影仪现场作画,不仅能让学生直观感知,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学生在这种直观的感知中耳濡目染。相较于其他的德育方式,这种耳濡目染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它对学生美术素养和品德素养的提高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优化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是在美术教学中融入德育的重要因素,德育方法的优化十分重要。传统的“告诉型”德育往往就是简单说教,就是机械“灌输”,就是盲目“填鸭”。而良好的德育方法通过对话、交往的形式展开。教师可以在美术教学中运用独特的德育方法,比如“价值思辨法”“观点采择法”“两难推理法”“故事分析法”等。实践证明,良好的德育方法能为学生的美术课堂学习增添活力,是学生美术学习德育化的前提。
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园林》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不仅引导学生把握中外园林的特质,更引导学生比较中外园林,在比较的过程中认识中外园林的特点,并学会欣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素材,丰富学生的感知,从而提升学生欣赏美的能力。尤其要引导学生欣赏我国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领略我国园林的取法自然、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发掘园林背后道法自然的道家文化、道家精神等。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充分地应用濡染、对话等的美术德育方式,敞亮学生的美术认知,澄明学生的美术观念。
(三)实施积极的德育评价
在美术教学中实施德育,还要注意德育评价。传统的评价往往是结果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往往注重甄别、选拔功能。而积极的德育评价,应当是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发挥评价的诊断、促进和发展功能。因此,在美术教学中,不仅教师参与评价,学生也参与评价。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美术学习内容,而且关注学生的美术学习形式。
例如,在教学《水墨园林》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不僅引导学生评价儿童水墨画,更引导学生评价大师的作品。通过评价,提升学生的美术欣赏水平,让学生向同伴学习、向大师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将大师的人格、品质教育渗透其中。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相关的品格教育、品质教育,引导学生积极评价,是美术教学德育化的重要路径。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丰富评价的内容和方式,让学生通过评价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人格、品质。
参考文献
[1]徐向平.中小学美术教学渗透德育的方法探索:以国画长卷《草木本心》创作教学实践为例[J].教育观察,2021,9(31):65-67.
[2]刘玉珊.德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吉林教育,2020(1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