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生命也是命
2023-05-09马迪
马迪
都2023年了,我還在回味《流浪地球》—因为这部科幻电影中涉及的科幻课题实在太多了,今天就来说说争议极大的“数字生命计划”。
在电影中,面对可能完全无法战胜的天灾和日渐困难的日常生活,许多人倾向于放弃身体,进入数字世界,期望躲过危机、获得永生。这也导致了虚无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潮爆发,世界陷入混乱,数字生命研究最终被“UEG伦理委员会”禁止,人类于是将全部资源投入到带“球”跑路的“流浪地球计划”中。
数字生命是一种拥有自我意识的智能体,可能是程序从无到有、不断学习进化来的,也可能是采集人脑或者生物的信息、在数字世界中延续而来。电影中MOSS属于前者演化型,图丫丫则是后者,为上传型数字生命。
创造生命是人类自古以来的梦想,正如古代神话几乎都把创世作为开端。从2 0世纪中叶开始,生命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为创造数字生命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和工具。
1990年是“演化型”数字生命发展中不平凡的一年。美国生物学家托马斯·雷编写的Tierra(西班牙语,意为地球)模型轰动了整个数字生命界。它的目标不是直接模拟自然的生命,而是让这些生命形式在计算机环境中演化,产生自己独有的种系。
在Ti erra中,雷投放了最初的“祖先程序”,包含80个汇编程序指令,会在内存空间中不停地进行自我繁殖,也会因为随机数的作用而发生小概率的变异,成为进化的动力。由于计算机的存储有限,每一个程序都要为了自己的生存空间竞争。经过526万条指令的计算之后,Tierra中出现了366种不同大小的“生命”,25.6亿次计算后增长到1180种。与真实世界中的生命演化类似,这些“生命”还演化出了寄生、反寄生、超级寄生、寄生免疫、社会性共生、大规模的物种爆发和大灭绝、进化的军备竞赛……差不多地球生态系统自然演化过程中的所有特征全都出现在Tierra中。
需要说明的是,Tierra实验是限制在单机中的。雷已经提出在国际互联网上建立Tierra,这样就可以演化出更多的“物种”,并产生出更多的存活和繁殖策略。
你可能会问,这些自行复制和变异的程序也算“数字生命”吗?确实,目前看来,从头开始的Ti erra更像是一场运算实验,也许正如生命的诞生历程一样,需要成千上万年才能看得到结果。在那之前,也许实验早已终止了。有没有更快创造数字生命的办法呢?“上传型”数字生命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简单说,上传型数字生命需要4个步骤:完美的脑机接口,实现与被试大脑的长期脑波交互,记录各种意识活动对应的大脑活动模式;建立完全准确的大脑结构快照,包括神经元以及其中存储的记忆和意识;在数字空间中完成思维拟合,进而重建意识;确保重建的意识与原有意识完全相同,也就是“心智不变”。如果要满足上述假设,需要脑机接口、量子计算、基因测序、数字孪生等技术的持续突破。
1973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雅克·维达尔首次在论文中提出“脑机接口”这一概念,即大脑和计算机之间的直接信息通路。50年后的今天,“脑机接口”已成了科技领域无人不知的技术趋势之一。2022年底,马斯克在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的发布会上,向公众展示了猴子用意念打字的场景,声称已经成功解码动物的神经信号,并向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交了文件,表示再过6个月就能开始人体实验,为人脑植入芯片。
事实上,当前脑机接口研究更偏重于脑控方向,离数字生命十分遥远。另一方面,我们对自己大脑的认识和研究仍处于一个很初级的水平。人的大脑约有850亿个神经元、100兆到1000兆个突触,思维、记忆、情感、自我意识究竟是怎么产生的?我们至今一无所知。
写到这里,我第一次为现实与科幻的巨大鸿沟感到一点庆幸,庆幸自己不必在无机与有机、记忆与遗忘、真实与虚幻、灵魂与肉体、全知与隐私等等难题中做出抉择—但如果真有那么一天,你会怎么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