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环境下师范生师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023-05-08李武装王艺斐王进岭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师德师范生互联网+

李武装,宋 宾,王艺斐,王进岭,潘 妍

(安阳师范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0 引言

师范生是未来教师队伍的有力保障,其师德素养直接关系到下一代学生的成长成才。教育部2020年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培养学生传道情怀、授业底蕴、解惑能力,使学生能够自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1]。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教育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资源型态已然发生了质的变化,因此借助“互联网+”技术,探索与当前环境相适宜的师德教育内容、方法与机制,培养新时代具有高尚师德的“四有”好老师已刻不容缓。

1 “互联网+”环境下师德教育的优势

近年来师范生师德教育不断加强,但是仍存在着内容不丰富、评价方式相对单一、指导力量不强、组织管理相对薄弱等问题。互联网在师德教育中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及时更新师德教育内容、提高评价实效、改革组织管理模式,“互联网+”使师德教育更具实效性。

1.1 “互联网+”环境下师德教育资源更具开放性

传统的师德教育途径主要是开设与师德相关的课程、组织教学实践、开展师德主题活动等。课程资源相对固定,主要是通过教师组织、学生参与的形式。信息化时代采用单一的课程资源已经难以满足学生学习需要,而“互联网+”技术可以打破传统的师德教育模式的时空壁垒,随时随地将身边的师德故事、学习榜样收集整理纳入师德教育资源中,学生可以接受更加鲜活生动的师德教育,让师德教育课堂从学校走向社会,从书本走向现实,形成更加立体的开放的师德教育资源库。

1.2 创新“互联网+”环境下师德评价鉴定模式

传统的师德教育评价,通常由指导教师根据课堂表现或教育实践活动中个人表现给出综合评价:评价方式单一,缺乏动态监测和过程性评价;评价维度不够,缺少多元主体评价机制。“互联网+”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改变传统的师德评价鉴定方式,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多维、多元的师德教育评价体系,实施过程性评价。通过“师德成长”数据档案,对师范生每学期的师德践行和反思体悟情况进行记录,使师德评价鉴定的元素更多维、主体更多元、结果更真实[2]。

1.3 提升“互联网+”环境下师德体验的成效

传统的师德教育往往重道德理论知识轻师德体验过程,缺乏对师德理论知识的实践。师德体验主要是通过教育实践类课程将师德理论知识内化为教育情怀的能力[2]。传统的教育实践活动包括实习、见习、研习等,由于师资力量有限,教育实践活动中指导教师往往无法了解每个学生师德践行的具体情况,对师德情感体验缺乏有效指导。创建“互联网+”平台,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网络交互空间,以各种媒体形式进行互动和交流,可以更好地将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育人责任融入教育实践中,让师范生形成良好的师德素养和职业认同感。

2 “互联网+”环境下师德教育有效路径探析

师德教育路径采取双回路探索——师德教育网络平台建设探索和师德教育教学方法实践探索,两者相互融合、交叉促进。一是平台建设:立足“互联网 +”平台,开发师德教育信息化资源,创设师德教育实践活动空间及平台评价机制的实现方式;二是实践探索:从现有师德教育体系着手,进行现状分析、问题调研,完成师德教育评价机制、师德教育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通过互联网平台,无缝链接到师范生的生活学习全过程,将单一的课堂教育转化为社会课堂,形成师德教育合力,最后进行效果分析及理论提炼,形成师范生师德教育实施模式。师德教育路径探索具体实施如图1所示:

图1 “互联网+”环境下师范生师德教育路径探索

3 “互联网+”环境下师德教育平台建设

3.1 “互联网+”环境下师德教育平台开发流程

基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可持续发展性,遵循师德教育的规律,由高校教师和教育专家组成团队,将师德教育平台建设分成多个阶段开发,并在每个迭代周期中根据前一次的反馈和本次的需求变化做出计划和改进,如图2所示。

图2 师德教育网络平台开发流程

在师德教育课程平台开发中,师德教育内容呈现是动态的,在完成一个周期教学后,吸纳学习者和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迭代更新,使师德教育内容更符合师范生的需求。而优秀一线教师也作为专家成为团队中的重要一员,发挥着呈现示范、提供案例、修订框架等作用。

3.2 师德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

一是课程资源建设。根据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在MOOC、学习通等网络平台建设教师职业道德、教师道德素养、教师德育等相关课程,培养师范生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为师范生师德的内化奠定相关理论基础[3]。

二是在“互联网+”平台上及时补充鲜活的师德教育学习资源。创建各种信息化形式的德育教育资源,比如以微视频为主要形态的师德师风教育“微课”,提供基于微视频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可以随时更新师德教育内容,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学习。

三是学生德育实践活动资源。创建互联网交互空间,让师范生自主创新开展师德实践活动,有利于师范生在更加轻松开放的环境中内化师德要求。

3.3 构建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交互空间

“交互空间”是“互联网+”平台上的虚拟空间,它具有开放性、交互性、灵活性等特征。“交互空间”主要由师德资源模块、互动交流模块和师德评价模块构成。“交互空间”实现开放性获取学习资源,学习进度自由控制,学习时间灵活调节,学习评价快捷建立。学生借助交互空间建构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方式,提高自我践行师德的能力[4]。

3.4 创建师德教育评价信息化机制

在网络平台创建过程中,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师德教育过程中的各类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与评价。

一是建立过程性评价机制。网络平台中的数据统计功能对师德教育中的过程性数据进行适时记录、搜集,尤其对于外出实习时学生的师德践行活动个体学习状态与学习结果进行适时数据跟踪,及时发现问题并适时进行指导与介入。

二是建立基于学习分析技术的科学评价机制。学习分析技术可以对师范生德育教育过程中记录的过程性各类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处理,形成可视化数据图形或图表,从而得到科学的评价结果。教师通过对直观图表数据进行宏观、中观的数据分析,找出规律,为师德教育可持续化改进提供依据。

4 “互联网+”平台下师范生师德教育改革

4.1 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一是利用“互联网+”师德教育平台资源,进行基于平台的线上学习。学生利用“交互空间”,自主完成线上学习,开展同伴交流协作,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在线指导、监测与评估,最后学生完成线上自主学习任务提交学习成果。

二是基于教育实践的线下师德教育。通过小组合作和线上自主学习,特别是学生在实习实践活动中,经过师德体验、参与、合作、分享与反思,形成师德教育成果并开展互评,进一步巩固新知识与新技能,提高师德践行活动中学生的思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5]。

从师德教育实践来看,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师德教育内容更新更加频繁,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的优势,创建较为灵活学习方式,让师范生浸润在信息化背景下的德育教育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师范生的德育能力。

4.2 基于“互联网+”的师德教育实践共同体建设

“互联网+”师德教育平台,可以建立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师德教育实践共同体,打通师范生和中小学教师德育教育渠道,让更多教师参与到师德教育资源建设中,师德教育资源共享,让更多师生受益。

一是师范生通过网络观摩中小学课堂德育教学现场,真实感知中小学德育教育课堂,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与中小学一线教师开展对话与协作[6]。二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将师范生师德教育实践活动,同学校的“国培”“省培”计划有效融合,获得更多一线教育专家的优质资源。三是开展师范生师德教育活动竞赛。开展师德师风演讲比赛、讲师德践行小故事视频大赛、班主任德育工作小技巧竞赛,逐步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用的良性循环,通过竞赛检验和提升师范生师德践行能力。

5 结束语

师德是师范生成为人民教师的必备品德。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应积极借助互联网的优势,打造“互联网+”师德教育平台,将线上线下零散化、碎片化的师德养成教育活动穿针引线,形成体系,为师范生师德教育的科学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提供与时俱进的教育形态。

猜你喜欢

师德师范生互联网+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进一步完善免费师范生政策
抗震救灾中的师德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