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外华校管理者线上培训现状与需求研究*

2023-05-08王伟伟

大众文艺 2023年8期
关键词:华校华文管理者

王伟伟

(北京华文学院培训部,北京 102206)

一、前言

在海外华文教师培训中有一类特殊班型,即海外华校管理者培训班,培训对象包括海外华校的校长、校董、会长、创办人、主任等海外华文学校管理层,早期称为“海外华文学校主事人培训”,以参观考察和交流为主[1]。但在以往的文献中,学者们的研究对象多为一线华文教师,主要包括海外华文教师的培训现状、培训问题与对策(宗世海[2],2006;童盛强[3],2006;蔡贤榜[4],2006;李嘉郁[5],2007)、培训模式(吴勇毅[6],2007;华霄颖[7],2012;王治敏、Lucy Xia Zhao[8],2018)、网络师资培训(陈水胜[9],2008;兰浈[10],2021)等,较少专门以海外华校管理者为研究对象。

管理者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一个学校成功与否的重要节点,其思想和行为对学校及师生的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11]。基于此,我们将以参加北京某学院承办的“海外华校管理者线上培训班”的学员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和文本分析的方法,梳理其培训需求,探讨其培训现状与问题,并提出培训建议,对于优化海外华校管理者培训,提升海外华校管理者素养,推动海外华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海外华校管理者队伍培训需求现状

(一)海外华校管理者队伍现状

1.年龄结构较为合理

本次参训者共计300人,其中亚洲90人、欧洲163人、美洲16人、大洋洲24人、非洲7人。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年龄划分标准,将这批参训者分为三个年龄段,即青年组(18-44岁)、中年组(45-59岁)、老年组(≧60岁)。统计显示,青年组占比37%,中年组为48%,老年组为15%。可见,在海外华文学校管理层中,中青年所占比例较大,展示了海外华文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状态。

2.性别比例严重失衡

在性别方面,男性49人,占16%,女性251人,占84%。由于中青年是今后海外华文教育的中坚力量,我们又对中青年组的性别比例进行了统计,青年组中,男性占14%,女性占86%;中年组中,男性占17%,女性占83%。可见,在海外华文学校管理层中,女性管理者的数量和比例都占有绝对优势。

3.兼职和多职现象突出

在职务方面,部分管理者身兼多职,比例高达35%。比如校长兼任会长或教师,校董兼任教师,创办人兼任教师,事务主任兼任班主任,甚至有的副校长兼任中文秘书和总干事等多项职务。

4.专业结构欠合理

在学历方面,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83%,可见参训者的学历层次较高。但在专业方面,仅有20%具有管理学学位。缺少教育管理相关的知识可能会导致其胜任力不足,这不仅会影响教育教学,也会影响海外华校的经营管理及华文教育的发展。

(二)海外华校管理者培训需求

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工作的关键,做好培训需求分析是提高教师培训有效性和针对性的首要环节[12]。基于此,我们对海外华校管理者的培训需求进行了调查。我们共收集了文本材料2500余字,运用ROSTCM6软件对文本进行了词频分析,选取了前20个高频词(详见下表)。

从词频角度来看,词频越高说明该词出现的次数越多。从上表可以看出,管理、华校、教学、教育、教师、发展、海外、华文、心理学等词汇出现次数较多。除此之外,我们又结合参训者4万余字的培训总结发现,海外华校管理者对线上培训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时间三个方面。

1.培训内容以“管理”类知识为主

在高频词表中,“管理”一词的频次最多,高达73次,说明海外华校管理者最急需管理相关的知识。这一发现也与参训者的培训总结一致。参训者们在总结中多次提到了对管理类知识的需求:“自己是被推上管理者岗位的,缺乏系统的华校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对华文教育的未来的发展形势认识不足”;“对华校管理缺乏长远眼光和国际视野”;“海外华校在管理运营方面继续保持公益性质还是走市场化道路”等,希望能在培训中寻求解决方法。

2.培训方式以“互动性”和“实用性”为主

在高频词表中,“经验”出现的频次为13次,“案例”的频次为6次。结合文本材料发现,海外华校管理者希望多一些交流互动,增加与同行交流办学经验的机会;希望了解实用的华校运营管理经验;希望导师多结合典型性案例开展讲座,少讲理论。

“我看见你的课本,所以帮你送过来了,我回到家,刚想喘口气,却看见你的课本,我立刻骑上车,把课本送到了学校。”

3.培训时间以不影响工作为主

在高频词表中,“时间”一词出现了15次。参训者认为自身时间精力有限,希望培训时间不与工作时间冲突;另外,他们希望能够观看直播,并与期待与授课老师交流互动。

三、海外华校管理者培训建议

根据海外华校管理者的群体特点和培训需求,我们对此类培训提出以下建议:

(一)更新培训理念,创新培训方式方法

1.培训课程要凸显针对性

参训者群体特点和培训需求是培训课程制定的重要依据,因此做好学情分析及培训需求调研是提高课程针对性的重要策略。比如,本次参训者的特点主要为:年龄方面,中青年所占比例较大;性别比例严重失衡,女性多,男性少;兼职和多职现象突出;学历层次虽然较高,但大部分参训者缺少教育管理相关的知识结构等。其对培训课程的需求主要表现为急需华校管理相关的知识与经验。华校管理经验的缺乏与海外华校管理者的兼职现象有密切关系,除此之外,世界各地华校管理模式的多样性,也是导致很多华校未能形成统一的教学管理的重要原因[13]。因此,海外华校管理者有必要接受管理类知识的培训,以增强自身的胜任力,推动海外华校的教学管理朝正规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因此,我们在课程的设置与安排上,要充分尊重海外华校管理者的自身基础和发展需求,使课程与参训者的职业发展规划相符,解决他们工作中的痛点及难点。除此之外,在课程安排方面还要考虑灵活性和多样性,以解决参训者的工学矛盾。

2.培训内容要注重实用性

本次调查显示,参训者在培训内容方面希望多讲实践经验,少讲理论,这也揭示了当前海外华校管理者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即培训内容理论性较强、实用性不足。对于参训者而言,培训内容仅注重理论性与学术性,缺少教育教学的实践案例,难以激发参训者的学习兴趣和思想共鸣。另外,由于培训的临时性、短期性特点,培训后没有追踪指导,参训者回到工作岗位后难以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教学管理当中,造成培训内容与海外华校管理的实践脱节。因此,导师在培训内容的分配上,应将理论性较强的知识与经典案例相结合,且培训内容要与海外华校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本次调查的参训者所在华校的性质多样,比如全日制、半日制、周末制等,培训内容也要根据华校的特点选用案例,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以优化培训效果。

长期以来,海外华校管理者的培训方式多为传统的讲授形式。对于参训者而言,它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的、静态的灌输性学习方式,无法激起参训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金字塔”理论也证明,不同的学习方式,其学习效果区别很大。“听老师讲授”是效率最为低下的学习方式,而积极参与和实践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基于此,在海外华校管理者培训方式上,应从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积极转变为以互动参与为主,以提升培训的实效性。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学家诺尔斯曾提出过“成人学习基本理论”,认为成人学习是建立在个体已有的经验之上,适合通过协作学习、模拟练习、案例教学、仿真教学方法进行学习[14],而这些学习方法都是以参与互动为前提的。因此,在培训方式上,我们应基于成人学习的特点进行设计。

首先,可采用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主要指通过对具体案例展开分析,借助理论判断准则,对某一主题进行研究[15]。案例分析法经常被用于管理精英的教育实践,其优点是能够调动受训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发受训者的争论,利用集体的智慧培养受训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师可提供一些与海外华校经营管理相关的案例,通过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激发他们针对华校的实际问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并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进行观点的分享。这一过程有利于海外华校管理者了解他人的管理方式方法,更新教学及管理理念,提高管理素养和水平。

其次,可采用现场教学法。据了解,国务院侨办和中国海外交流协会曾在海外授予了多所“海外华文教育示范学校”,我们可利用线上教学跨越时空的特点,邀请海外教育华文示范学校的校长作为培训导师,带领参训者深入示范学校的现场环境,近距离观察和学习,了解导师的日常工作、管理方式、规章制度等,并感悟其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把自己的所听、所见、所思、所感进行讨论交流。现场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参训者的多种感官,让现场感、真实感、体验感贯穿在整个课程当中,实现课堂培训与现场教学的有机融合。

再次,可采用小组讨论法。该方法要求培训导师把参训者分成若干小组,并给出一定的问题或任务,要求小组通过讨论的方式共同解决完成。比如,教材、教师、教法一直是影响海外华校发展的重要问题。培训导师可根据华校实际情况进行培训活动的设计,使他们在讨论和相互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最后培训导师可在管理理论层面进行一定的总结和升华,有利于参训者将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重新建构自身的教育管理理念,并指导今后的教育管理行为。

(二)顺应时代趋势,搭建网络学习共同体

海外华校管理者由于工作繁忙,对于他们来说,完全离岗参加线下培训是有一定难度的。线上培训的产生解决了线下培训中工作和培训时间的矛盾,让海外华校管理者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碎片时间,随时随地地参与到培训中来。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跨越时空的优势,搭建网络学习共同体,建设适合海外华校管理者学习的教育网、资源库及学习群,用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方式推动培训的常态化、系统化,从而推动海外华校的管理不断地朝专业化方向发展。

(三)增加评价方式,多维度检验培训效果

培训效果评价是衡量培训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重要手段。但当前的培训效果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一般都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即对每项课程的评价用“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来表示,而对于参训者的具体培训感受知之甚少。

在评估培训效果方面,占主导地位的模型仍然是“柯氏(Kirkрatrick)模式”的四层次模型,它包括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结果层四个方面的评估。我们也可利用“柯氏(Kirkрatrick)模式”对海外华校管理者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在反应层,可通过问卷、调查表、访谈的方式来评价观察参训者的反应,衡量参训者对课程的满意度;在学习层,可通过笔试、案例研究等方式来检验参训者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检查参训者的学习结果;在行为层,可追踪参训者在培训后一段时间内,其教学、管理行为产生的变化,衡量培训前后的工作表现;在结果层,可追踪参训者返回自身的工作岗位后,运用培训所学到的知识开展工作后产生的效果,比如是否在教学和管理方面进行了优化等。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增加评价的主体。比如,除了邀请参训者对培训工作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以外,还可在参训者返回工作岗位一段时间后,向其上下级、学生、家长等方面,了解参训者培训后的学校变化情况,并请他们对培训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猜你喜欢

华校华文管理者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柬埔寨华校文化教学调查研究
民国时期华校国语文考试研究
华文教育中的汉字文化教育
菲律宾华文教育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泰北华校小学生语言使用及语言态度调查报告——以清莱府光明华侨公学为例
华文智慧教学探索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