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食纪录片中的微末叙事对城市意象的建构

2023-05-08殷艺嘉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23年2期

殷艺嘉

关键词:美食纪录片;微末叙事;《人生一串》

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人类的食物以及与其相关的饮食活动都是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物质化的表现形式而存在的,每一个地域的饮食文化都承载着当地的文化理念、地域特色以及审美趣味等。美食和影像相结合而产生的美食纪录片因为纪实语态、声画造型、视听叙事具有直观真实感,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审美价值是传播饮食文化的有效途径。当下中国的美食纪录片大部分都是通过叙事方式进行的,通过叙事结构和表现技巧来呈现当地饮食文化,并且从侧面表现出当地的地域人文符号。这样有利于观众在观看纪录片的同时对当地的地域文化和地域特色有一定的了解,并且产生一定的城市意象文化的认同,发挥出宣传地域文化和塑造地域形象的作用,是推广地域美食文化、宣传旅游资源的重要方式。所以当下美食类纪录片除了去彰显当地的饮食文化外,也注重在美食中的人文发现和创造性的美学表达,使观众能在观看中产生更深层的情感共振。

本文中所例举的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就以微末叙事的手法和平民化的视角进行创作,并且建构片中所拍摄地域的城市意象。在本文中笔者通过该片的具体片段分析该片采用哪些微末叙事的手法去关注地域心理情感、关注地域独特的人文特色、挖掘地域的精神文化内涵,从而完成对城市意象的建构。

<人生一串》纪录片概况

《人生一串》是由旗帜传媒与哔哩哔哩视频网站联合制作,由陈英杰导演团队拍摄的美食类纪录片,2018年6月在哔哩哔哩视频网站平台播放第一季,并且播出之后在豆瓣评分上获得了高达9.8分的超高评价。至今为止《人生一串》已播放了三季,并且每一季都收获了较好的成绩。中国美食类纪录片的发展是在《舌尖上的中国1》播出后达到一个高潮,之后以饮食文化作为题材的纪录片也逐渐增多,多数美食类纪录片是记录每个地域的特色菜品,由这些美食去深层次挖掘和探寻更深层次的地方文化和地域特色。与其他美食纪录片不同的是,《人生一串》中选择的拍摄对象并不是当地独有的美食,片中唯一介绍的菜品就是每个城市都有的烧烤。在节目中有这样一句话:“没了烟火气,人生就是一段孤独的旅程。”在《人生一串》中以“烧烤”作为贯穿整个纪录片的主角,以“烧烤”这一个小切口为线索去展开探寻当地人的市井生活,勾勒出每个城市中拥有烟火气息的生活,以微末叙事的方式将每个地域的地域意象展现在观众眼前。

《人生一串》中的城市意象展现

“意象”原是心理学领域的词语,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环境设计理论家凯文·林奇将其引入城市研究中,并且提出了“城市意象”这个概念,凯文·林奇认为城市意象是“个体头脑对外部环境归纳出的图像,是直接感觉与过去经验记忆的共同产物”。由此可见,城市意象不仅仅只是人们能够看到的外部形象,更是一种心理的感知,是人们通过观察城市得到的一种具有这个城市符号的感觉,是专属于这座城市历史文化、人文精神、个性特质等与具体的城市形象相结合所呈现的整体风貌并在人的心中留下的形而上的意识。

每一个区域或城市都有属于当地专属的特质,如吴侬软语的江南水乡、粗犷豪迈的塞北边疆、有厚重文化的中原地带等等,这些特质不僅仅只存在于视觉层面,也是人们对这个城市中风土人情的整体印象,这也就是属于这座城市特有的“意象”。在用影像符号去表现这样的城市“意象”时,往往比文字符号表达更具有跨文化交流的优势。通过影像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通过视觉和听觉去感受这座城市的特质,更加具象地去体验城市的社会和文化。在纪录片作品中城市也是叙事的前提,是必不可少的物质环境和时代背景。

人通过符号这一媒介创造一种特定的文化并进行传播,而文化的本质是借助符号系统来传达意义的人类行为。中国的美食类纪录片存在的最大价值就在于通过美食这一主题去传播地域文化和塑造地域形象。《人生一串》作为美食类纪录片所拍摄的主要是各地不同的烧烤,以烧烤为小切口来叙述故事,构建影像符号,为观众呈现拍摄地的城市“意象”。古时在《礼记》中就曾提到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对于饮食,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生存繁衍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化活动。城市精神往往是在物质意象的基础上形成的,美食对城市精神气质的形成有着直接的作用。所以在《人生一串》中,城市意象的展现主要来源于食物本身以及与食物相关的一些物质存在。马克思认为:“人类活动是物质活动的结果,又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在《人生一串》中,与美食相关的社会化活动也是构成城市意象不可或缺的元素。一个艺术品不但要求每一部分具有“意味”,而且要求作为一个整体而具有“意味”。观众必须把这些意象元素组织成一个有意味的整体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城市的情感意象。

《人生一串》中微末叙事的策略

小视角下的文化记录

中国的饮食文化颇有历史底蕴,其技艺中的“蒸、炸、卤、焖、烤”也分外讲究,再加之中国的地域广大,东西南北的饮食文化皆有不同。在众多美味珍馐的菜品中,《人生一串》只将视角放于平民化的“烧烤”上,这也是中国美食类纪录片首次以“烧烤”作为纪录片中的主角。与以往美食类纪录片当中具有格调且精致的食物不同,“烧烤”这样一种菜品并非一种阳春白雪式的食物,单从菜品本身来看也不具备强烈的地域性,几乎在我国的大江南北随处可见。《人生一串》摒弃了中国美食类纪录片惯用的“舌尖式美食”的宏大叙事手法,将镜头对准城市中的街头巷尾、市井里弄这些边缘而碎片化的“烧烤”空间,在这样的空间中展现的是更接近于城市本身的样子。比如:在第一季当中向我们展现了西昌小二哥火盆烧烤大排档、长沙小巷中无名的烧烤摊、怀远夜市、福州阿龙的流动烧烤摊等等,在第二季当中向我们展现了在自家庄园中的二旦烧烤、福建泉州老宅中的夫妻烧烤、月牙儿山的露天烧烤等等,在第三季中展现了山东淄博临淄稷下烧烤城、深圳的路边野摊、吉林凉水镇茅草屋烧烤等等。在纪录片中出现的小店又或是路边的小摊,无一不在展示一个个扎根于当地土壤的平民空间,在这些空间中所散发出的更是扎根于那片地域、那个城市所独具的烟火气息和文化气质。

在美食纪录片当中运用这样的“小视角”展开叙事,实则有着巨大的表现力。各个城市的烧烤店中,后厨中具有当地特色的食材和烧烤制作方式、门店中说着方言品尝着烧烤的食客,无一不在展现着这个城市的独特之处。在第三季第一期中所展现的山东淄博美食广场的高丽烧烤店,由此家店面的烧烤展开,山东淄博最著名的大葱和盛产的小麦也都在烧烤中有迹可循,在山东淄博的烧烤里一定是烧烤就着大葱再包上面皮一起食用的,在片中也对这两种具有地域特点的食材做了详细的叙述。在片中展现的烧烤店的食客中也能看到山东淄博人的豪迈性格,有男性食客不拘小节地打着赤膊、吃着烧烤,面对镜头丝毫没有怯场还热情地向拍摄者介绍,也有常来光顾的食客热情地为拍摄者进行推荐。食客们在烧烤店围坐在餐桌前用当地的方言进行交流,聊着自己在这个城市中发生的种种。在第一季第一期中西昌小二哥火盆烧烤大排档的聚会中,食客一边与朋友推杯换盏一边唱着具有当地特色的歌谣。在片中对于以烧烤作为切口展开叙述,不仅仅只描述了食物本身的地域特性,也记录了从食物的制作过程、店主食客的讲述以及烧烤店中来往顾客的饮食状态中展现出了当地独特的地域文化气质。

“不承担宏大的叙事,而是关注小人物、小命运、小情怀,从小事件、小感动、小情绪出发”是能够以小见大地揭示社会现象的影像艺术。在《人生一串》中借助“烧烤”这样一个“小视角”进行叙事,所展开记录的更是最接近这座城市的原本风味。

市井风格的故事叙述

在《人生一串》中所选择的拍摄地点极少是一线城市,大多会选择一些地级市、城镇甚至是乡村,总导演陈英杰认为在大城市,尤其是北上广深,当城市规模达到这样一个程度后,很多东西为了满足所有人的口味,让更多人喜欢上它,就变得杂糅了、不纯粹了。只有城市在褪去精英化的外表,展现市井风格的内里,得到的故事才是最为纯粹和现实的。接地气或者说是市井化的叙述风格可以说是《人生一串》作为美食纪录片表现出的最为成功的纪实美学的一方面。

不论城市中人潮涌动的夜市中的流动烧烤摊还是小巷深处昏暗逼仄的烧烤摊又或是独偏一隅的烧烤小店等,镜头所指向的这些拍摄空间,并不需要过度的铺排场景,随着镜头的推拉摇移,当地街头巷尾中真实的市井气息便弥漫开来。在镜头中没有将现实的生活情况过度美化,在这样的镜头前所表述的内容是具有真实生活温度和趣味的,同时这样的真实也可以消解受众的距离感。在第一季第三期中,在长沙小巷中一对父子所经营的无名烧烤摊上,摊前的食客都坐在路边摆放的小桌前,路灯是食客们看清食物的唯一光源。这个烧烤摊所售卖的烧烤都为素菜,但是在城市中忙碌工作了一天的人们仍旧愿意在夜晚的休憩时刻穿着睡衣来到这样一个其貌不扬的小摊前觅食,有的食客还用红酒来配烧烤的素菜,这样的记录也真切地反映了在当下日寸代长沙居民对于生活的热情和随性态度。食客们大快朵颐的同时还不忘嘱咐老板烧烤要多加辣,食客对拍摄者的讲述中也提到具有长沙特色的饮食习惯,这些专属于这个城市的特质在这样市井化的镜头中被真实地记录。这个小摊前除了本地的居民也有外地的访客,到那里也只为品尝属于长沙的风味,感受具有长沙特色的市井生活。在片中虽然没有用宏大的镜头去展现长沙,但是从这样一个深巷中的烧烤摊也可窥见在这个时代中长沙人的生活风貌与地域饮食特色。

“纪录片在媒介传播机制日益丰富的今天,其制作过程始终坚持真实性和纪实性的特点。”在《人生一串》中运用市井风格的叙述方式,将纪录片中的真实美展现出来。将真实市井生活中的人文环境、时代特色、地域风格尽数展现在受众面前,拉近受众与片中展现内容的距离,使受众在观看中既能产生共鸣又能体会到地域风土人情。

观照个体的人文取向

艺术传播的最终落点应该是人,纪录片叙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影响人。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纪录片的创作发展就有观照个体性格、体现人文精神的趋势,并且也开始将镜头放在普通人身上。传统的美食类纪录片会把重心放在讲好“故事”上,将创作者的观点直接表现出来,或者是将重心放于食物本身,展示食物本身的魅力。但是传统的美食纪录片多数采用了宏大的叙事方式,所以不管是将纪录片进行戏剧化的处理还是保持纯粹的自然主义都未能很好地让受众与其节目中所传达的情感价值产生共振。

在《人生一串》最初的设定中就划分了叙事的结构,70%讲食物,20%讲人,10%讲事,在每一集当中都会有两三个小故事,然后将其串联起来实现主观情感和客观现实的结合。在片中大部分的内容都是讲述食物,再以此引出与此相关的人和事。用樸实手法制作食物的店主、停留在店中摊前觅食的顾客都是镜头中所展现的主要个体。在《人生一串》第一季第三期中讲述了在湖北宜昌的茄子妹路边烧烤摊,这个段落开始由常去茄子妹烧烤摊的食客老段引出,老段和自己的朋友开车一起到达茄子妹的烧烤摊,对着镜头用宜昌方言介绍着茄子妹家的烧烤,在这个段落中主要介绍了茄子妹家主打的菜品烤茄子,以及所用到的原材料宜昌本地产的竹丝茄,其次穿插了关于摊主茄子妹与其丈夫覃哥的故事。在这部分的结尾时将落脚点放在茄子妹与丈夫收摊后的对话中。在这个段落中不仅可以感受到烤茄子这个食物本身的魅力,也能在穿插的故事中找到令人动容的温情片段。在茄子妹与丈夫的谈话中也能得知他们的摊位地点即将因为城市改造而消失,同时也勾勒出这座名为宜昌的小城正在经历变迁的时代面貌,展现现阶段中属于宜昌的独特城市意象。

人是地域意象的传播载体,在人的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地域文化的个性化。在《人生一串》中专注于当地做烧烤的店主和食客的个体故事展现,侧面构建出当地的地域文化,这样平民化的视角讲述故事也使得观众能更好地从其所传达的情感价值中产生共振。

在《人生一串》中用“烧烤”这样一个小切口,将其展开把人生百态婉转道来。利用微末叙事手法、以小见大的方式诠释了现代社会中的时代特色,展现出隐含在城市其中的城市风貌与人文精神,传递了普通人物的情感,消解受众的距离感,获得受众情感的共鸣。

《人生一串》在讲述市井生活中“烧烤”故事的同时,也将细碎的城市“意象”元素构建为一个完整的城市意象。事实上,随着时代变化,在每个不同的阶段,同一座城市中人们所能感受到的城市意象都不相同,在《人生一串》中运用微末叙事手法更加细腻地记录了每一个发生在街头巷尾所的故事,真实地记录当下的城市“意象”,让真实性和纪实美相融合。让一个有温度、有市井气息的城市展现在受众眼前,就如在这部纪录片当中的一句解说词一般“烟火与温度,人生只一串”,整部纪录片也将更有烟火气息、更有人文温度的城市意象勾勒出来呈现在观众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