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大学院”:学院路上一起走过的日子

2023-05-08一川烟草

求学·理科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学院路北京学院

一川烟草

在北京,有这样一个区,它的土地面积不到全市的3%,却有近50%的北京高校坐落于此,其中包含了北京的全部8所“985”高校,以及26所“211”大学中的19所。这个区就是海淀区。

在海淀区,有这样一条路,全长不到3千米,步行快一些的话30多分钟就可以走完。就这样一条不长的路,因周边名校云集,甚至成立了包括4所“985”高校在内的,以这条路为名的“教学共同体”。这条路就是“学院路”。

这条路于1952年开工建设,1954年底正式通车。而它的开工建设、命名、成名,均缘于国内高校界赫赫有名的“八大学院”。

“八大学院”与学院路的诞生

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建设刚刚起步,各行各业百废待兴,急需大量工矿人才。旧有的高等教育体系已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因此,国家按照苏联教学经验和模式进行院系调整,并按专业设置拆拼重新组合成立各科专业学院。

“八大学院”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

1952年,在当时还是一片荒芜的庄稼地上,“八大学院”校舍相继破土动工。八个学校校园两两相对,由南向北排开,东侧从南到北依次是北京医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北京石油学院、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西侧从南到北依次是北京航空学院、北京地质学院、北京矿业学院、北京林学院。这就是最早的“八大学院”。

学院路上的“八大学院”

建设初期的学院路只是位于北京近郊的一条普普通通的碎石路,宽度还不足现在的一半。1954年,一条名为“京颐路”的公交线路开通,途经学院路,来往于西直门和颐和园之间,后逐渐成为当时“八大学院”学生出行的主要方式。中国政法大学宪法学教授廉希圣回忆,这条公交线虽然有些绕路,但同学们都因能免受“腿脚之苦”而感到满足。“坐上公交车,从北京航空学院经五道口北去清华园,沿途只有两栋楼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原党委书记胡孝宣说,“路上不少房屋的墙壁上都有用石灰画的一个个显眼的圆圈,问了附近的居民才知道,那是用来吓唬狼的标志。”

农业、林业、地质、矿业、钢铁、医学、石油、航空航天各有侧重又在此集聚,“八大学院”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成为中国工业经济起飞的摇篮,培养了一批批科学家、知名学者……

学院路的历史记忆

“穷石油,富钢铁,了不起的大矿业。”这句顺口溜体现的其实是“八大学院”建立之初的不同环境:钢铁和矿业发展较为成熟,学校兴建顺利,但石油行业处于起步阶段,建校相对艰苦。

·历史记忆·

原北京石油学院教授余世诚回忆,该校首届大学生开学时,校园建设尚未竣工,师生们只好在半是原野、半是工地的环境下举办了简单的开学典礼。那时学校唯一的楼房更是“身兼数职”:不仅是宿舍,还是办公楼;既是图书馆,还兼医务室。“当时,宿舍楼的脚手架还没拆,只有一半房间可以住人,但大家都搬进去了。后来修好一层,就入住一层。”

虽然学院路上的“八大学院”学习环境艰苦,但是这些学院依然创造了累累硕果,从中毕业的名人不计其数。他们中有知名的院士,有功绩卓越的科学家,有披荆斩棘的政坛风云精英,有投身国民经济的企业家,更有许多默默无闻的普通劳动者。是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为国家书写了辉煌。

第一位女拖拉机手

1962年发行的人民币壹圆券,上面的图案是一名英姿飒爽的女拖拉机手,她的原型是我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

受苏联电影《巾帼英雄》女主人公安格林娜的影响,梁军立志当一名女拖拉机手,因此她积极要求入校培训学习。1948年5月,“新中国第一个会开拖拉机的女人”梁军和同学开着三台苏式“纳齐”拖拉机进了北大荒;1950年6月,新中国第一支女子拖拉机队成立,梁军担任队长,她率领这些拖拉机队员继续“进军”北大荒。1952年,梁军进入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学习。1959年底,中国第一台自己制造的拖拉机举办田间作业仪式,驾驶员就是梁军,也是这时,她被记者拍下,成为壹圆券上英姿飒爽的女拖拉机手。

大庆石油会战

“有的学生上到大三差点转学。”余世诚说,由于迟迟没有发现大的油田,一些心急的学生就想转到生产一线的行业去。

1959年大庆油田被发现,大家的热情立刻万分高涨。当时,北京石油学院的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共700多人参加了大庆石油会战——石油探勘专业甚至石油炼制、化工、热力学的师生都一起上阵了。而学校也干脆将教学现场搬到大庆油田的探勘现场。那时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学生到油田后住的是没有窗户的地窖,且顿顿吃土豆,和电影《王进喜》中的场景一样。

北京石油学院的教师张英、任瑛在大庆石油会战中发明的“水套加热炉”解决了原油运输的大难题,成为大庆石油会战中两大技术创新之一。另外,采油专业五年级学生袁秀明担任了松辽第一女子采油队队长,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后来还以她为原型拍摄了电影。

从“北航一号”到“北京一号”

1957年末,北京航空学院提出了“北航十大工程”。由于当时中国上空还没有一架自己设计并生产的飞机,因此第一号工程(“北航一号”)就确定为设计、建造一架能飞上蓝天的自己的飛机。

从1958年6月初到1958年9月24日,北京航空学院项目组的师生将学校的体育馆改成了装配间,高年级学生跟着老师日夜都在那里,自己亲手设计、加工、生产飞机。“连食堂都顾不上去,都是别人把馒头送到体育馆。” 就这样,1800余名北航师生在这100天里将“北航一号”由图纸送上了天。

1958年9月24日上午10时许,首都机场3000余人见证了这个奇迹。由于意义重大,而且刷新了国内自主建造飞机的时间速度和国际研发一款飞机的周期速度,时任北京市委书记的彭真提议将飞机命名为“北京一号”。如此,“北航一号”完成了华丽的转身。

“飞吧,祖国之鹰!这仅仅是开始,有了‘一号’,就会有一百零一号、一千零一号。”1958年9月25日,《北京日报》在报道“北京一号”试飞成功时这样写道。

·杰出校友·

北京钢铁学院有“市长摇篮”之称,国内有30多个市的市长或副市长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北京市原市长刘淇、上海市原市长徐匡迪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

北京石油学院则走出了副总理吴仪。

1960年开学时,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系来了个叫温家宝的新生。

离开学院路的那些年

“八大学院”迁移情况

“中国地质大学现在有两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首任校长赵鹏说。20世纪60年代末,“八大学院”中有5所学院迁离了原址。

从1969年开始,由于国际形势严峻,全国战备工作升级,许多大中城市开始疏散人口。于是,1969年10月,随着中央的一声令下,“八大学院”中有5所学院离开了北京。

北京矿业学院1970年迁至四川三汇坝,并改名为四川矿业学院,1982年从四川至江苏徐州的搬迁工作全部结束。北京地质学院1970年迁往湖北武汉。北京石油学院则于1969年迁往山东东营胜利油田,并改称华东石油学院。1969年北京林学院迁往云南,先后更名为丽江林学院、云南林业学院,其间,云南农业大学的林学系并入云南林业学院。1979年,学校返京复校,复名北京林学院。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于1970年先是迁到重庆,后又迁到河北邢台。“搬家都是抬着整箱的精密机械,因此别人都管我们叫‘箱子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原党委书记艾荫谦说。

迁移的几年中,这些学院经历了回迁、更名、分拆、合并等。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恢复高考,几所漂泊的学院才陆续回到了北京,且多数回了学院路。不过,有3所学校(北京地质学院、北京石油学院、北京矿业学院)被拆分成了北京、外地两所学校,有一所学校(北京医学院)与其他高校进行了合并,而北京石油学院没回学院路,搬到了昌平。

从“八大学院”到学院路高校教学共同体

时节不居,岁月如流。从1952年建立“八大学院”至今,70多年过去了,那些曾经是石油、钢铁等各个行业的顶尖高校,如今怎么样了呢?

“白杨、油松、银杏、侧柏……这里四季常青,而且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景观。”如今的学院路总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另外,学院路上每所高校的校门口几乎都设有公交站点,从北京林业大学校门口的“石板房”公交站坐上公交车,沿着学院路一直向南,途经中国农业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多所高等学府,半个小时内肯定都能到达,交通非常便利。

这70多年来,学院路见证了“八大学院”的成长。如今的学院路上科研院所林立,高等院校密集,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科教资源。当初的这“八大学院”包含了农业、林业、地质、矿业、钢铁、医学、石油、航空航天八大领域,如今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依然在自己的领域内独领风骚,其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医学院并入高校)、中国农业大学为“985”大学,其余5所为“211”大学,八所院校均为“双一流”建设高校。

70多年来,学院路走出了诺贝尔奖获得者,走出了院士,走出了千千万万的大学生。而“八大学院”的学子奔赴全国各条经济建设战线、国家发展前线,发现油田、找到煤矿、炼出钢铁、造出飞机。

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除了被合并的北京医学院,“八大学院”中剩余的7所高校表现优异,重点建设学科名列前茅。

1999年,在北京市教委的大力支持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13所高校联合成立北京学院路上的高校教学共同体,2002年发展到了包括北京师范大学等在内的16所高校。现如今,教学共同体成员已发展到了19所院校。学院路高校教学共同体以资源共享为途径,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与专业素质培养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培养国家急需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八大學院”之最

北京航空学院社团为北京高校社团之最

北京航空学院(以下简称“北航”)数目众多的社团曾是北京高校社团之最,号称“百团大战”。虽然是理工科院校,但发展至今北航仍有体育、文学、艺术、经济、科技等社团70多个,如凌峰社、网球协会、军事协会、大嘴英语爱好者协会、大学生心理协会、漫画社等。不管学生有什么爱好,在北航的社团里,他们都能找到类似的群体。每到社团招新或者社团文化月,社团成员就会在学校里支起一个摊位,向新生介绍社团活动。

北京地质学院院士数量在“八大学院”中最多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北京地质学院培养出了众多的“两院”院士,如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被誉为“嫦娥之父”的欧阳自远,就是1956年从北京地质学院毕业的。

按照以往院士和每年的学生人数比例计算,学院平均2000人中可以出一个院士。因此,学校经常激励每届新入学的学生:你们这一届中至少要出两位院士。

北京地质学院培养的登山运动员最多

在大学界,有这样一句话:登山对北京地质学院而言,就像中文之于北大、理工之于清华。北京地质学院虽没有登山专业,但登山是地质学专业的必修课,因此许多学生都成了有名的登山家。1958年,当时的北京地质学院建立了我国第一支业余登山队;1960年,1958届毕业生王富洲登上珠穆朗玛峰;1961年,学院成立的女子登山队登上新疆贡格尔久别峰(海拔7595米),创造了女子登山的世界纪录。据校史记载,北京地质学院先后有5900多名师生获得国家体委颁发的登山运动员证书。这样看来,北京地质学院确实可以称得上是培养登山运动员最多的大学。

猜你喜欢

学院路北京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黏黏花
北京,北京
学院掠影
黄骅市学院路小学葛典社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独立学院:“我该如何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