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

2023-05-08刘宇于淼高亚丽唐清涛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3年9期
关键词:混合式微信平台微信公众平台

刘宇 于淼 高亚丽 唐清涛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混合式;教学改革;微信平台;课程思政

0 引言

教育信息化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特征,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合理利用信息化平台不仅为高校专业知识讲授带来了新鲜的元素,更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良好契机,两者的有机融合,有助于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维一体”人才。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因此,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将在高校的专业教育中全面开展,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是高校专业教师面临的巨大挑战。

高校工作者围绕着课程思政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课程思政的理论建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课程思政生成路径四个方面。如姜大源强调课程结构问题,在课程思政实践中注重良性课程生态模型。从推进方式上来看,主要以课程为基础,以思政为目的,教师是改革的主力军和研发者,有效推动了“课程思政”改革。然而,从“改革者”的角度出发,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1-2]。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因缺乏兴趣,无法有效领会价值观等知识,因而无法有效激活课程的思想属性。此外,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两张皮”,研究者尝试将专业课与思政元素实现有机融合,但是相关研究缺少有力的数据支持,无法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集群效应和互补优势。近年来,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对高等教育进行改革成了主要方式[3-4],随着微信公众号的不断改进和完善,逐渐成为特定人群信息传递的新媒介,该平台也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新途径和新手段,可以根据用户实际需求进行定向开发[5-6]。

1 混合式教学平台建设

1.1 建立微信公众平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在人们生活中使用越来越频繁,其便捷性、不受环境限制等优势,使手机与人的关系更紧密,人们已经习惯了利用手机进行工作和学习的方式[6],尤其是高等教育中的大学生们,有研究表明,大学生频繁地使用微信了解时事或者交流,70%以上的学生每天使用微信1小时以上[7-8]。基于上述原因,选择微信公众号作为学习平台,针对材料成型技术专业课,通过主题选择、内容设计、消息推送、数据统计四个环节,建立了专业课程的微信公众号,如图1所示。

1.2 混合式教学设计

材料成形技术是一门典型的工程背景专业课,具有理论学习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特点,设计混合式教学改革方案如图2所示,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专业理论知识,并与技术工程应用相结合,形成可实施的教学案例,以大国工匠、大国重器等题材作为课程思政元素,采用微信公众号推送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等信息,获取学生阅读消息的数据,制定课堂教学方案,最终,形成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后练习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开展具有课程思政特色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1.3 微信公众平台使用模块

草稿箱主要用于存储未公开发表的内容。在草稿箱内可以创建新的草稿,进入之后可以编辑图文内容,根据内容需要,可以插入图片、视频等资料,也可以对编辑好的内容进行排版。之后,可以选择将内容“保存为草稿”“预览”和“群发/发布”。当存在多个管理用户时,可以给特定的用户发送消息,查看是否有问题或哪里需要改进,之后,可再次进行编辑草稿内容。当内容确定后,可以进行群发,将公众号内容发送至全部用户,供用户学习。

素材库主要用于储存一些在编辑公众号内容时所需的图片、视频和音频。在素材库界面,点击“图片”“视频”和“音频”按钮可以选择上传的文件类型,选择文件位置,上传到素材库。需要注意的是素材库的内容需要通过审核才能使用,特别是视频文件的审核时间较长,不能立即插入草稿内容中。

发表记录主要用于记录已发表的内容。点击进去即可阅览到已发表内容,还包括了发表日期和发表内容的基础阅读数据,通过基础阅读数据可以掌握已发表内容的阅读情况,根据不同发表内容之间的对比,可以获得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状态,根据数据反馈内容可以适当调节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高专业知识的教学质量。

私信主要用于查看和回复用户的留言。私信加强了微信公众平台和用户之间的联系,当教学过程中,学生存在疑问或不懂的知识,都可以通过私信进行留言,增加了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用户管理可对关注公众号的用户进行分组、加入黑名单和备注等操作。点击右侧新建标签,可以将用户放置在不同的标签下(如不同班级的学生)。也可以修改备注,将用户的网名备注为真实姓名。将用户拉入黑名单,可以拒绝其向公众平台发送私信等行为。

自定义菜单栏是在用户点击的过程中回复消息或跳转网页。通过选择界面的添加菜单选项,可以选择菜单栏所具备的功能,通过链接的方式,可以将授课课件、课后练习等资料内置于菜单栏,使同学们更加方便地获取专业课程的相关资料。

2 教学实践与反馈数据分析

本课程基于材料科学和工程基础知识,以材料能够高品质、高效率制造产品零件的几何形状和机械功能为主要教学内容,是介于机械和材料两大学科之间的综合性专业课程,专业知识具有宽口径和方向多等特点,它是机械专业学生的必备专业知识,因此,本次课程改革实施对象为东北电力大学机械专业的学生,共92人,授课时间为6周,在此期间共计推送视频、图文消息10次,推送消息界面如图3所示。通过对阅读、点赞和分享等数据进行统计,归纳分析了单一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两种方式下相关数据的特点和规律。

2.1 单一专业知识

传统的专业知识呈现方式比较单一,学习方式枯燥乏味,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在课堂学习中,经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现象,严重降低了专业知识的学习,阻碍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随着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的出现,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方式也逐渐发生改变,一部分学生更倾向于知识多元化、碎片化的專业领域公众号,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快速传播下,打破了传统专业知识的权威,学生们的认知也发生了转变。

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结合微信公众号新媒体,利用微信公众号辅助推送专业知识,并对课程前段和课程后段的专业知识阅读次数、点赞次数和分享次数进行统计,结果如图4所示。由图可知,课程前段和课程后段专业知识阅读次数分别是48次和38次,说明学生在课程后段对平台推送的专业知识阅读次数减少;课程前段和课程后段的点赞次数相同,均是4次;课程前段和课程后段对专业知识的分享次数分别是5次和3次,说明了学生在学习后段的学习兴趣在逐步下降。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消息的反馈数据,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当学习状态出现下滑时,应该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保证整个授课过程的学生学习状态,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2.2 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是教学的难点,既不能脱离专业背景,又要具有典型的思政引领作用。“大国重器”是优秀的课程思政资源,它不仅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成果,也影响着民族的兴衰,在国际中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因此,本课程主要围绕“大国重器”“大国工匠”构建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利用微信公众号,以大国重器和大国工匠作为思政资源,导入到微信公众号之中,同时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与单一专业知识进行对比,结果如图5所示。“课程思政+专业知识”的阅读、点赞和分享次数分别是78、15和34次,而单一专业知识的阅读、点赞和分享次数分别是38、4和3次,由此可见,“课程思政+专业知识”的阅读、点赞和分享可以引起学生更多的关注,一方面说明了学生对课程思政元素十分感兴趣,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通过“课程思政+专业知识”这种方式,学生将这种感情与自己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结合,体会和感触更深,可以很好地达到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可以看见,在推送相同专业知识的条件下,以课程思政为切入点,学生会在课程思政案例中寻找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契合点,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体现了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作用。

2.3 教学效果

通过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案例,整体教学效果良好,促进了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的互融互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 知識学习成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显著增加;在讲解涉及思政方面的专业知识时,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更愿意与老师进行交流;同学之间的交流也更多地专注于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思政案例,使思政教育更好地融入专业知识中,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以鲜活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了祖国的日益强大;2) 人格培养成效:学生通过“课程思政+专业知识”的方式,从李万军、陈行行等大国工匠的人物事迹中,更好地了解了专业发展方向,树立了人生目标;通过课程思政案例的学习,增加了专业自豪感,感受到了专业的魅力所在,更愿意对本专业进行深入学习;同时,本课程的课程思政也增加了学生的责任感、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3 结束语

通过构建微信公众号,将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以图文、视频的形式进行推送,提出了具有课程思政元素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微信公众号推送消息的阅读、点赞和分享次数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单一专业知识,学生对“课程思政+专业知识”的阅读、点赞和分享次数均多于单一专业知识,学生对“课程思政+专业知识”的方式更加感兴趣,以课程思政为切入点,有助于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方式,以专业知识和思政资源为媒介,让教师和学生之间实现了双向学习互通,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综合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混合式微信平台微信公众平台
基于微信的大学生微型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碎片化学习研究
基于微信平台的高中物理“翻转课堂”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