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乡村教育“生根”

2023-05-08罗燕

民生周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生根乡土学校

罗燕

山东烟台福山區张格庄小学学生上乡土教育课程。

在一片稻田里,美术老师带着学生去画画,数学老师带着学生测量稻子高度,等到秋收时,大家一起帮着收稻子……于晓红喜欢跟人分享这个场景。做了20多年乡村教师后,她转身成为北京市向荣公益基金会乡土教育负责人,希望通过公益活动帮助更多乡村孩子。

在乡村长大,在乡村任教,于晓红亲历着乡村的变迁,也看到乡村教育的一些问题。让她持续思考的是,怎样帮助乡村孩子成长得更好?

伴随城镇化进程,未来有些乡村孩子会走向城市,有些孩子会留在乡村,但无论他们去哪儿,都需要一份“归属感”,乡土文化能否滋养他们的童年?乡村的孩子,在考试分数之外,如何形成对家乡的了解和认同?这些也是很多乡村学校面临的问题,需要乡村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

近年来,随着乡村的发展,各地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乡村学校建得越来越漂亮。但乡村学校如何发展?是向城市看齐,还是呈现乡土特色?各地的做法不一。

有些乡村学校推出了劳动课、乡土课,但课程内容及课程开设的持续性都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探索。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副教授、北京七悦社会公益服务中心主任卢玮静发现,有些乡村学校在一味让学生学知识,为了考大学做准备,学生跟自然没有足够的接触,跟农村社区没有联系。学校用的教材和知识体系都偏城市化,学校主要追求升学率,向儿童灌输逃离乡土的功利性教育观,让乡村教育慢慢成了城市教育的附庸。

虽然学校在乡村,但和乡村没有什么关系,学生的学习、教材、考试都跟乡村没有任何关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将这种悬浮的状态称为“无根”。

他认为,在这种状态下培养出来的就是“无根”的人,没有归属感,没有对家乡、社会、民族的认同,因为他心里只有考试和分数,只有单薄的课本教育。

卢玮静担心,这些孩子考上大学可能不回故乡,回去以后何去何从?在城市是否能找到归属感?没有考上大学留在乡村的孩子能不能过得幸福?

向荣公益基金会秘书长丁广泉在调研中发现乡村教育两个痛点:一个是阅读,很多乡村学校没有图书角,学生缺少课外书。另一个是未来的需要。考不上大学的学生,未来怎么办?学校能否为他们打好基础?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长张守礼指出,教育公益面临着从产品体系到服务体系的转变,要重视乡村教育“空心化”的问题,而非乡村教育硬件缺乏的问题。

“孩子不管是考上大学还是留在乡村,他的一生其实都要有获得幸福的能力。”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也是教育研究者,卢玮静对此深有感触,孩子的这种能力不是被给予的,而是在与社会的互动中获得滋养,是在知识、能力、情感的获得及认清自己的关系中呈现出来的。

乡村地域文化中原本就潜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刘铁芳认为,传统的乡村教育体系正包含着以书本知识为核心的外来文化与以民间故事为基本内容的民俗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包含着外来文化的横向渗透与民俗地域文化的纵向传承的结合,学校正规教育与自然野趣之习染的结合,专门训练与口耳相授的结合,知识的启蒙与乡村情感的孕育的结合。

卢玮静提出,乡村教育必须注重培育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同时在学生获得了基本的乡土知识以后,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本土文化中的“常”与“变”。

“乡土教育不是知识教育,也不是技能教育,它其实是沉浸式的互动式的体验。”卢玮静说。

在湖南湘西的一节苗族服饰主题乡土课上,老师展示了多彩绚烂的苗族服饰,孩子们看到了苗服上绣的不单有龙凤、水牛、飞鸟、枫树等图腾,也有远古神话,人与山水房屋、田园五谷和谐相处等美好画面。

孩子们在课堂上试着自己设计苗服上的花纹、图案、点缀。老师鼓励孩子们课后向村里的老人请教苗族的故事与风貌,让他们在课堂上分享收获的知识。最后,孩子们设计的服饰会在课堂上展示,他们还会用乡土语言、唱歌、跳舞等方式介绍自己的创作。

一学期下来,学生们不仅了解了苗族服饰,也知道了怎么腌腊肉,还知道了很多湘西名人的故事。一位乡土课的教师表示:“孩子们平时不会特意留心家乡的风土和人情特色,上了乡土课之后,他们就会知道这是我们独有的东西。”

这是向荣公益基金会“乡土育未来”项目推出的乡土课之一。据于晓红介绍,这个项目以课程共创、自主开课、专业支持和社群营造的模式,帮助乡村学校开设乡土课程。课程是半开放性质的,是由在地老师在半结构式的课程框架下自主创设,无法生搬照抄。

乡土课程要求通过低门槛的方式让全员参与进来,建构一个不同于应试教育的课堂,没有标准答案,而是一个探索、发现和创造的体系,其中充满了有趣的体验和游戏。

这些低门槛、自主探索的有趣活动,在乡土体系下最终都指向孩子周围的世界,让孩子们可以去看看自己身边的社会,最终不仅张开“触角”去感知和观察,还与周围建立情感联结。在这个基础上,逐渐沉淀情感,建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演化成对故乡的归属与爱。

“这种归属与爱最终能够成为一个人成长中的底色。”卢玮静说,乡土课程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让老师充分舒展情感,感受到乡土魅力之后传递给学生。

“不疾不徐,满足村民和孩子们的需要。”这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对乡土教育的期待。

他强调,乡村是多样的,乡土教育也应该是个性化多样化的,一定要具体地根据所面对的学生和学校来做,这也是未来提高教育质量、建设教育强国的必要的资源。

猜你喜欢

生根乡土学校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国外的微水洗车模式如何在本地“生根”
学校推介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
让雷锋精神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