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沉迷,背后是情绪问题
2023-05-08畅婉洁徐英子
畅婉洁 徐英子
郝伟
《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6.8%,触网低龄化趋势明显,而未成年网民中经常在互联网上看短视频的比例为47.6%。
短视频受到互联网用户青睐,青少年上网看短视频的现象也愈发普遍。那么,青少年沉迷短视频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有效防止青少年沉迷短视频?对此,《民生周刊》专访了世界卫生组织合作中心主任、中国药物依赖防治协会会长、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教授郝伟。
很多青少年知道短视频不能提供知识技能,但它可以提供快感、打发时间。看短视频会造成成瘾的问题,成瘾后还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短视频到底是因还是果?我觉得是“果”的可能性大一些。当然,这是一个圆圈,是个恶性循环。
上瘾是一个结果,我们称为是继发的,原发问题还是情绪。表面上看,是短视频导致青少年躺平,甚至摆烂。但我认为,可能恰恰相反,主要的问题还是情绪问题。情绪不好才导致玩手机、看短视频,情绪不好才导致不愿意上学、不愿意沟通。
为什么一个原本积极向上的孩子,一下子就躺平成学渣了。这是公众、家长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不能一味地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看短视频。
第一,知识的碎片化是个趋势。过去我们学习,认真地坐在桌前把书展开,看一个小时到两個小时。现在,我们的看书方式完全变了,进图书馆的人越来越少,获得知识的方式改变了。
这种变化有好的一面。但如何获得一个平衡的信息系统?这是我们所有人都需要注意的问题。有的人选择性地看某一个方面的信息,后台就会一直推送相关的,所以他接受的东西就是偏颇的,不是一个平衡的信息系统。如果青少年长期接受某一种快速的信息,就会形成认知越来越偏激、偏颇。
第二,碎片化的学习方式让我们静静思考的时间相对少了。那么,可能会导致获得的知识相对比较肤浅。
对于上瘾的东西,大概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是化学物质的上瘾,如尼古丁、酒精、海洛因等;第二类是行为上瘾,如看短视频、玩游戏、赌博、购物等。
从疾病的角度来看,我们现在只把赌博上瘾和游戏上瘾列入精神障碍的疾病分类中。其实,现实中有很多可以上瘾的事。上瘾,万变不离其宗,就是让你快活,让你减少痛苦。从行为上瘾的角度来看,它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当年,收音机出现的时候,很多人听收音机上瘾。电视出现了,很多人看电视上瘾。后来,很多人对游戏上瘾。然后是网络、手机和短视频,我相信今后还会有更新的东西来取代短视频。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定会有新的、更好玩、更吸引人、更有快感、更易上瘾的东西,去替代那些旧的让人上瘾的东西。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产品的使用便捷性越来越强,所以,电子产品使用低龄化是一个趋势。
如何界定是否上瘾?我们要用连续谱的思维去考虑这一类行为。从完全不玩到偶尔玩一玩,到玩得较多,到离不开,再到上瘾,这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很难去画一条线,不能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思维。所有的行为都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到了一定程度才给一个定义,说上瘾了。
所以,希望家长能够在青少年有上瘾趋势之前,带他去咨询医生,不要让孩子进入上瘾的队伍里。
青少年看短视频上瘾,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改变的动机。没有改变的动机,治疗就不可能有效果。
专业的治疗,包括动机的增强。我接诊过的大多数患者都是十来岁的未成年人,几乎都是情绪有问题。我们反对强制治疗,因为强制治疗是一个惩罚,惩罚对于一些不良行为基本是无效的。惩罚是最简单方便的,但惩罚的效果很不好。我们需要做一些心理治疗,在心理治疗中家庭治疗至关重要。
第一,正确认识网络。不能因为网络产生了一些问题,就要远离互联网。
第二,正确使用网络。认真辨别网络内容,是需要家长、老师、学生共同努力的一件事。
第三,短视频不是洪水猛兽,要有节制地使用。它是一个娱乐消遣,对人类的心理健康有一些好处。但同时,要注意别沉迷。那么,如何鉴别是否沉迷?一是看时间是不是太长,二是看是否造成不良后果。如果青少年把玩游戏、看短视频作为第一需要,把学习、工作、生活作为次需要,这就是上瘾。如果在手机或者网络上,是为了工作或者为了获得知识技能,一天看24个小时都不能叫上瘾,因为那是工作,是获得信息的来源,没有耽误生活和学习,你没有把它当作第一需要。同时,它没有造成不良后果。
第四,用其他娱乐方式替代,如体育运动、旅游、人际交往等。青少年通过看短视频缓解情绪,这是一种适应不良性。因此,我们希望用其他行为来替代这些适应不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