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四大书院
2023-05-06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白鹿洞书院是我国宋代最高学府之一,居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
●片段欣赏
白鹿洞书院独有的,当然是书卷气。师与生,是这里永远的常客;教与学,是这里永远的活动;经史子集,诸子百家,是院中藏书,也是这里永远的主题。
关于白鹿洞书院,我常常听到身边人说,太美了,可是也太安静了,在那里生活会很闷很单一吧?实际上我一直觉得是有两个白鹿洞书院的。一个是历朝历代读书人往来的书院,如朱熹、李梦阳及其门徒,他们以书求索大道真理,以山水对应、镜鉴心灵的丰盛与贫瘠,并唤醒灵魂中沉睡的部分。书院位于世外,离红尘诸多热闹有点远,离心有所得、心有所悟却近。另一个就是游客们的书院,白鹿洞书院天下闻名,当然有好奇的人,有爱热闹来打卡的人。他们走过一圈,不免觉得书院生活沉闷,也是正常。山水与书籍的滋养,精神的自主与不停进步的可能带来的喜悦,此种“鱼之乐”,世人非鱼,安能知之?
白鹿洞书院经历朝代更迭,其间亦有战火毁损,其建筑外观、内部制度、组织架构以及珍品藏书的散与聚,都不断发生变化。然而诸种無常之中,也有“有常”与“恒常”。常的是读书人身居书院心有天下,是“何以解忧,唯有读书”,是对真理、对如何安顿世道人心尽一己之力的探寻与努力。这一切,正是白鹿洞书院的灵魂所在。就像那一只白鹿的眼,明亮,温善,却深含洞察力。读书人要的,也是白鹿这样的眼睛。
(作者王晓莉,节选自《那是一只白鹿的眼》)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世称“千年学府”,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岳麓书院至今被完整保存,每一处院落、每一块石碑、每一枚砖瓦都闪烁着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
●片段欣赏
滚滚波涛的湘江西岸,岳麓山下的清风峡口,有一座幽静、古朴、典雅的院落。这里,既有山水相融的灵秀、泉洁林茂的恬静,又有白墙青瓦的素雅、回廊相连的清趣。这里就是千年学府岳麓书院。
唐末五代,战乱频仍,有两位僧人在岳麓山下购书建屋、初建学校。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谭州太守朱洞应读书人之请,“因袭增拓”,将其建成一所正式的学府——岳麓书院。凝聚一代代读书人梦想的岳麓书院,在历经一千多年历史风雨的剥蚀后,仍然顽强地焕发着温暖的光辉。一代代皇朝建立又瓦解,一个个豪族兴起又衰落,但是,这座典雅的庭院却保留了下来,古老而又常新。到底是什么,让岳麓书院有如此穿透时空的恒常生命力?
我想,也许是一代代求学者理想的执着。做一个读书人,其实就是用我们先祖创造、积累的文化精华充实自己的头脑、熔铸自己的灵魂,担负起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求学者从遥远的地方汇聚到这清幽的庭院,不过是因为这里的书楼收藏着中华文化的浩繁典籍,这里的祠庙供奉着自己景仰的前贤,这里的斋舍里有许多与自己心灵相通的人。
东望湘水,西屏青山。岳麓书院创造了中华文化的奇迹,她坚守我们的理想,已逾千年。
(作者张国骥,节选自《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初名嵩阳寺,为佛教寺院。嵩阳书院为程朱理学的发源地之一,其建筑风格是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标本”。
片段欣赏
嵩阳书院坐落在嵩山之阳,三面环山,两边山峡溪水汩汩而来。桥边绿树如临水的美人,染得一湾水绿。绿水环绕,锁住一院秋色。
午后来书院亦颇相宜,书院的意韵都藏在斜阳中。静气挹住了轻尘,也挹住了喧嚣,令人屏息。书院像一个沉默的老人,在寂然中冷冷看我,目光穿过千年积淀从灵魂深处射出,直抵我的灵魂。讲堂香暗,先贤无语,只听苍老的石碑,模糊的文字,褪色的匾额和尘封的桌椅,喑哑诉说遥远的故事。静静地立着,缓缓闭上眼睛,气息渐渐平和,万物不复存在。不闻“子曰诗云”的讲诵,但藏书楼还在,典章要旨、经史义理皆有可观。教化的气息在院中飘散。随风上溯千年,开理学之宗的程颢正站在路口,低语苍然,与学生道别,背负理学传承的重任,学生们渐行渐远。
倾听旷野的风啸,凝望天空的云飘,可以沉思可以怀想可以轻叹。忽有“高山流水”的琴音传来,参天古柏下,素手古装的豆蔻少女,正端坐抚琴。曼妙出尘的曲调弥漫着万岁峰的花香,如淡烟袅然。似乎置身于宋明的山径了。
(作者陈世旭,节选自《千年书香落闲花》)
应天书院
应天书院又称睢阳书院、南京书院,位于河南省商丘古城南湖畔,史载“州郡置学始于此”。后来升级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最高学府,它也是中国古代书院中唯一一座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
片段欣赏
在商丘古城碧波荡漾、烟波浩渺的南湖畔,垂柳依依、芦苇飘曳,在一片浩瀚清波碧水之中,矗立着一座宏大雄伟、古色古香的建筑群,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应天书院。
千年书院今犹在,不见当年范仲淹。范仲淹在应天书院期间,凌晨舞剑,白日读书,刻苦攻读。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由“寒儒”成为进士。后来在应天府为母亲守制的范仲淹接受知府晏殊的邀请主持应天书院。在此期间,范仲淹率先明确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匡扶“道统”的教育宗旨,并以此确立了“以天下为己任之士大夫”的新型人才培育模式,由此推动了宋初学术、书院学风朝经世致用方面的转变。
这是一座有了灵气风雅、千年文化积淀的书院,这是一个守护了千年书韵墨香的地方,千年文脉的传承孕育了这座古城的灵魂,而古城沧桑那斑斑点点的历史伤痕,又好像在讲述那过去千年的文化辉煌。
(作者刘金芳,节选自《一座千年文脉的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