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协同攻关”,中小企业“上台唱戏”

2023-05-05张婷郑茂典

科技创新与品牌 2023年3期
关键词:产业链科技企业

文/本刊记者 张婷 郑茂典

从“高速发展”迈入“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科技自立自强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过去五年我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国家和地方创新体系,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紧紧依靠创新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有效应对了外部打压遏制。今后还需不懈努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强化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持续开展产业强链补链行动;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充分激发创新活力;加快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对于市场经济中活跃着的基本主体——企业而言,进入新发展阶段,转型升级的需求愈发迫切,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品牌创新、产品创新、渠道创新,成为当前企业开展经营活动时避不开的主题。科技部部长王志刚此前表示,创新不问出身,不管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还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都能作为创新的主体。

科技创新需要“协同攻关”

科技创新往往需要集全社会的力量实现。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1%提高到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创新支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政府工作报告》里的这组数据,显示了社会面对于技术研发关注度的上升,以及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效益的提高。

对于国内的创新型企业来说,其掌握的核心技术优势有助于企业本身形成高科技竞争优势,为企业带来快速增长。而企业发展中遇到技术性问题,往往先从产业链里面找答案,而产业链无法破解的难题,就会暴露出行业及产业的短板,正是这些短板制约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盐津铺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学武将食品工业科技创新驱动能力不足的原因,归纳为食品科技创新投入偏低、食品产业关键技术和装备未实现自主可控、食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薄弱、食品企业创新的带动支撑作用不足这四个方面。

在关键技术和装备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食品高端配料及智能装备等产业关键技术尚未实现自主可控,专用油脂、婴幼儿乳蛋白、直投式发酵剂、烟熏液等高端食品配料80%以上由国外少数企业垄断;国内大型食品企业80%的关键高端装备及元器件仍然依赖进口,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先进的均质、灌装、干燥、屠宰加工等关键技术和装备主要依赖从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进口;食品危害物快速筛查与判别装置在精准度、高效性上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

这基本能反映食品工业面临的技术困境,也揭露了我国在高端装备和检测技术方面的储备不足。

针对这样现状,张学武提出了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食品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议,具体措施包括将食品产业纳入重点产业链和财政资金支持项目,引导科技资源向企业集聚,支持食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等。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指出,现在各行各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关键技术问题,其源头很大程度上与基础研究相关。

在进一步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方面,沈志强提出一种“政府引领,企业接力”的模式,其重点在于将政府、企业、民间组织聚拢形成一个共同体,通过实施多元化投入共担机制,围绕产业中遇到的具体关键性问题开展协同攻关,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这种协同攻关的思路基本与企业的诉求相吻合。针对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不突出、企业创新动力和能力不足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江苏万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善红提出,可围绕产业链集聚创新要素,建立产业链安全评估机制,系统开展产业链上下游对外依存度及关键核心产品的技术评估,形成动态的产业链薄弱环节和关键技术短板库,采取定向组织、并行支持等多种方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特别是鼓励企业发布对关键核心零部件的替代或创新需求,并以订单或订金作为“悬赏”向社会发布,吸引上下游企业协同攻关,最终实现技术迭代。同时,精准匹配企业需求,研究出台各项人才政策,引导和支持更多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科技团队在企业创新创业。

中小企业“上台唱戏”

“56789”这组数字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成为关切所在,其所指代的是——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56789”是对我国民营企业最生动的描述。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指出,截至2022年末,中国中小企业数量超5000万户。中小企业广泛分布于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中,遍布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是产业链供应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不少中小企业“内功”还不强,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保障中小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外部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针对以上现实,今年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为中小企业创造发展进言献策。

融资难、融资贵,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长期性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表示,应进一步加大力度支持化解民营企业资金困境。建立助企纾困常态化机制,降低民营企业制度性交易及经营运营成本,持续减轻民营企业负担。

同时,全国政协委员、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会长王理宗认为,应当加大政府、银行、大企业、个人等在小微企业的投资,鼓励小微企业强化技术和提升研发能力。

中小企业对生存和创新有强烈的欲望,是创新主体而非“扶贫对象”。截至2022年,全国已经培育了7万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997家。这些企业虽是“小块头”但却有“大能量”,往往在某个细分领域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专精特新工作的关键、核心都在培育。为了让更多中小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深耕细分领域、做成“单项冠军”,需要破除他们创新发展中的障碍,在“阳光雨露”下实现更好地成长。

全国人大代表欧阳华在调研中发现,目前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专利维权难的问题。科技型这类企业“轻资产、重创新”,在其遭遇资本实力型企业的恶意侵权时,如果没有良好司法环境和有利于保护知识产权维权的切实措施,经济实力薄弱的小微企业想要打赢专利侵权官司是难上加难。

欧阳华提出建立技术专家库,为人民法院审判提供有效技术支持,增强技术类知识产权审判力量,提高技术类案件的法官门槛等建议,通过一系列的司法创新措施,形成侵权企业侵权侵不起、不想侵权、不敢侵权的氛围。

在科技创新方面,全国政协委员、金澳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舒心认为,应建立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创新合作机制,优势互补;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共建研发机构、联合或委托开发、技术或成果转移、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等多种内容和形式开展产学研联合,促进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的转移与扩散。

中国经济总体向好态势不断巩固。尽管经历了多重的困难和挑战,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扶持下,中小企业经受住了外部考验,体现了极大的韧性和极强的活力。经过几十年发展,我国的科技创新水平得到迅猛提升,2012年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2.2%,到2021年这个数字已经提升至60%以上,随着以企业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创新体系的建设,这一数字还将继续上涨,向创新型国家“第一方阵”迈进。

猜你喜欢

产业链科技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产业链春之奏鸣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