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3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 关键词解读

2023-05-05柯欣

科技创新与品牌 2023年3期
关键词:科技

文 / 柯欣

“我国发展取得来之极为不易的新成就……”

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正式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回顾了过去一年和过去五年的工作。报告中,他用“极为不易”来形容我们的新成就。

在这份近2万字的长篇报告中,30次聚焦“创新”,47次关注“企业”。我们撷取了报告中部分与科技创新、企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内容,以飨读者。

【报告原文】>>>

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组建国家实验室,分批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1%提高到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创新支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关键词 ▏新型举国体制

新型举国体制强调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注重政府、市场和社会有机结合,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科学统筹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的定位和布局。新型举国体制是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科技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必须积极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处理好开放创新与自主创新之间的关系,不断提升适应新环境的体制效能和治理模式。

在新型举国体制下,要求我们必须把科技创新贯穿现代化建设始终,准确把握我国现代化建设对科技创新提出的新要求、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对科技创新提出的新期待,把党对重大科技创新的领导优势转化为科技发展动能和活力,促进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

关键词 ▏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

当前,中国特色的国家实验室体系正在加快构建。2021年编制完成了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方案;“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部署“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建立健全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实验室体系”已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

2022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强调,要更加突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国家实验室全面入轨运行,完成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阶段性任务。在推进重组的过程中,高校并不是孤军奋战,各地方政府从政策、资金等方面也给予大力相助。

随着高校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步伐的加快,未来将有更多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崛起,支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关键词 ▏科技进步贡献率

科技进步贡献率是指广义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即扣除了资本和劳动之外的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该指标是衡量科技竞争实力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综合性指标,反映了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效益。

随着国家科研经费投入的不断增加,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以农业为例,2022年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供给安全基础持续稳固。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粮食播种面积17.75亿亩、比上年增加1052万亩,产量13731亿斤、增产74亿斤,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工作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加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水平已经迈入世界第一方阵。2022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4%,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迈出坚实的一步。

【报告原文】>>>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持续开展产业强链补链行动,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充分激发创新活力。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加快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设高效顺畅的物流体系。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经济发展。

关键词 ▏现代化产业体系

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注重发挥实体经济重要作用、实现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本协同作用的产业体系,是充分利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物质技术成果的产业体系,也是实现产业融合、绿色低碳、开放共享的产业体系。

要把握产业融合发展的规律,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重点发展规模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网络化协同等新业态、新模式;提升产业体系整体质量和效率,形成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报告原文】>>>

增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施一批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好高校、科研院所作用,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推进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全国基础研究经费五年增长1倍。改革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努力将广大科技人员从繁杂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创新动力。促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通过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将制造业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从50%、75%提高至100%,并阶段性扩大到所有适用行业,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购置设备给予政策支持,各类支持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年度规模已超过万亿元。创设支持创新的金融政策工具,引导创业投资等发展。企业研发投入保持两位数增长,一大批创新企业脱颖而出。

关键词 ▏新型研发机构

自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建成以来,高校和地方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正式拉开序幕。随着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需求日益提升,产学研协同体系的不断深化,推动了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优化和升级。

2021年,新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赋予了新型研发机构法律地位,明确提出“国家支持发展新型研究开发机构等新型创新主体,完善投入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的发展模式,引导新型创新主体聚焦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研发服务”。新型研发机构的“身份”问题得到了解决,获得了法律依据,为其在全国迅速铺开和发展完成了“松绑”。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度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有限公司、之江实验室等一大批新型研发机构,汇聚起战略科技人才及创新团队,不断涌现出前沿科技成果。

关键词 ▏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面对世界科技前沿,我国愈发重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全国基础研究经费五年增长1倍。

2023年2月24日,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2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首次突破3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首次突破2.5%,基础研究投入比重连续4年超过6%。

科技部制定了基础研究十年规划,一方面政府加大投入,另一方面引导全社会加大投入,基础研究经费从2012年的499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1951亿元,年均增长近15%。下一步,科技部将把目标导向、市场导向和自由探索这三方面平台都建好,优化基础学科的布局,发挥科技的渗透性、扩散性特点,推动基础研究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科研自主权

只有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让其放开手脚,按照科学规律办事,才能最大限度释放其创新活力。

2022年3月,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关自主权的若干意见〉问答手册》,将自主权14项改革政策细化为32条问题,逐一进行了详细、权威解答。针对基层难以接权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主管部门和高校院所各方面的管理权责,推动科研自主权下放;针对基层不敢接权的问题,细化了政策条文和操作性规定,为高校院所依法合规用权强化制度保障;针对基层用不好权的问题,面向高校院所详细说明如何主动承接已经下放的自主权,帮助高校院所“接得住、用得好”。

关键词 ▏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创新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

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是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将市场化机制建设与国有企业制度变革相结合。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以来,国资国企系统在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方面按下“加速键”,其中三项制度(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成了“牛鼻子”。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煤炭科工集团等国资国企已取得显著成效,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活力效率,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报告原文】>>>

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支持和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大科技人才及团队培养支持力度。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保障好基本民生。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囊括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绝大部分行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是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关键力量。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从2010年的3%左右提升至13%以上。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科技政策聚焦自立自强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政策聚焦自立自强,意味着更加强调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我国科技创新面临新的风险和挑战。面对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的外部环境,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断做强经济基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的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

关键词 ▏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近年来,我国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从2012年的3.9万家增长至2022年的40万家,贡献了全国企业68%的研发投入,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但总体来看,企业的研发投入依然不足,尤其是中小企业的问题更为突出。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增强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创新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保障条件要求越来越高,需要企业全力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不断强化创新基础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各类专精特新企业,应努力创造条件,使自身具备基本的创新基础。这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前提,也是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现实保障。

【报告原文】>>>

改革商事制度,推行“证照分离”改革,企业开办时间从一个月以上压缩到目前的平均4个工作日以内,实行中小微企业简易注销制度。

关键词 ▏改革商事制度

近年来,商事制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市场准入更加便捷,市场监管机制不断完善,市场主体繁荣发展,营商环境大幅改善。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为企业松绑减负激发企业活力的通知》。

明确提出四个方面12项改革举措。一是推进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理。二是推进注册登记制度改革取得新突破。三是简化相关涉企生产经营和审批条件。四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国家统计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较快成长,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2908万户,日均新登记企业2.4万户,年末市场主体总数近1.7亿户。

【报告原文】>>>

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把制造业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重点,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严格执行环保、质量、安全等法规标准,淘汰落后产能。开展重点产业强链补链行动。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鼓励企业加快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将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优惠政策扩大至全部制造业。推动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光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持续推进网络提速降费,发展“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增加到14.5亿户。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有力促进了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7万多家。促进平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发挥其带动就业创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等作用。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检验检测认证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和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制造的品质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关键词 ▏强链补链行动

“十四五”规划首次就产业链供应链优化进行了单独讨论,强调引导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补短板锻长板,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安全高效。

行业方面,巩固提升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船舶等领域全产业链竞争力,从符合未来产业变革方向的整机产品入手打造战略性全局性产业链。区域产业链布局方面,强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建设。企业方面,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推动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优势,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关键词 ▏质量建设

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掀开了新时代建设质量强国的新篇章。

《纲要》提出了推动经济质量效益型发展、增强产业质量竞争力、加快产品质量提档升级、提升建设工程品质、增加优质服务供给、增强企业质量和品牌发展能力、构建高水平质量基础设施、推进质量治理现代化8个方面重点任务。

围绕以上重点任务,《纲要》并同步部署了区域质量、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品质、品牌建设、质量基础设施、质量安全等7项重大工程,还提出了培育壮大质量竞争型产业,实施产品和服务质量分级,推动区域质量协同发展,打造质量强国建设标杆,推进质量基础设施分级分类管理,开展质量管理数字化赋能等一系列创新措施。

关键词 ▏中国制造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智能产品已走进寻常百姓家,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品质;“蛟龙”潜海、“双龙探极”、C919试飞、“嫦娥”揽月、“北斗”组网、“九章”问世,一大批重大标志性创新成果引领中国制造业不断攀上新的高度。2022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40万亿元大关,占GDP比重达33.2%,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位居世界首位。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15.5%和31.8%,新能源汽车、光伏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全球第一。

重点领域创新取得系列标志性成果。建成26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地方共建创新中心和239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报告原文】>>>

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抓好油料生产,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加强耕地保护,加强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国家关于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政策,务必通过细致工作扎实落实到位。

关键词 ▏种业振兴

种业是农牧业产业链的源头,也是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我国种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近10年来审定、登记主要农作物品种达到3.9万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实现完全自给,杂交水稻每公顷产量保持国际领先,种业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创新和重大新品种选育成效显著。

我国要从种业大国迈向种业强国,需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具体而言,要把握生物育种主攻方向,集中力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强科技自主创新,加快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切实整合各类资源,形成强大合力,加快推进种质基因开发、生物育种核心技术开发和新品种开发,努力在重大农业科技和关键瓶颈问题上取得新突破。

关键词 ▏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粮食生产的出路在科技。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方面,提出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先进农机研发推广、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四个方面的内容。

《意见》提出,坚持产业需求导向,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前沿技术突破。支持农业领域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加强农业基础性长期性观测实验站(点)建设。完善农业科技领域基础研究稳定支持机制。同时,《意见》要求,加紧研发大型智能农机装备、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和园艺机械。支持北斗智能监测终端及辅助驾驶系统集成应用。

【报告原文】>>>

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加强流域综合治理,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升可再生能源占比。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和金融工具,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减污,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关键词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我国能源安全的首要和现实路径。

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必然需要科技力量的强支撑。当前,我国已在煤田地质勘查、煤矿灾害防治、矿山智能开采、煤炭高效转化等领域,取得一系列跨越式成果,煤炭行业科技贡献率从近40%提高到60%。但同时,随着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行业亦有短板亟待补齐。

“十四五”时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内涵不断深化,除继续强调在利用各环节更加高效、更加清洁,执行更加严格的污染排放标准外,还要结合规模化利用和低碳化、绿色化时代要求,更加注重绿色、低碳和品质赋能,实现全过程全要素清洁低碳利用。

猜你喜欢

科技
点亮科技之光
科技向善
科技赋能未来
韦地科技
笔中“黑科技”
春之希望:期待未来科技之花开放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