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挖掘的针刺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选穴规律分析

2023-05-05马楠山张坤王姣姣顾天雯谭明生

颈腰痛杂志 2023年2期

马楠山,张坤,王姣姣,顾天雯,谭明生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2.中日友好医院,北京 100029)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CSM)是导致成年人群脊髓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1-2]。中医针灸治疗CSM具有简便易行、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的特点,目前已在临床广泛应用。本文通过归纳与总结近20年针刺治疗CSM的临床针灸文献,分析针刺治疗CSM的选穴规律,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平台、PubMed,设置检索时间为1999年1月~2020年11月。

1.2 检索方法

中文以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和“针灸”或“针刺”;英文以关键词:“acupuncture”“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为检索路径,在上述数据库进行检索。

1.3 纳入标准

①以针灸为主要治疗手段的治疗CSM的中医临床类研究文献;②按西医标准明确诊断为CSM。疗效评定采用国内外公认的标准,如《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JOA评分等;③临床数据高度重复或重复发表过的文章,则仅纳入1篇。

1.4 排除标准

①颈椎病具体分型未标明,或没有明确CSM诊断的临床文献。②具体用穴描述不清或非十四正经腧穴,以及研究耳穴、头针穴等作用为主的临床文献。③综述、个案报道以及经验介绍等。

1.5 统计学方法

①建立针刺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处方数据库。②依据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对所筛选、纳入的文献中的穴位名称与归经,进行统一的规范化处理。③将整理后的针灸处方数据导入SPSS Statistics 25和SPSS Modeler 18软件。④应用SPSS Statistics 25软件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应用SPSS Modeler 18软件对数据进行关联规则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收集有关文献共486篇,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排除文献433篇,最终筛选文献共53篇,病例总数为1875例。

2.2 腧穴应用频次

文献共涉及74个穴位,其中,夹脊穴应用最多、频次为40;其次为曲池,频次为35;再次为风池和外关,频次均为29。频次超过20的腧穴见表1。

表1 常用穴位的使用频次和频率(频次≥20)

2.3 腧穴归经及其频次分析

纳入数据库的针灸处方共涉及13条经脉,其中十二正经11条,督脉1条,任脉1条。结果显示,针刺治疗CSM以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为主,频次超过10的经脉见表2。

表2 常用穴位所属经脉的使用频次和频率

2.4 针刺治疗CSM的选穴聚类分析

使用SPSS Statistic 25软件对使用频次10次以上的23个腧穴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见图1、图2。分析图1冰状图,按聚类数目20,分得到2个有效聚类群,分别为手三里-环跳-阳陵泉、外关-曲池。分析图2树状图,如果聚为两类,则肩井一类,其余腧穴为第二类。

图1 针刺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高频穴位聚类冰柱图

图2 针刺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高频穴位聚类分析树柱图

2.5 针灸治疗CSM的关联规则分析

用SPSS Modeler 18数据分析软件,将使用频次≥ 10 次的23个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设置支持度>40%,置信度>80%,获得14条关联规则并将其列出,见表3。支持度为前后项同时出现的概率,置信度为前项出现条件下后项出现的概率。当风池出现时,夹脊穴出现的概率是86.2%,支持该关联规则的处方占54.71%。对此23个穴位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形成穴位关系网。连线越粗,关系越强,分析得出:夹脊穴&风池、夹脊穴&曲池、曲池&外关的关联性较强。

表3 针刺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穴位选择的关联规则分析

3 讨论

CSM属中医“痹症”、“痿证”、“项痹””等证范畴,病位在脊髓,主要病因为颈椎的慢性劳损[3]。《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痉强直,皆属于肝”。CSM的早中期表现以痉症为多,表现为颈项强急疼痛,转侧不利,其病在肝,多由淤血、痰湿等所致;后期表现以痿症为多,表现为四肢痿软无力,手足麻木,其病在脾、肾,多由气虚、肾亏所致[4]。

本研究显示,针对CSM的常用穴位为:夹脊穴、曲池、风池,其中夹脊穴出现频率最高(40次)。针刺夹脊穴治疗颈部疾病,符合针灸“就近取穴”的原则。研究表明,针刺夹脊穴可缓解颈神经受到的压迫,并恢复颈部的血液循环[5]。夹脊穴属于经外奇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之间,针刺夹脊穴能激发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的阳气,维持颈部气血的正常运行,故多以夹脊穴作为治疗CSM的首选穴位。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为大肠经经气聚集之穴,针刺可促使经气通达,进而鼓动脏腑原气。研究表明针刺曲池穴可以促进肢体麻木的恢复,对CSM患者脊髓受压后所致的手臂麻木疼痛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6]。风池穴为足少阳阳维之会,针刺可倾泄肝胆,疏调头部气血并濡养脑髓[7],起到清脑理气、平衡阴阳的作用,抑制肝郁化火、动风,从而减缓CSM病情的进展[8]。

本研究显示,针刺治疗CSM以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为主。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循行均经过颈部,依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取穴原则,治疗CSM可多取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上的穴位。CSM多由颈椎动态平衡失调,督脉及膀胱经脉受损,颈部气血不和所致[9],中医一般辨证为督脉经络淤阻致使气乱血逆、癖阻经络,气血不能温煦濡养肢体所致[10],治则以活血化瘀为主[11]。而督脉被称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统领一身之阳经,针之能激发全身阳气,从而温化阴寒,通经活络,行项中瘀滞,缓解CSM造成的眩晕、项强、肢颤、肢体乏力等症状[12]。“太阳主筋所生病”,足太阳膀胱经走行分布于脊柱两侧,经气亦与人体脊柱的稳定关系密切。因此,针灸治疗CSM取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督脉、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促进患者颈部气血的运行,可有效缓解CSM的临床症状[13]。

本研究通过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关联度较强的腧穴配伍为:夹脊穴&风池、夹脊穴&曲池、曲池&外关。风池穴与夹脊穴均为“近部取穴”。两穴相配伍可疏通颈部经脉,激发经脉经气,取得良好疗效。曲池与夹脊穴远近相配,通畅全身气机血运,调和人体阴阳平衡。外关穴位于前臂后区,配合曲池亦构成“近部取穴”,可通过疏通手前臂局部淤滞的气血,改善前臂经脉的气血津液运行,起到通络止痛的近治作用,对CSM患者所表现出的手臂麻木、疼痛有一定的疗效[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