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23规定画上句号
2023-05-05张子渊
张子渊
2023年新赛季,中超将不再实行U23规定。
这项为23岁以下球员提供出场支持的规定,存在了6年。6年中,各方面对这一规定褒贬不一。从结果看,这一规定改变不了中国足球缺少优秀年轻球员的现状。从过程看,这项规定成为联赛中的问题之一。一项从推出之日起就极富争议的规定仍能推行下去,并且存在了6年,耐人寻味。
修改与应付
U23规定推出于2017年。当时,中国足协及职业联赛管理部门认识到各级俱乐部优秀国内球员稀缺、国字号球队人才供给不力,要求每场比赛每队必须有一名23岁以下球员进入首发阵容。
规定一经推出,便引起哗然,因为这相当于“保送”一名年轻球员进入首发,对各队的战术设计和成绩都有影响。于是,在当年的转会期,各队开始关注自己的U23球员,看看谁有实力打首发,或者打首发后对球队影响最小。
没想到,执行新规的第一个比赛日就出了问题。在2017赛季中超首轮比赛中,辽宁队的U23球员王峤首发出场16分钟后就被换下。他在场上的时间里连触球都没有几次,很明显,俱乐部是在应付新规。辽宁队没有办法,球队青黄不接,王峤在适龄的U23球员中虽是佼佼者,但比起老将有很大差距,队里也只能做出如此选择。
张玉宁(左)
而后,類似的情况频繁在中超赛场出现,最极端的是江苏苏宁,曾经在比赛第6分钟就把U23球员换下。U23规定等于少一个换人名额,这已成为各队共识。
有了这个漏洞,中国足协很快对规则做出修改。2018年,新的规定明确各队U23球员除首发之外,上场人次要与外援上场人数挂钩。也就是说,如果一支球队使用了3名外援,就要有3名U23球员登场,其中必须有一人首发。
这一改变带来的最大困扰在于主教练的排兵布阵。外援是球队争取好成绩的基础,必须出场,但出场几名外援就要上几名U23球员,主教练不得不左右衡量。于是,赛场上便出现一名U23球员换下另一名U23球员,再被下一名U23球员换下的怪异操作。2019年的中超赛场,天津天海曾经让U23门将马镇以前锋身份替补登场,4分钟后又用另一名U23球员将他换下,以此来完成规定的要求。同年,河南建业的U23球员杨国元在对江苏苏宁和北京人和的两场比赛中首发,分别在第2分12秒和第1分30秒就被换下。
因为方式太复杂,各队叫苦不迭,中国足协又做出了调整。这次调整相对人性化,免去了各队的反复算计之苦。新规定要求每场比赛每队场上的U23球员不少于1人,即90分钟比赛里始终有一名U23球员在场就行。
这个规定沿用至今,场上的问题少了很多,但设立的初衷还是没有实现。
超龄等于“下岗”
U23规定客观上确实给年轻球员提供了出场机会,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比如张玉宁,他在2019年加盟北京国安,作为“最强U23”当然占据一个主力位置。正是因为他的存在,北京国安在某些时候甚至把外援巴坎布放在替补席,或者让张玉宁和巴坎布组成双前锋。
2020赛季,张玉宁的表现有了明显提高,在多场争冠组的比赛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经过几年的磨砺,去年他升级为国安的锋线“大腿”,成为本土射手王。张玉宁自己承认,没有大量的比赛机会,不会进步这么快。
王峤被换下
张玉宁进步,国安另一名本土前锋王子铭的地位变得尴尬。王子铭在2019年还是U23球员时,表现并不比张玉宁差,两人各有特点。2020赛季亚冠小组赛中,王子铭的进球帮助国安战胜对手。进球后,他秀出肌肉,表达了竞争主力的信心。然而,联赛开始后,大一岁的王子铭不得不给张玉宁让位,自己去和外援巴坎布竞争锋线另一个位置。回看过去,两人之间的差距就是在2020年拉开的。
事实上,24岁一直是U23规定的最大硬伤。U23规定在2017年实行时,就有了24岁退役的调侃。这些24岁的球员在球队中崭露头角,位置不稳固,U23规定让他们成了球队的牺牲品。
北京国安的杜明洋出生于1993年,是中场球员,2016赛季得到意大利名帅扎切罗尼和谢峰的赏识,获得出场机会,越踢越好。尤其是联赛最后三场,他场场首发,接连送出助攻,据称有望成为下一个张稀哲。2017年,杜明洋年满24岁,沦为U23规定的牺牲品,前一年5次出场打入1球、助攻2次,2017年出场仅2次。2018年,这位曾经被寄予厚望的中场新星转会中乙球队,此后混迹低级别联赛,不到30岁便退役了。
杜明洋的情况令人惋惜,顶替他的U23适龄球员同样如此。2017年起,北京国安为了应对U23规定,先后引进国青队主力唐诗和韦世豪,重用梯队培养的巴顿。3人所踢位置相似,形成竞争,最终唐诗被国安放弃,巴顿成为替补,笑到最后的U23球员是门将郭全博。因为无论唐诗、韦世豪还是巴顿,上场以后都将占据前场的一个位置,势必牺牲张稀哲、朴成、比埃拉、奥古斯托、巴坎布等实力球员中的一人,显然不划算。于是,主帅施密特大胆起用出生于1997年的门将郭全博,一下解决了U23问题。郭全博也在长大,2021年已超过23岁,迅速被实力更强的老门将侯森取代。
无论巴顿、郭全博、刘洋、陈彬彬还是黄紫昌,这些球员都曾经是表现抢眼的U23球员,甚至因此进入了成年国家队。但是,当他们超过23岁后,马上就跌落到替补席的末尾。
北京国安的现象只是中超各队的缩影。青训基础不错的山东鲁能、上海上港不用为没有好的U23球员而苦恼,却要为谁登场而头疼。
以山东鲁能为例,1995年龄段球员有姚均晟、刘洋等人,但队中强手林立,年轻人机会寥寥。为了让刘洋踢上球,同是左后卫的郑铮只能改踢中卫。这种方案对鲁能的战术影响最小,但中超每支队伍都要因此牺牲自己的战术体系,对联赛整体的影响又非常大。
最终,各队都把场上最不重要的位置交给U23球员,多是边后卫或边前卫。这个位置不像中路那么关键,就算发挥不好,也不至于造成灾难般的后果。所以,刘洋、吴少聪、陈彬彬、黄紫昌等边路球员机会很多,而姚均晟、张华晨等中路球员机会相对较少。
“星计划”出征仪式。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实行了几年U23规定后,出现在世界杯预选赛上的中国队在亚洲区平均年龄最大,队中的年轻球员只有张玉宁和朱辰杰,分别是中锋和中卫。两人的成长与U23规定关系不大,张玉宁一直是同年龄段的佼佼者,担任过国青队队长。朱辰杰出生于1997年,20岁就入选过国家队并进过球,还曾越级成为国青队主力。
事实上,天才球员即便没有U23规定扶持,也能够显露头角。U23规定出台之前,联赛里也有“娃娃兵”大放异彩,比如16岁的黄博文、18岁的蒿俊闵、19岁的张稀哲。他们逐渐成为国家队的核心力量。中国足球优秀青年球员太少,问题出在普及、选拔、青训等方面,U23规定解决不了数量的问题,能够帮助的只是整个链条的末端。
U23规定导致联赛里充斥大量勉强上位的年轻球员,真正有能力进入国家队的少之又少。年轻球员能够代表国家队出场,与这一规定的关联又不大。
环境发生变化
U23规定实行6年来,并没有造成年轻球员“井喷”的局面。该踢出来的无需借助规定,踢不出来的依靠规定也没有变得更好。因为规定的限制,一些本来有机会慢慢成长的球员不得不在24岁面临转型。这终究不是一项符合足球运动规律的规定,对中国足球的影响不只停留在竞技层面。
U23规定在竞技上的得益者显然不是年轻球员,而在经济上的得益者又恰恰是他们。规定出台之后,U23球员的身价一时间水涨船高,其中的佼佼者被一些俱乐部囤积起来。他们领着高额薪水,上场机会却不多,消磨到24岁后一落千丈。
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很多令人费解的球员交易。宁伟辰曾入选过李明执教的97国青队,李明下课后,他就告别了国青。在李明成为国安俱乐部总经理后,宁伟辰加盟国安,被发现年龄造假,实际上出生于1996年,瞬间从U23球员变成了U24球员。像这样的转会在这6年里并不少見,明显的趋势是当初被送往欧洲留洋的球员借着这一规定回国发展。
此事起步于韦迪执掌中国足协的那段时间。当时,中国足球启动了一项被称为“500.com星计划”的留洋计划,把不少小将送到葡萄牙、西班牙等地培养,其中,1995和1997年出生的球员占大多数。随着韦迪离任,计划逐渐烂尾。有媒体曾经报道,这批球员普遍在葡萄牙低级别的联赛踢球。
U23规定的最大受益者恰恰是95、97两个年龄段的球员。U23规定推出后,大批留洋欧洲的小球员被送回国内,加盟那些急需补充U23球员的球队。比如韦世豪、杨立瑜、唐诗、张修维、宁伟辰、李源一、刘奕鸣、陈哲超等,因为年龄合适,都成了香饽饽,U23规定盘活了烂尾的“星计划”。
这些年轻球员回国后,一部分在中超赛场站稳了脚跟,另外一部分虽然表现不佳,但通过“出口转内销”拿到了一份大合同。这种待遇让那些没机会出国的同年龄段梯队球员产生情绪,导致整个U23年龄段的球员都浮躁起来。很多年轻球员希望借政策的东风,换个球队淘一笔金。
U23规定从2017年开始,到2022年赛季结束后终止,对应的年龄段恰好是1994-1999年出生的球员,与当年“星计划”留洋的年龄段重合。当然,两者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更大的原因在于中超联赛已经不需要U23规定。
由于近年来各支球队经营方面的动荡,很多球队主动减少开支,使用便宜的年轻球员成为一种趋势。像河北、广州、广州城、大连人等球队,基本是以U23甚至U21球员建队,这种情况下,再强调U23球员的使用已经没有意义。
U23规定终结了,无论竞技因素还是经济因素,这项规定都已没有可以利用的空间。
责编 王敬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