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摄影,别有味道的游走
2023-05-05崇光
崇光
适应大自然环境的变化
风景摄影师经常带着想要拍摄的思路,先入为主地去等待景致的出现。也许一整天都在追踪云层,等待日落呈现出绚丽的色彩。但等到的时候,云层滚滚,挡住了傍晚的光线,或者暴雨把河流搅成了急流,让心情很沮丧。
但作为摄友,无论是在大自然中还是在城市中,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适应环境的变化。街头摄影教会了我们不同的方法:比如在人行道上,人来人往,每个人的姿态都在不断变化,体现出快节奏的都市生活。我们不可能去改变这些行人的步履,让他们在原地等待我们拍摄,唯一能做的,是你去适应他们的节奏。当然也有脸皮厚的摄友,看到美女就打招呼:“我能给你拍张照吗?”但现实中,大部分人恐怕没有这么社牛。
此外,天气和光线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例如,下雨可能会暂时干扰我们的拍摄预期。但是下雨天会提供其他的色调和景致,显得别有味道。
一句话观点:顺其自然,如果夕阳西下,不要收拾行李,学会寻找阳光下岩石的纹理和图案。如果河水泛滥,那就在流动的水中寻找抽象的细节,或者将注意力转移到周围的树木和蕨类植物上。
高锐度优于低噪点
今天笔者提出一个观点:大多数干净、无噪点的图像被高估了。在街上,一些摄影机会从你身边掠过,往往来得快去得也快,可能是昏暗的店面一个女孩的微笑,弄堂里一位正在坐着休息的老奶奶,或者一辆要散架了的老出租车带着尾灯从身边疾驰而过。
为了捕捉这些转瞬即逝的画面,笔者经常将ISO提高到2000甚至更高。在街头摄影的快速抓拍中,必须有更快的快门速度才能让它们消失之前定格瞬间。
笔者也会经常使用较小的光圈,进一步限制光线。可能会默认设置为F5.6左右,而不是X100V的F2大光圈,以确保移动主体框在更大的景深内。在三脚架上拍摄大自然中安静的场景,感光度永远不会超过ISO200。主题清晰是一个拍摄方向,嘈杂的图像仍然可以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一句话观点:黎明时分拍摄海景,天空在日出前露出了颜色,要在两秒钟内获得干净、平衡的曝光,还要让流动的水中保留纹理,快门速度需要接近四分之一秒,将ISO提高到640以获得更快的速度,并捕捉海浪的力量。有时候,你需要做出妥协,高ISO下的清晰图像优于ISO100下的模糊图像。
不要让不完美阻碍你的摄影
风景摄影的目的是追求完美,街头摄影确实打破了这个传统。漫步在人行道上,目光会“飞向”吸引人的地方,比如五颜六色的门或鹅卵石小路上的历史建筑,停放在路边的老爷车、花哨的垃圾桶。
起初笔者不太容易按快门,并总是深思熟虑,就是怕一个不完美会毁了整张照片。然而,隨着时间的推移,发现不完美也没那么不容易接受,并开始接受并处理这些干扰。
也许我们可以用大光圈模糊垃圾桶,或者采取一些步骤重新构图:遮住树后面的黄色标志,或者在Lightroom中使干扰变暗并抑制刺眼的颜色。
一句话观点:摄影与完美无关,真正好的作品需要摄友尽自己所能发挥创造力来克服挑战。
我们周围的世界,无论是自然的还是城市的,通常是杂乱无章的。因此,当它们出现时,需要更多的思考,比如将不吸引人的前景变成吸引人的虚化效果,或者切换到变焦镜头,将拍摄对象与不利元素隔离开来,技术的提升才能够弥补不足。
社交媒体上P图“无罪”
假设你正在计划假期摄影之旅,可能会在社交媒体上找寻一些景点,并且查找附近有哪些风景优美的地方可以徒步旅行。
街头摄影强化并加强了这样一种观念,即把每一个细节都描绘成引人入胜的,等待人们发现的景点。但摄影远不止重现以前过往人们拍摄的事物那么简单,社交网络上的路书打开照片,高德、百度街景图片分享非常丰富,我们要自己学会甄别。
发现现实场景和网络图片区别大非常正常,比如有些人认为小红书打卡点是“坑”,其实笔者并不认同这种说法。互联网拍照时代,器材有好有差,拍摄技术有强有弱,很多镜头下的场景确实肉眼下平平无奇,但是拍摄出来的效果却很受用,有后期处理的“加成”。
人都有爱美之心,都喜欢看漂亮的照片,拍摄照片并P图不是很常见吗?毕竟普通网友又不是职业新闻记者,要求人人图片完全真实还原太过于苛刻。在这个修图已经如此普遍的时代,再去武断地评论“P图”就是罪,似乎已经不那么恰当了。
笔者在街拍的过程中,探索了胡志明市的热门景点,例如旧邮局和歌剧院。后来又抽出时间在狭窄的小巷里闲逛,找到了旧时光咖啡馆,然后又闲逛到郊区,在主要景点之外的摄影随拍,也增强了对这座城市的丰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