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湖保护区2种雁形目鸟类新记录
2023-05-04张小寒王奕迪彭猛威武大勇靳昊泽
张小寒,王奕迪,彭猛威,李 峰,,3,武大勇,3,靳昊泽
(1.衡水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河北 衡水 053000; 2.河北省湿地生态与保护重点实验室,河北 衡水 053000;3.河北省湿地保护与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河北 衡水 053000)
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较为准确地反映环境的变化动态[1]。鸟类对环境变化更为敏感,是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的重要动物指示类群[2],其分布生境多样化,种类组成和分布随生态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导致地方性、区域性鸟类新记录也在增加[3]。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以华北内陆淡水湿地生态系统为主的平原复合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沼泽、草甸、滩涂、水域、森林等多种生境,其独特的地理生态环境,既是许多繁殖鸟类的理想栖息地,又是雁鸭类和鸻鹬类等迁徙鸟类的重要驿站[4],具有非常重要的保护价值。我们在衡水湖鸟类监测过程中发现了斑头雁(Anserindicus)和赤嘴潜鸭(Nettarufina),经确认其为河北省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雁形目(Anseriformes)鸟类新纪录。
1 衡水湖自然地理概况
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湿地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位于衡水市桃城区西南约10 km处[4],地处115°27′50″—115°42′51″E,37°31′40″—37°41′56″N,总面积为18787hm2,其中湖域面积为7500hm2,占整个保护区的40%,被人工隔堤分隔为东湖、西湖和冀州小湖[4-5]。衡水湖保护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冷暖、干湿差异显著,四季分明,光热资源充沛,雨量集中,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孕育了草甸、沼泽、滩涂、水域和森林等多种不同类型的湿地生境,是华北平原唯一保持完整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区[4-6]。衡水湖湿地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国际鸟类迁徙通道的中西部,是众多鸟类迁徙的必经之地,也是大鸨(Otistarda)、黑鹳(Clconianigra)等多种国家珍稀濒危动物及鸟类栖息地[5,7]。
2 衡水湖鸟类新记录
2.1 斑头雁
2018年2月4日10时24分,在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保护区)进行鸟类常规监测时,在小湖隔堤(115°37′07.42″E,37°36′36.49″N)发现1只雁形目陌生鸟,其与短嘴豆雁(Anserserrirostris)等鸟类混群,白色的头部具两道黑色的横纹,明显区别于其他鸟类。用施华洛世奇ATX95 30-70单筒望远镜连接iPhone 7手机记录了该鸟及其发现地地理信息的视频资料。
该鸟与混群的短嘴豆雁相比体形略小,体色灰白;背和胸腹灰色且具黑白相间的横纹,臀部及尾下腹羽呈白色。对比该鸟清晰的影像资料和该种鸟的图鉴[8-10],该鸟短小呈明黄色的喙和白底双黑色横纹的头枕部这两个鲜明特征显著区别于同目其他鸟类,因此,确定该鸟为斑头雁。
斑头雁隶属于雁形目(Anseriformes)鸭科(Anatidae)雁属(Anser),为亚洲特有种,是单配制鸟类,主要繁殖于高原湖泊[11];喜集群,虽为游禽,但以陆栖为主,生性机警,以禾本科、莎草科、豆科植物为主食,也吃贝类、软体动物和无脊椎动物[10]。其通体灰白色,顶白而头后具两道特征性的黑色条纹,其中一条连接至双眼,喉部的白色延伸至颈侧,喙鹅黄色具黑色的嘴尖,脚为橙黄色。
初步查阅中国鸟类生态图鉴[12]和河北鸟类生态分布资料[13],结果显示,斑头雁迁徙时出现在河北、陕西、四川、云南等省,在河北省曾作为迷鸟出现于秦皇岛、唐山、保定、张家口等地。仔细查阅保护区鸟类文献及鸟类名录等历史资料[14-15],确定本次斑头雁的发现为保护区的首次发现,其记录为衡水湖首次记录。
2021年11月14日15时43分,于刘家埝村东池塘(115°35′03.50″E,37°36′48.77″N)又发现一只斑头雁与短嘴豆雁等鸟类混群(见图1,彭猛威摄),用施华洛世奇ATX95 30-70单筒望远镜连接iPhone 7手机记录了该鸟及其发现地地理信息的图片及视频资料。11月20日于小湖隔堤再次发现一只斑头雁与短嘴豆雁等鸟类混群,用Canon-EOS7D MarkII+Canon-EF70-200 mm f/2.8L记录了该鸟及其发现地地理信息的图片资料。推测斑头雁在衡水湖保护区为迷鸟。
图1 斑头雁与短嘴豆雁等鸟类混群Fig.1 Mixed groups of birds such as Anser indicus and Anser serrirostris
2.2 赤嘴潜鸭
2018年11月7日,在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鸟类常规监测时,于南李庄村鱼塘(115°34′49.44″E,37°37′51.96″N)发现一只陌生鸟,用施华洛世奇ATX95 30-70单筒望远镜连接iPhone 7手机记录了该鸟的视频资料。
该鸟体形大,浮于水面,绒羽发达,确定其为雁形目类鸟。对比该鸟清晰视频资料与该种鸟的图鉴[8-10],该鸟通体褐色,无明显斑纹,脸下、喉至颈侧都为白色,与额、顶部及枕部的深褐色形成鲜明对比;细长的喙深色,前端具浅粉色斑。因此,确定该鸟为赤嘴潜鸭雌鸟。
赤嘴潜鸭隶属于雁形目鸭科狭嘴潜鸭属(Netta),栖息于流速较缓的河流、河口以及开阔而多水生植物的深水湖泊上,非繁殖期成对或成小群活动,也可见成百只的大群。潜水觅食,也取食于水面,多以植物为食[9]。
初步查阅中国鸟类以及河北鸟类生态分布资料[12-13],结果显示,赤嘴潜鸭分布于北京、山东、河南、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西藏、青海、云南、四川、重庆、湖北、安徽、福建、广西、台湾等省(市、区),在河北省,赤嘴潜鸭曾作为迷鸟见于保定、秦皇岛。进一步查阅衡水湖鸟类相关历史文献资料[14-15],证实赤嘴潜鸭为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分布新记录。
2020年3月15日又于衡水湖小湖隔堤北头的小湖堤鸟类监测样点2(115°37′10.92″E,37°36′37.44″N)发现一只赤嘴潜鸭雌鸟。2021年10月27日8时47分再次于衡水湖保护区邢宜子村西池塘(115°36′29.10″E,37°34′25.44″N)发现一只赤嘴潜鸭雄鸟(见图2,李峰摄)。该雄鸟特征明显易识别,其上体棕色,头圆而膨大,锈黄色头部、橘红色喙和黑色前半身形成鲜明对比,两胁及翅下腹羽白色,尾部黑色。
图2 赤嘴潜鸭雄鸟Fig.2 Netta rufina male bird
根据以上记录,结合中国观鸟记录中心2019—2021年河北省赤嘴潜鸭的记录数据,赤嘴潜鸭在河北主要出现于春季和秋季,且未见在河北长期居留记录,因此推断其在河北为旅鸟。
3 讨论
通过查阅中国观鸟记录中心的相关数据,2019—2020年斑头雁曾出现在西南、西北、华东、华中和华北等地区。近两年来,又新增斑头雁分布于江苏、内蒙古、天津、山西、宁夏等省(市、区)的记录,未见出现于河北的记录。斑头雁在保护区的发现丰富了衡水湖的鸟类多样性。
中国观鸟记录中心数据显示,2017年赤嘴潜鸭分布于云南、四川、北京、新疆、甘肃、贵州、青海和内蒙古等省(市、区),2018年又新增分布于湖北、陕西、西藏、江苏、湖南、河南、天津和宁夏等省(市、区)的记录。2019—2022年,赤嘴潜鸭偶见分布于河北,也新增分布于山西、贵州、福建、重庆、山东、浙江和江西等省(市)的记录。可见,自然状态下鸟类的分布是动态变化的[16],因此,推测赤嘴潜鸭的分布动态是逐步向河北扩散的。同时,赤嘴潜鸭曾作为迷鸟出现于保定、秦皇岛,由此推测赤嘴潜鸭的分布动态为逐步向衡水湖移动。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发现的赤嘴潜鸭为二雌一雄,后期可以通过不断地加强观测力度来验证赤嘴潜鸭扩散行为中的性别偏倚现象[17],即不同性别鸟类个体的扩散能力是不相同的,绝大多数鸟类雌性的扩散能力要大于雄性的。赤嘴潜鸭于保护区的发现和记录为雁形目鸟类的食性、生存环境和行为动态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雁形目鸟类体形呈中、大形,为高度水生鸟类。其食性多样复杂,越冬和迁徙途中以水草等植物性食物为食[12]。在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中,雁形目鸟类受胁最为严重[18],可见雁形目鸟类对生存环境的要求非常特定,同时也体现出衡水湖多样的湿地生态环境对斑头雁和赤嘴潜鸭迁飞栖息的重要支撑作用。
鸟类是物种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之一[19],而保护区的建立与规划影响着鸟类的物种组成及分布。对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雁形目鸟的种类、分布、食性和生存环境的研究,有利于更清晰地了解衡水湖湿地的生态系统组成,以制定更完善更具体的湿地保护措施。
衡水湖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水土保持、水源涵养、调节区域气候、美化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4],因此,加强衡水湖生物多样性监测与保护工作的生态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