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乒乓》:于低谷绝地反击,于赛场见证高光时刻
2023-05-04章文哲
章文哲
片名: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
导演:邓超/俞白眉
编剧:俞白眉/孟晖
主演:邓超/孙俪/许魏洲/
上映:2023-02-17
类型:剧情/运动
片长:137分钟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不愿意面对失败带来的磨炼。每一个高光时刻到来前 都必定要经历风吹雨打的磨炼,就像雨后才有彩虹。
电影《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以通过讲述90年代的热血故事的形式,传递动人心魄的信心重拾历程,为观众带来热血大片。
乒乓球是中国国球。这么多年来,乒乓球向世界展现中国体育风貌,同时也在许多体育比赛中获得荣誉,为我国扬威。虽然时代在不断变迁,但是中国乒乓的地位始终处于世界前端。几十年过去了,中国乒乓的传奇故事依然是一段值得骄傲和传唱的历史。
电影《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围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男子乒乓球运动员征战奥运会和世乒赛团体比赛的历史,讲述了老中青三代国乒运动员奋力拼搏,最终圆梦的故事。
作为一部体育运动题材电影,热血、奋斗、勇敢、拼搏、运动是电影不可或缺的内容要素。在《中国乒乓》里,导演注重影视作品的整体呈现,在整体的叙事上采取循序渐进的手法。
电影开始就以中国队处于失败者的身份讲述故事情节,中国男乒被多次无情击败的,三次与世界冠军擦肩而过。失败的低沉气氛,一开始就被营造。面对失败,失望、无助、沮丧是人之常情。面对屡战屡败的成绩,中国男乒陷入鸦雀无声的沉默中。
以前兴高采烈地说要拿冠军的誓言也宛如耳边轻风,消散无痕。然而“永不言弃”是中国人刻进骨子里的崛强,经历失败之后,中国男乒总结经验教训,开始了绝地反击计划。导演用用跌岩起伏的情绪名场面循序渐进推进剧情发展,引领观众站在主角的视角看中国乒乓一步步向前发展。
面对失败,以教练蔡振华为首开始全面反思,在失败中寻找问题出处,并制定计划对冠军发起全面进攻。在经过层层严格训练之后,运动员和教练形成了默契共鸣。
团结一致、目标明确让他们很快就进入“全面备战”时期,在预订的时间界限里,他们无休止地训练,流血不流泪地拼搏,最终在经过长达两年的时间后,实现了在心底埋下的愿望。
在《中国乒乓》里,导演采用大量的镜头呈现运动员的备战现状,也用了不同视角展现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和动作,把那种身临乒乓球桌的现场即视感描写得非常逼真。
热血的名场面呈现,令屏幕前的观众看得热血沸腾。在最后的夺冠中,每一个观影者,如临其境一般,时而在屏幕前咬牙揪心,时而在房间里欢呼雀跃,那种激情澎湃的心路历程已经全然被球桌的“战争”拿捏了。
用影像塑造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中国乒乓记忆是不小的挑战。相对于中国观众所熟知的国乒重大国际赛事结果,影片在重现乒乓球国家队教练组和运动员训练生活与个人经历方面着墨更多。
如何将观众和球迷心中有关中国乒乓的集体记忆转变为鲜活独特且包容开放的国乒奋斗故事,是《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类型创新的宗旨。
影片重新定义了乒乓球之于国人和国家的意义,与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中国乒乓球常胜不败的笼统印象相比,影片沒有从“国球”的角度述说中国男乒征战1995年天津世乒赛的故事。而是将天赋异禀和勤奋刻骨的体育明星塑造为纯粹的乒乓球运动拼搏者。
角色塑造观念的转变一方面体现出中国和国人对乒乓球运动的绝对自信,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影片在讲述体育故事,书写体育精神的过程中更为宏观的气度和更具建设性的创新。影片没有过多强调中国乒乓球队的成败得失,而是聚焦于一群纯粹的乒乓球运动拼搏者的青春奋斗往事,生动再现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鲜为人知的中国乒乓记忆。
影片角色赋予青春气质的动作设计成为了影像渲染时代拼搏精神的表演修辞。运动员深夜翻墙违规外出、雨中拦车背诵悔过书和退役队员在队友夺冠后忘情痛哭等散发着青春蜕变气质的忘情时刻,营造出有别于青春伤痛叙事的青春奋斗记忆。影片在角色的服装造型、乒乓球技术动作、口音和言语习惯等方面的设计上,既参考了真实运动员的个人特征,又兼顾了青春和体育类型电影对角色戏剧性功能的要求。
当龚枫在赛前握住球拍一边聆听身后戴教练的战术安排,一边不停对空练习削球动作时,熟悉1995年天津世乒赛决赛中国运动员丁松的观众或许能够回忆起这似曾相识的动作。
影片没有满足于在动作细节的模仿上塑造角色,而是将真实赛况中丁松出奇制胜力克对手的过程,通过赛前对空挥拍的动作,变换为天降奇兵般的情节转折。
观众和球迷心中日渐模糊的老一代国乒记忆,也在影片烘托的奋斗青春氛围中逐渐显现。影片所希望向观众传递的国乒记忆,最终在颇具青春特质的影像时空中,演化为观众对作为集体的无数乒乓球运动员的认同。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在串联文化记忆和体育精神的过程中,也肯定了团结协作的国乒传统。或许全球的体育爱好者或多或少都知晓中国乒乓球在国际体坛的影响力,但却少有影片能够细致描绘中国乒乓薪火相传的体育情怀。
国内外的体育电影多钟爱以弱胜强、卧薪尝胆和出人意料的“黑马”故事,体育故事的讲述出现了“机械降神”般的叙事危机。这既是类型电影天生的模式化局限,也与创作者没能精准把握体育情怀有关。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直面该类型创作瓶颈的策略是借师徒情强调运动员新老交替中运动技巧、夺冠精神和体育观念的代代传承。
影片首先在选取中国乒乓球队历史进行改写的过程中,特别关注到了逆流而上的教练和运动员们。无论是影片所戏称的由“老的老、伤的伤、瞎的瞎”球员组成的奇兵,还是埋头秘密磨练技术的奇才,他们对个人胜负成败的追逐让位于集体荣誉的延续。
其次,影片通过多组师徒(教练与球员)关系的刻画,既突显出乒乓球国家队因材施教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又暗示出在追寻集体荣誉的过程中奉献自我成就他人的传统。
影片想要表达的体育观念是一种忘我拼搏、相互成就和持续超越的竞技、生活和生命状态。因此,低谷和逆境也就不再灰暗和乏味。恰恰相反,影片中持续奋斗的运动员们是在向观众传达积极进取的生命力。
当镜头从椭圆形的古罗马斗兽场叠化转场到相似形状的中国乒乓球训练馆走廊时,影片似乎在暗示竞技体育的残酷本质,即冠军终将是一种需要被不断超越的称号。每一个镜头都很热血,每一个失败都很真实,同时,最后的成功也是真的欢喜。
最重要的是,《中国乒乓》不仅是一个体育大片,更是一部鼓励每一个在挫折中的失败者积极面对失败,蓄势待发,赞美了热情生活、热爱生命和热烈追梦的价值。
无论是选择退役下海经商的运动员,还是放弃优渥薪酬为国争光的教练员,或是受到鼓舞未来即将投身乒乓球运动事业的青少年,每一种与乒乓球相关的生活方式都散发出富有生命力的美与永恒的主题——当时机一到,就开展全面绝地反击,夺取成功。
来源:福建省电影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