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存已满舍不得删,你是否患上了“数字囤积症”

2023-05-04周春媚赵文娟陈月华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收藏夹仓鼠数字

周春媚 赵文娟 陈月华

换了新手机,旧手机里的照片、视频、文档一个都不舍得删除,连聊天记录都恨不得全部迁移到新手机里;网上冲浪,看到有用的信息,总是忍不住随手“码住”,收藏夹列表满满当当,却没有几个能被再次点开。我们在电脑、手机里储藏了大量文档、电子书、相片等,如果硬盘爆满,我们还会上传云空间。

为了寻找一份旧文档或一张老照片,我们在记忆深处拼命挖寻它的位置,时间在搜寻中流逝,焦虑在内心蔓延。

“为什么不删除?”

“因为我可能有数字囤积症。”

所谓“数字囤积症”,指的是过度获取以及不愿删除对用户不再有价值的电子材料。

互联网时代,人们用“数字仓鼠”这一生动的形象来指代那些热衷于囤积数字化信息的人。他们往往痴迷于收藏电子媒介中的内容,而且很少会清理和删除囤积的东西,就像一只小仓鼠,乐此不疲地将存储空间填满。

在信息日益碎片化的当下,受“数字囤积症”影响的队伍十分庞大。有网络调查显示,超过6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经常囤积信息,其中有一半左右的人认为自己可能已经变成了一只“数字仓鼠”。

“数字囤积症”一词并非近来才出现。

早在2013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就把囤积症确定为一种独立的新型精神疾病。它是一种因知觉到储藏物品的需要,而难以丢弃或难与物品分离,并由此导致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障碍的精神疾病。这种障碍不是由其它已知疾病所导致的。

囤积症带来的后果多数会诱发患者强烈的负性情绪体验,如物品的移动或丢失会让患者焦虑等。此外,物品的堆积问题可能引发家庭、邻里冲突等人际关系问题,还会产生环境卫生问题,存在火灾隐患等 。

2015年,研究者正式提出了数字囤积症的概念,即“数字文件的积累致使个体降低目标检索能力,最终导致个体的压力和混乱”。研究者发现一位自闭症和囤积症的患者,迷恋囤积电子照片,每天花费3~5个小时整理这些照片,严重干扰其日常生活,如果被建议删除照片会表现出焦躁不安的情绪。

(传统)囤积症一般是指实体物品囤积侵占物理生活空间。数字囤积症是人们利用网络空间的无限性和获取成本低等特点,囤积大量数字信息,只有当个体感知到信息过载才会导致压力增大,但杂乱的数字信息不会影响其人际交往,损害正常生活功能。数字囤积行为是一种广泛的行为倾向而非心理障碍,不同于囤积症。

打开某购物软件,和囤积在购物车里一样多的,或许是你多年来囤积在设置里的“收件地址”。想知道你关心谁,不用问塔罗占卜,梳理下你的收件地址就知道了。

从后往前,你还能描摹出自己若干年来的行动轨迹。

工作城市的出租屋、公司的办公地、对象的住处、早年读书时的宿舍、实习的位置等等。

然而,地址不是“数字仓鼠”们囤的唯一。有人不仅不舍得删地址,还不舍得删聊天记录。

25岁的安特说:“我想我永远都无法删除与前男友的微信聊天。回顾多年前这段关系的开始,我当时如何以及现在如何,很有意思,我可以看到这段关系是如何改变的。”

照片就更不用说了,就连屏幕截图都是盖了时间戳的绝好朋友圈素材,哪舍得删啊。

李娜今年28岁,她的相机里有58000张照片:“我的相册大部分被自拍废片占据,还有那些应该被转移到存储设备上的回忆,还有我从来没有机会删除的表情包和截图。我一直想删除屏幕截图,但当我打开文件夹,我就蒙了,所以照片就还在那。”

电子文件、文件夹、音乐、电影、电脑软件、甚至那些社交媒体上的“朋友”都是各式各样的电子囤积堆。

学生们不舍得或者不知道如何整理或删除的东西可能就更多了——比如上课拍的投影ppt照片,删也不是不删也不是。

本科生和研究生们都表示,他们对大量的电子碎片感到不知所措:课堂讲义、ppt、论文pdf、上课拍的板书——更不用说他们自己不断膨胀的社交软件好友数量了,即便不认识也不敢删。

手机上的app越来越多,但每次整理都得下好一番决心,每一个app似乎都值得思虑再三——文件扫描软件需要吗?一年也没扫描过几个文件。但一定有一天会用到这个特定的软件。但是这天从未到来,或者再也不会到来。

为什么热衷于囤积信息?从客观条件上看,随着技术的发展,手机、电脑等智能设备与生活越来越密不可分。

每一天,我们都在使用各式各样的APP发送消息、浏览资讯、分享照片,生产着海量的电子数据。而与有限的物理空间相比,赛博空间能够无限膨胀,只需花一笔不太多的钱,便可以升级网络云盘或者购买新硬盘,轻松获得更大的存储空间。

在这些便利条件的推动下,越来越多人养成了囤积信息的习惯。

从主观动因上看,人们囤积信息的动机主要有两类。一种是出于工作与生活的需要,进行工具性存储。比如,将工作中的文件资料归类存档,需要时调取使用;把网上看到的健身视频、烹饪教程、旅行攻略放进收藏夹,方便日后浏览;等等。

另一种是情绪性存储,为了记录有意义的人生片段和瞬间。和亲人的一张合影、与朋友的一张聊天截图、手机备忘錄里的一段话、路上抓拍的一朵云……这些零零碎碎的数字痕迹,细细密密地编织起来,拼凑成每个人独一无二的回忆,帮助用户定格时间、对抗遗忘。

研究指出,不愿删除数据的囤积者大概是把这些东西“拟人化”了——怎么忍心让一个活物在回收站里被清空呢?

人们很抗拒处理掉自己珍视的数字财产——也许是因为人们把这些物件“拟人化”了,把无生命的物体当作了有思想和感情的东西来对待。

有些赛博回忆不是你主动囤积的,它们在开头提到的网购场景中不断提醒你:去过哪儿、关心过谁、他们的爱吃爱用物是什么……

这些算法里的生活踪迹实在是嵌入衣食住行,以至于手指滑动间,就可以经历若干次“睹物思人”。

无论生活在什么时代,人们始终有保存和记录信息的需要。只不过在电子设备高度普及的当下,抽屉里厚厚的办公文档变成了电脑中的一个个Word文件,相簿中泛黄的老照片化作了應用软件“那年今日”的图片动态。

信息储存的媒介与形态变了,但内核没有变。应当说,无论是出于工具性还是情绪性目的,合理有效地存储和使用信息都是必要的,也是数字社会必备的一种生存智慧与能力。只不过,如果不考虑实际需要,盲目而不加选择地囤积信息,甚至为了囤积而囤积,反倒可能容易为海量的信息所累。

一方面,“什么都想保存”“什么都舍不得删”,不仅会增加检索信息的成本,也容易分散注意力,带来无序感和混乱感;另一方面,囤积了却不使用,这些信息的价值便所剩无几。

有网友坦言,看到网络上的干货帖,“一键收藏”时总想着“现在很忙,以后再说”,可是“以后”却永远没有到来;还有网友表示,逛博物馆时习惯用手机将文物介绍匆匆拍下来,“回去再看”,最终却是“相册满满,脑袋空空”。

可见,堆积过量无用的数字信息,变拥挤的是虚拟的数字空间,影响的是真实的生活体验。

因此,许多“数字仓鼠”已经行动起来,努力戒除“数字囤积症”,倡导“数字极简主义”。比如在网络小组“收藏夹不吃灰”里,有人定期给手机内存减负,有人分享每周清理一个收藏夹的经历,通过种种努力,让数字空间变得更清爽,让生活变得更轻盈。

不过也要看到,“数字仓鼠”和“数字极简主义”代表的只是不同的信息收纳偏好,没有明确的好坏高低之分。如果信息囤积行为能够带来更多掌控感与安全感,同时没有对工作和生活造成困扰,那么做一只快乐的“数字仓鼠”也没什么不妥。毕竟,储存信息的目的是让生活更方便、更美好,每个人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在数字社会中过自己喜欢的生活。

(文中“安特、李娜”均为化名)

猜你喜欢

收藏夹仓鼠数字
当仓鼠遇上小新
资源管理器导航项目“请出请进”
萌翻你的仓鼠君来了!
几个关于浏览器收藏夹的技巧
仓鼠小黑
答数字
转快点儿,小仓鼠
数字看G20
傲游云浏览器添加常用网址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