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过后,室温超导何时改变世界?
2023-05-04知平
知平
2022年4月13日,俄罗斯在莫斯科州建设的重离子超导同步加速器
“常温常压超导和可控核聚变都是遥不可及的,宇宙决不允许人类近乎神灵。”这是物理圈对这两种能源技术的总结。
但就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办的美国物理学会3月会议上,一则颠覆物理学的消息被传出—美国科学家实现室温超导颠覆性突破。当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物理学家朗加·迪亚斯宣布,其团队已经创造出在室温条件下工作的“超导体”时,许多科学家疯狂拥入会场,争抢着来见证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但转折很快出现:在受到全球多位业内专业人士质疑、同等条件试验考查后,迪亚斯宣布,由于材料丢失了,所以试验的结果没法再重现了。无论如何,“室温超导”正在迅速走红,甚至在近日带动了多支超导概念股涨停。人们纷纷发问,属于人类的室温超导时代,真的会有来临的一天吗?
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物理学家朗加·迪亚斯
什么是超导?一般来说,物质在超低温的环境下,失去电阻的特性,被称为超导电性,而相应拥有这种特性的物质就被称为超导体,或超导材料。超导材料最独特的性能就是在通电时,电能在输送的过程中损耗几乎为零,同时可以形成强磁场。
从该特性出发,假如人类真的实现常温超导,这将意味着什么?首先,这会掀起一场史无前例的技术革命:超导体的电阻一旦为零,意味着人类电网电力传输不再会有损耗,所有工业变速装置都可以停用,磁悬浮车满天飞;各种电机效率直接飙升,电子设备CPU性能猛进;所有电子产品都能微型化,一切有关电和磁的技术都会得到突飞猛进。
超导体的电阻一旦为零,意味着人类电网电力传输不再会有损耗。
人类从第一次发现超导现象至今,已经过去了100多年。我们能在一些特殊条件下应用超导體,但想要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实现超导,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为地球上没有现存的物质作为超导材料。而这次美国研究团队的突破,就在于其声称,研究出来的新材料能在常温下实现超导。
根据介绍,该团队是将氢、氮和镥混合后,放入一个叫作金刚石压砧的装置中,然后将压力增加到了10千巴(大约是大气压的1万倍),最终合成了超导材料,然后在21摄氏度的室温条件下,将这种材料通电,测得的电阻为零。
美国这个研究团队,关键突破点在于,找到了室温下实现无损耗导电的材料。这样看起来简单的温度突破,弄得物理学界各个大佬连夜探究真假,但事实上,真的有传得那么神乎其神吗?
其实,迪亚斯刚宣布试验结果,就引起了不少争议。这其中关键之一在于,他不仅有“造假”前科,而且这也不是其第一次发表有关超导现象的言论。早在2017年他在哈佛担任博士后的时候,他就曾在495GPa的高压条件下实现了金属氢,也引起了非常大的轰动。
要知道,氢一般以氢气这种气体形式存在,但制备成金属状态后,它不仅能作为人类最强的火箭推进剂,而且能制作成高能炸药,实现核聚变。金属氢还是一种超导材料,输电效率可以达到99.7%。
但是,金属氢的制备条件非常严苛和极端—在迪亚斯宣布带领团队研究成功后,该团队又对外宣称,因操作失误导致金属氢消失了,再想重复步骤搞金属氢,却搞不出来了,所以引起了不少同行的怀疑。
后来,迪亚斯入职罗切斯特大学后,在2020年成功在《自然》杂志上刊登了一篇室温超导的论文,文中直言“这是人类首次实现室温超导”,又引起了物理学界的轰动。
低温物理学奠基人卡麦林
结果,戏剧性一幕来了:论文一经发布,质疑声不断,很多实验室课题组根据论文,根本就不能重复室温超导现象,而且,有人还证明了有关数据存在捏造嫌疑。随着质疑声浪一阵接着一阵,《自然》杂志最后直接将他的争议论文撤稿了。
有了以上两次事件的折腾,当3月份这次超导突破消息出来时,很多人还是持有质疑态度。
外界普遍认为,如果迪亚斯的实验被公认,那么202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肯定非他莫属了。但想要拿奖,还有一个关键步骤要走,那就是“复现试验”。
紧随其后,各国有实力的科研团队和课题组马上跟进,在迪亚斯团队公布的数据条件下重复试验—如果能得到跟迪亚斯团队相同的试验结果,这项超前的物理成就才算是板上钉钉了。
但迪亚斯团队拒绝公开具体的研究数据和步骤,并且,在其公布取得突破后,在短短几天时间内,来自中国的包括中科院物理所、南京大学在内的几个科研团队,都陆续发布了相关实验结果,无一例外对此给出了否定结论。
其实,想要实现超导,并非只有常温常压条件下才行,常温高压和超低温两种情况,满足之一也可以实现,但常温常压实现超导,才可以真正将其普及开来。而迪亚斯的这次实验即使属实,也只是在常温高压条件下实现的,只不过大气压降到了1万个大气压—想要实现这1万个大气压,也是非常困难的,尽管和将温度降到零下200摄氏度相比,要更加容易和便宜。
在各种常温超导消息刷屏的时候,还有声音传出来称,“美国的室温超导技术将拉开中国跟世界上百年的差距”—这属于夸大其词:如果是常温常压,倒是有可能;但这次实验虽然是在常温环境下,但却是在模拟极高压强情况下实现的,即使能够证实,也会停留在实验室一段时间,离产业规模化仍有很长一段距离。
1911年,荷兰莱顿实验室的卡麦林将汞周围温度降至零下268摄氏度左右,发现汞的电阻完全消失,这个温度就是汞成为超导体的临界温度。
上百年过去了,人类已经发现了数万种超导体,它们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临界温度低于零下248摄氏度的低温超导体,和临界温度高于零下243度的高温超导体。
低温超导体主要包括NbTi、Nb3Sn和Nb3Al等,制备工艺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趋于成熟,像加速器磁体、核聚变超导磁体、核磁共振磁体等,都要用到。低温超导体在核聚变实验中用得比较多,目前全球多国合作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中国在2006年就加入了。这是中国低温超导材料发展的一次机遇,也为我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超级质子对撞机(SppC)和自主开发医疗核磁共振(MRI)打下了基础。
在民用领域实用价值相对较高的高温超导体,总结来说经历了以铋系为主的第一代高温超导材料、以钇系为主的第二代高温超导材料,而在进入21世纪后,铁基超导材料开始成为新一代具有实际应用潜力的超导体。
2008年,东京工业大学首次报道了临界温度较高的铁基超导体,引发了物理学界的强烈关注。这则消息很快被中国科学家抓住并利用起来,成就了中国超导体研究的腾飞。
在超导体研究这一块,中国在全球属于顶尖水平。目前,中国的科研人员在高温超导领域有两次著名的重大突破: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独立发现了液氮温区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另一次是发现了转变温度在50K(约为零下223摄氏度)以上的铁基高温超导体,两次发现都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这两次突破,都是中科院院士赵忠贤带领团队搞的。其实,国内超导刚起步时,已经落后国外近半个世纪,正是赵忠贤团队搞出了铜氧化物超导体,才抓住了超导研究的尾巴。
在进入1990年代后,该团队通过铜氧化物探索超导,已经遇到瓶颈—正是2008年日本铁基超导消息传出后,国内中科大团队成功证明铁基超导体是高温超导体,4天后,赵忠贤团队利用轻稀土元素替代和高温高压,成功实现了铁基超导体,直接在全球掀起了高温超导研究的第二个热潮,将中国超导研究拉到了国际前沿。《科学》杂志更是直言:“新超导体将中国物理学家推到前沿,在凝聚态物理领域,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强国。”
2018年,中国在超导领域还出了一个天才少年曹原。当时,21岁的曹原连续在《自然》杂志上成功刊登了两篇文章,论证了双层石墨烯在特定情况下,会产生超导现象,又开辟了超导研究的新方向。
超导材料和核聚变密不可分。常温常压超导材料的重大突破,很可能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开始。在全球能源愈发短缺的时代,这将是全球科学界攻坚的重点。
2016年5月26日,成都,全球首个真空管道高温超导磁悬浮车试验平台
2022年8月27日,合肥,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2022年7月22日,浙江大学“太元一号”超导量子计算云平台
在未来,由于MRI、MCZ(磁控直拉技术)、加速器、受控热核聚变等应用的跨阶式增长,对低温超导材料的需求将会极大增加。
具體来看,短期阶段内,医用领域磁共振成像仪应用低温超导线材的需求,将会有极大增长;中期阶段来看,大尺寸半导体级单晶硅的技术迭代升级,将加速国产化替代,并拉动MCZ市场的发展,重离子加速器项目等国家重点工程也会拉动低温超导材料的需求;而长期来看,受控核聚变以及超导磁悬浮等项目的突破,将是新低温超导材料被发掘的机遇所在。
迪亚斯的这次实验即使属实,也只是在常温高压条件下实现的。
半个世纪以来,对高温超导材料的发现,充满了“叛逆”:当物理学界都聚焦在金属合金体系中,去寻找新超导体时,关于铜氧化物和陶瓷高温超导材料的发现,明显与主流学识相悖离;后来,当物理学界又认为磁性和超导是一对矛盾体时,含有磁性材料铁的铁基超导材料,又成为第二个被发现的高温超导体家族。
而在未来,我们在寻找贴近室温、高临界温度的高温超导体,来作为物理学界突破的重点时,也应该有意识去思考,第三代高温超导材料会不会也有悖于我们过往的猜测?因循这样的思路,若要问超导材料的终极未来是什么,那就是发现常温常压超导材料的合成路径—这可能很快就会实现,又或者需要100年?
责任编辑吴阳煜 wyy@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