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综艺研发“标准化”生产流程建立的思考
2023-05-03王艳锋
摘要: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中国的综艺市场规模迎来了爆发式增长。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综艺生产流程的标准化和创新力却裹足不前,与发展规模难以匹配。在此种现状下,文章通过本质比较和定性分析等研究方法,提出中国综艺的创新关键不在于盲目扩大产业规模和争夺国外的优秀节目模式,而在于建立一套成体系的、标准化的科学生产流程来匹配当前的产业规模。同时,文章还结合作者多年来在业界考察的相关成果和学术资料,探讨中国综艺与荷兰、日本和韩国等國家在研发步骤、研发流程、播出机制以及节目创新方面的差异和原因。文章对节目研发的源起“概念”,到转化节目关键规则的“纸模式”形成,以及建立有合理成本预算的“试播机制”等节目研发过程中的关键流程进行实例分析。尤其是对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深的韩国综艺的研发实例进行分析,并与国内同类型节目加以对比,提出二者在研发途径上的异同,并指出问题关键所在。文章认为,国内综艺产业的当务之急是建立具有“标准化”工业研发流程的创新生产机制,以工业化的流程和标准来规范产业发展,方能解决综艺创新力不足的问题。最后,作者以上述研究为依据对中国综艺的创新路径提出积极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综艺研发;节目创新;“标准化”流程;产业规模;韩国综艺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4-0142-04
过去十多年,中国的综艺市场飞速发展,从年产值数十亿的规模一直增长到上百亿的规模[1],但与之相对的却是模式创新能力有所不足,具体表现为节目模式引进居多,但在综艺节目对外文化输出方面稍显乏力。当然,这与中国的综艺文化市场起步较晚有关,但更多的则和没有建立起成熟市场机制下标准创新的生产流程有关。目前,在东亚的文娱活动生产市场上,日本和韩国表现得较为活跃,而且对外文化输出也较为积极。尤其是韩国,早期文化活动远远落后于日本市场,但在经历了标准工业化生产流程变革和适合韩国国情的研发机制创新之后,在对外文化输出方面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可以肯定的是,日本和韩国在对外文化输出的道路上成功找到了自己的方向,至少综艺等文娱市场的影响力在世界尤其是亚洲文化市场上是暂时领先于我国的[2]。基于此种文化竞争态势,中国的文娱品类不能仅仅局限于满足国内观众的需求,要更加重视和考虑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对外文化输出上所能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先建立一套完善、标准且适合中国国情的文娱节目研发落地机制,提高综艺研发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多精品,而有了竞争力强的节目精品,对外文化输出才有可持续性的动力。
作为节目研发的一线从业人员,笔者曾先后考察过英国、荷兰、韩国和日本等国的电视制作行业,其中最大的感受就是我国的节目研发智慧不逊于上述任何国家,关键问题在于还没有形成关于节目研发和创新的“标准化”生产流程。而要形成这样的流程,就必须先搞清楚“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包含了哪些关键步骤。
总体而言,综艺节目的研发和创新和其他科技创新其实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无非是“产品”的核心“创新因子”,一张确实可行的施工图纸以及一套成本可控的生产机制。而这几样流程于综艺节目研发而言,可分别对应节目中的“新鲜概念”的“创新因子”,“纸模式”的施工图纸和“试播机制”的成本可控的生产机制。首先,对于节目源起的“新鲜概念”来说,它是节目研发开始时需要撒播的“种子”,至于能否顺利发芽长大则要看后续流程所赋予的环境因素。由于韩国在历史上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较深,文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再加上其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较为发达[3],所以接下来将以韩国综艺为例,来分析“标准化”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和相互结合的特点。
相较于欧美等国家的节目模式而言,韩综的“模式感”并不算特别强烈。尤其是《三时三餐》(国内综艺对标《向往的生活》)等慢综艺兴起后,很多韩国观察类综艺看似只主推了某个“新鲜的概念”,但是与以往规则性较强的Running Man等节目相比,对于节目规则的要求反而变得更高了。这种类型的综艺需要节目组把“模式规则”内化于节目内容之中,令人难以察觉。仍以《三时三餐》为例,“艺人到农村做饭”这个概念其实并不算新鲜。早在2008年、2009年,刘在石的《家族诞生》和少女时代的《青春不败》等节目,都把“农村做饭”“做农活”等内容作为节目的核心看点,《三时三餐》唯一的新鲜之处就是“真的只关注做饭,其他的都是次要”。而真正把“三时三餐”这个概念推成一个节目模式的是它以“回农村自食其力”为核心的节目规则:第一,于人而言,两个几乎很少做饭的人前往农村做饭(这是导演罗英石常用的手法)。第二,于事而言,所有食材就地取材,当地没有的食材需要“以物易物”才能换取(迫使“矛盾”发生)。在这一点上,《尹食堂》《姜食堂》其实也是同一个模式的不同版本。“艺人到国外开餐厅”只能称之为一个“概念”,而真正使它成为一个节目模式的是以下的核心规则:第一,三个不会做饭的艺人要去开饭店(尹汝贞、李瑞镇、姜虎东都不是做饭的料,而这正是综艺的看点来源)。第二,他们要去的是人生地不熟的国外(至少杜绝了“刷脸”作弊的隐患,一切都得自食其力)。
罗英石的另一档节目《林中小屋》则是以“与世隔绝的独居”为主要概念所研发的节目,这档节目看似没有核心规则,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真正推进节目的有如下两条规则:第一,你能带多少东西入住林中小屋由节目组说了算(这条规则在韩综中很常见且很有用)。第二,一切行动听指挥(注意,这里面有个叫“幸福实验委员会”的笔记本代替导演组发布指令,一切节奏推动都在这个“叮咚”的“幸福实验委员会”里面)。如果没有这两条节目规则,《林中小屋》根本不能称之为一个节目。
两年前被我国很多制作单位借鉴的《孝利家的民宿》,其核心节目规则则隐藏得更深:第一,把自己居住的家改成民宿(“真实环境”+“真实人物关系”也是很多优秀韩综不好模仿的原因)。第二,给二人世界加入一个“职工”(歌手IU相当于打破夫妻关系的“常态”变量)。第三,从万名报名的旅客中甄选最有趣的“素人”(节目看点可持续性的变量)。在《孝利家的民宿》节目内几乎看不到节目组的影子,只在第一期节目中PD(制作人)稍微出现了一下,把三条核心规则以“聊天”的方式轻描淡写地说出来之后,就基本上不出现在画面之内了。这就是节目操作的细节之处,节目中避免出现摄像师和PD的身影,就连外出的跟拍也会离得远远的[4]。
分析了上述几档韩国以“新鲜概念”为研发动机的成功综艺案例之后,可以发现谈“概念”其实都不难,而且国内的综艺节目在借鉴此类节目时往往也喜欢从概念方面入手,但因艺人、商业诉求等原因忽略了负责节目情节呈现的核心规则。
以影响力较大的《向往的生活》为例,它丢失的最大的节目规则就是“不会做饭的艺人”这个核心人物设定。节目主嘉宾黄磊非常擅长做饭,所以像《三时三餐》里嘉宾因不会做饭而“絮叨吐槽”或是做出夹生饭的综艺点,在《向往的生活》节目中是没有的。不过,“食材就地取材”和“以物易物”的规则被完整保留了下来,再加上嘉宾的综艺性较好,所以节目趣味性十足。而就“传统烹饪方式”的集体怀旧感这一点上,《向往的生活》与《三时三餐》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熟悉韩国文化的观众会发现《三时三餐》中做的菜大多是非常怀旧的传统韩餐。
还有部分节目并没有挖掘到“核心规则”。以对标《尹食堂》《姜食堂》的《中餐厅》为例,其不是一档生活服务类的美食节目,至少不是典型意义上的美食节目。《中餐厅》加入了专业大厨张亮,让嘉宾们的经营压力大大减少,或许是为了增加看点,所以节目组加入了“限定金钱”的规定,但是黄晓明等明星在开餐厅这件事上则显得悠闲很多,更类似于度假[5]。而《亲爱的客栈》《青春旅社》等节目则损失了《孝利家的民宿》最核心的规则:把自己位于济州岛的家改造成民宿。这就导致嘉宾其实对周边的一切事物都不熟悉。而原版节目中李孝利和李常顺对自己家周边的任何事物几乎都如数家珍、无一不晓。这样做的深层逻辑矛盾就是:我自己对这里都不熟悉,怎么当老板?韩国的慢综艺之所以难以模仿,最大的原因可能就是他们的“核心规则”隐藏得太深,一不小心就容易只照搬到一个“概念”,而忽视了让节目好看的内在因素[6]。
总而言之,一档好节目的创意一定源起于一个新鲜的、共鸣强的节目概念,但是如果只强调概念,而忽视节目的核心规则,就会导致综艺节目“画虎不成反类犬”。
上文着重论述了节目研发过程中“新鲜概念”的重要性,接下来将重点分析“新鲜概念”结合适宜的“核心规则”对“纸模式”形成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以韩综Heart signal(国内对标《心动的信号》)为例,这个节目引入中国以后有很多不同的版本,虽然每个版本都有些许细微的改动,但是相较于原版来说,“核心规则”全部保留得很好。这个节目的“核心规则”其实只有两条:第一,素人入住“信号小屋”,每天晚上给自己心仪的对象发送“表白短信”,并逐步公开自己的个人信息。第二,明星根据细节解读和竞猜素人嘉宾的下一步行动,并通过竞争赢取奖品。这个节目的“概念”其实来自“都市男女的年轻人合租”的社会现象,也结合了欧美类似于“爱情岛”这一类节目的模式[7]。但是真正使这个题材成为受到追捧的电视模式的原因却是上述的两条“核心规则”。由此可见,作为节目研发的专业人员,单纯谈论研发“概念”是业余的,只要心存好奇,即使普通观众也能提出很多“新鲜概念”。“概念”只能是一档节目策划案的研发开始,不能称之为打造成功的节目模式的关键,甚至一档成功的节目都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节目模式”。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一个节目创意的“新鲜概念”加上适宜节目情节发展和视觉呈现的“核心规则”,就可以成为一档节目初期的“施工图纸”,也就是节目策划人员常说的“纸模式”。但是,对于综艺节目“标准化”生产流程中“完整模式”概念却与策划阶段“纸模式”的概念有所不同,它们之间存在着如同“蛋黄”和“蛋壳”一般的差别。
国际公认的“完整模式”主要包括前期策划、中期拍摄、后期剪辑、实操宝典、人员指导在内的具备可移植性的节目操作范本。从这个意义来说,处于策划阶段的节目模式研发的专有名词叫“纸模式”(Paper TV Format)。“纸模式”是一个节目模式从“概念”到“模式”专业化过程的第一步,也是节目施工“蓝图”的第一份“草稿”,十分重要。虽然“纸模式”也用于交易,但是它一般只在本国的委托制作方和制作公司之间进行,如果在国际上用于交易,那合作方式一般会选择“联合研发”,即交易的并不是一个完整的节目模式,而是一个雏形初具的创意,且需要双方共同把它加以完善。能够售卖“纸模式”的公司一般都会有强大的“信誉背书”,即该公司有成功的模式输出经验,如以色列的部分公司。正是因为“纸模式”具有不完整性,所以其价格要比已播出的模式更加便宜,有时连后者价格的十分之一都不到[8]。
谈到这一点,也就会涉及国内综艺研发过程中从“纸模式”到成功节目乃至成功“节目模式”之间最难跨越的一个坎——“纸模式”的“实验机制”或者说“试播机制”。
一档A级的节目投资一般都会超过2000万元,这使得节目的市场“试错”成本巨大,一旦挑错节目模式,投资方有可能会亏得血本无归。由此,中国的节目出品方更偏爱购买已经播出且有良好收视表现的“现货”,因为这样的节目模式已经经过“试播机制”的检验,甚至是在正式播出之后,得到了大量观众的反馈验证,并且在这一验证过程中还形成了可供实际参考的“节目宝典”(TV Format Bible)。“节目宝典”不止涉及节目内容制作方面的详细细节,节目预算、艺人选拔、受众分析、节目商机、法律、保险等也都包含其中[9]。同时,它还会写明节目录制过程中容易遇到的“坑”和困难,让模式购买方在最大程度上避开风险,这一点对于出品方而言帮助巨大。不过,要形成这样的“节目宝典”就必须有常规且成本适中的节目“试播机制”,这是“标准化”生产流程建立的关键一步。
如前述所强调的那样,一个好的“纸模式”不等于一個好的节目,期间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制作者需要完成“策划案—节目拍摄—商业运作—形成节目模式”一系列的全部商业流程。完成了节目模式工业化和标准化改革的韩国综艺产业,近年来已经开始逐步走出亚洲市场,在国际节目市场上大放异彩。例如,《蒙面歌王》走向欧美市场以后,已经成了近年来欧美市场最火热的歌唱类节目[10]。做到这一点,韩国综艺节目的“标准化”生产流程功不可没。结合笔者对荷兰、英国和日本等国的考察,关于节目的标准化生产流程可以总结出如下规律。
第一,有专门的节目“试播机制”预算,这一点是基础。韩国在这方面做得最为到位,每年各大电视台的年度节目制作预算中都有一块专门用于新节目试播和制作,这些节目不需要特定的赞助和招商就可以进行试制和播出[11]。
第二,建立稳定的新节目试播的时段和评价体系。以荷兰为例,荷兰公共电视台等主流的电视平台在每周会抽出一定的晚间时段来试播新节目,根据收视率和观众的口碑反馈来决定一档试播节目是否能成为正式播出的节目[12]。而韩国和日本则是通过固定的传统节日来进行新节目的集中试播,如韩国在中秋和春节的新节目试播季。
第三,培养固定的综艺节目艺人团队,控制试播的整体成本。与荷兰和日韩等国家相比,国内综艺节目的成本高企不下最主要的原因是嘉宾费用占比极大,目前,国内综艺节目的名人嘉宾成本基本上会占到节目总成本的50%以上甚至更高[13]。而在日韩国家,大部分嘉宾基本上都是规定的综艺节目艺人,他们既很少参演电视剧,也非歌手或者电影演员,而是专注于综艺节目这一项工作。一旦综艺节目的嘉宾成本能够降下来,那国内综艺节目的试错成本将会大幅度降低。
第四,对已播出的节目进行“总结”“提炼”和“改编”,写成标准化的“节目宝典”,形成最终的产业闭环。只有完成这三步才算是完成了从“节目”到“模式”的最后一步,只有包含了节目内容、技术参数、运营核心等与节目相关的主要流程和关键细节的“节目宝典”才算是完成了最终的节目研发。
荷蘭、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综艺节目模式发展之路对中国综艺节目的“标准化”流程创新具有借鉴意义,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第一,关于市场规模的大小和竞争环境的复杂性的探究,中国市场确实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要降低市场“试播机制”的试错成本,必然要让国内综艺竞争市场趋于平稳和统一。中国的市场规模虽然较大,但是一旦竞争完成,市场资源向几个超大型平台靠拢的话,大型平台的产业资源整合更容易对生产各个环节的成本进行控制,形成成本可控的总体综艺市场。
第二,常规的“试播机制”才是综艺节目中最重要的研发手段。电视和其他艺术形式不一样,它是一种视听艺术,只有用视听手段来实验,才能证明这个节目能否受到观众喜欢。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没有经过“试播机制”初步验证的综艺节目,都只能算是处于模式研发的最初阶段。而建立常规的节目“试播机制”来收集反馈数据,才算完成节目的创新研发[14]。
第三,国内目前对“模式产业”的理解相对比较“粗犷”,大多数人认为完成PPT的提案就等于完成了一个节目模式的研发。需要注意的是,一个好的“纸模式”并不等于好节目,而一个好节目也不等于一个好模式,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却又有着质的区别。必须先建立起符合产业规律的节目研发机制,后续才能通过国内的金融资源来扩大产业规模,从而实现对外精品文化的输出。前者是后者的充要条件,而后者则不是前者的必要条件,只有明白这一点才能在节目创新产业中分清主次,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15]。
综上所述,中国综艺的创新关键在于以工业化的流程和标准来规范产业发展,建立成本适中且可控的综艺节目“试播机制”,形成节目创新的市场规模,然后再以科学总结的方式,以综艺为媒介做好我国的对外文化输出工作,这才是国内综艺从业者未来真正应该承担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王憬晶.中国大陆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10-11.
[2] 罗姣姣.中国综艺发展史[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7:20-25.
[3] 章宏,赵天娜.中国电视节目模式输出周边国家的趋势及其文化机制研究[J].中国电视,2021(4):66-71.
[4] 王晶晶.韩国综艺导演罗英锡的创作风格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2.
[5] 周玉玲.中韩“慢”综艺叙事策略比较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9.
[6] 李泽铭.韩国“慢综艺”节目的特色与启示[J].传媒,2021(2):55-56,58.
[7] 吴晓琳.恋爱观察真人秀的观察体系构建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21.
[8] 罗立彬.电视节目模式国际贸易:动因及对全球电视节目产业的影响[J].文化产业研究,2016(3):171-188.
[9] 孙启迪.西欧节目宝典的生产对我国电视节目宝典创作的启示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5.
[10] 彭侃.韩国节目模式产业发展机制研究[J].影视文化,2022(1):175-186.
[11] 谢瑛丽.韩国娱乐综艺节目的节目形态与产业运作探析[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6.
[12] 罗自文.从中国到荷兰的电视畅想[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4(1):6.
[13] 殷亚丽.从艺人经纪模式看中国影视明星高片酬现象[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9(1):122-128.
[14] 罗自文.中国电视节目研发模式与创新路径研究[J].现代传播,2017,39(9):114-118.
[15] 潘东辉,赵雪.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中国原创节目模式如何融入全球价值链[J].国际传播,2021(1):88-92.
作者简介 王艳锋,三级导演,研究方向:综艺编剧、综艺节目制作及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