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深方益远 谋定而后动
2023-04-30孙楼山
孙楼山
热点背景
五年规划(原称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是中国之治的重要“密码”。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我国以14个五年规划(计划)书写了从一穷二白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进程。从1953年到2023年,七十年来,从“一五”计划到“十四五”规划,既是日积月累,也是日新月异。一个个五年规划(计划),围绕各阶段突出矛盾问题,接力落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远战略目标,党领导全国人民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
回首70年前的中国,为在短时间内改变贫穷落后面貌,1953年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至1957年底,“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新中国迅速从废墟上站起来,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一五”计划的成功,不仅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打下了必不可少的基础,也为我国人民提供了行动上和精神上无法代替的动力和源泉。
热点分析
1.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从1953年开始,经济建设工作有计划地在全国展开。全国城乡迅速形成参加和支援国家工业化建设的热烈氛围。“一五”计划的成功实施离不开中国人民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以及人民心中对共产党和新中国的政治认同。
2. 中国从1953年开始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后来,从2006年“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仅一字之差,意味深长。这一变化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内涵认识的深刻转变,彰显出党和国家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心。从最初的五年计划到如今的五年规划,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历史产物。五年规划(计划)的具体内容、目标和手段可以变,但不变的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核心知识
1953年6月,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了“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所谓“一化”,就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就是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这个背景下,1953年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大步骤,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
1. 提出:1953年6月。
2. 条件: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3. 核心内容:“一化三改”或“一体两翼”——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 特点: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二、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
1. 时间:1953—1956年底。
2. 概况
3. 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和平方式的社会主义革命)。
4. 意义
(1)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3)建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三、社会主义工业化——“一五”计划
1. 时间:1953—1957年底。
2. 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 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受苏联建设经验的影响;增强国防力量的需要。
4.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优先发展东北地区(靠近苏联,容易得到苏联帮助);改造和建设并举(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5. 成果
(1)工业方面: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2)交通运输业:建成了“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
6. 意义:“一五”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考情预测
1. 从推动工业合理布局的角度,可以考查“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如借助20世纪五十、六十年代工业布局图,进行对比,对比考查“一五”计划与三线建设。
2. 可以从学生熟悉的“一五”计划作为切口,考查新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年规划(计划)。在复习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教材未涉及的五年规划(计划),并结合时代背景作分析阐述。
3. 从家国情怀的角度,可以考查时代人物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敢于改革的创新意识,如全国著名劳动模范王崇伦改进工具、卡具;可以考查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对中国共产党、新中国的政治认同;可以考查新中国得以提前完成“五年”计划的原因,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模拟练习
例1. 1954年4月15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历时三个月的鞍钢技术革新展览会在北京举行。展览会展示了鞍钢技术革新和基本建设的成就,会上劳模张明山、王崇伦等7人还建议在全国开展技术革新运动,各地纷纷赴京参观学习,由此推动了全国性生产热潮。这表明当时我国()
A.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B. 学习苏联经验开展技术革新运动
C.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D. 工业化建设激发劳动者生产热情
例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部分五年规划(计划)发展目标简表
阅读材料,任选两个规划(计划),结合时代背景,比较和阐释其发展目标是如何与时俱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