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画如诗如梦——大地之灯
2023-04-29刘家芳
天津文学 2023年10期
刘家芳
初看这篇文章时,我想起了法国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的名画《拾穗者》。那是满目金黄的颜色,空气中都溢满了香甜的味道。画面中的劳作者俯身于大地,看似捡拾,但又似虔诚的膜拜。正如文中那句话“农民的时间,不是在地里,就是在田里”。这句话,看起来有些无奈,但实际却非常可爱。因为正是这一成不变的枯燥,才让我们的日子生机盎然,正是“一个季节一个季节的接传,一代一代人的维持”,才让烟火味在天底下弥散开。
不知什么时候出现了“诗和远方”这个说法,人们都在抬着头,伸长了脖子地找寻,但目之所及多是自以为是的虚影,大得心慌,又空得没抓没扶,冠以诗名,算是对自己的茫然无措有个交代。但诗远吗?并不,詩就在我们身边。流进眼里,流在胸膛上的细密的汗珠子,追人的蚊虫和尘土。这诗多么热烈,多么狂放,多么鲜活。当云朵像烧红的铁时,扛起锄头,不甘地回头看一眼庄稼地,似乎被白日里劳作的背影迷了眼睛,是一种说不出的满足。
思绪被放得够远了,从山到水,层层复叠叠。从古到今,弯弯又曲曲。日没了,月升时。一场梦悄然而至。石墩子上自卷烟的烟味,门口空地上借着月光自斟自酌的身影,把人们从繁重的劳作中叫回来,咂摸成了一种微醺的懵。
当闲话散尽,归家的人像是走在路上,又仿佛浮于水中。在蛙鸣和虫叫声中,被一波又一波的春潮覆盖了。
这篇文章激发一种让人反复阅读的欲望,在阅读中找到归属感,好似再丰满的假期,结束时都需要回家。家里是熟悉的琐碎,是逃不开甩不掉的堆砌。但在日复一日之中,家也是最贴心的诗句,最温柔的梦,最亮的大地之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