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高产优质种植技术应用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深度分析
2023-04-29徐艳
徐艳
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小麦高产优质种植技术应用要点,包括合理利用肥料和水资源、优化土壤改良措施、采用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等,其次阐述了病虫害防治策略,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小麦高产优质种植技术能使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得到显著提高,并有效降低病虫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关键词:小麦;种植技术;病虫害
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面临着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问题。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以及有效防治病虫害已成为农业科学研究的重点。因此,对小麦高产优质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小麦高产优质种植技术应用要点
1.1土壤改良
土壤测试与养分平衡。进行土壤测试,包括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指标的检测,了解土壤的基本情况。根据土壤测试结果,制定合理的施肥计划。考虑到小麦对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的需求,确保养分供应的平衡。在施肥计划中注重有机肥料的使用,例如农家肥、畜禽粪便等,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微生物活性。
翻耕与深松。适时进行翻耕操作,将上层土壤与下层土壤进行混合,促进养分分布均匀。深松是指将土壤深度松动至20~30cm,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可以利用拖拉机配备耕整机等设备进行操作。深松有助于根系的发育和水分的渗透,提高小麦吸收养分的能力[1]。
有机质的添加。添加有机质是改善土壤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可以通过施用农家肥、秸秆还田等方式,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根据土壤类型和有机质含量情况,制定合理的有机质添加量。通常建议每亩添加有机质300kg左右。
矿质肥料的合理使用。根据土壤测试结果,合理选择矿质肥料,并按照施肥计划进行适量施用。考虑到小麦生长的不同阶段对养分的需求变化,进行分期施肥,以满足作物的需要。注意避免过量施肥,以防止养分浪费和环境污染。
土壤pH的调节。根据土壤测试结果,如发现土壤酸性或碱性过高,可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节。酸性土壤可使用石灰进行中和处理,提高土壤的pH值;碱性土壤可施用硫酸铵等酸性肥料进行调节。合理的土壤pH值有助于为小麦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促进小麦根系对养分的吸收。
1.2选种与种子处理
品种选择。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小麦品种。考虑到不同地区的温度、降水和日照等环境因素,选择具有抗逆性、产量高、品质好的适宜品种。参考当地农业部门或农业科研机构发布的小麦推荐品种列表,了解各品种的特点和表现。以山东省菏泽市为例,可采用山农51、山农56等通过国审的小麦品种。
种子采购。选择正规的种子供应商购买优质的小麦种子。确保种子的品种纯度、发芽率和健康状况。注意种子的保存期限和储存条件,选择新鲜、无病虫害的种子[2]。
种子处理。种子浸种:可以对小麦种子进行浸泡处理,以提高发芽率和抗病虫害的能力。可使用生物制剂(如生物菌剂)或化学制剂(如种子增产剂、杀菌剂)进行浸种处理。种子外涂剂处理:通过将种子外表涂覆上防病虫害的药剂,增强种子的抗病虫害能力。种子大小分选:根据种子大小,进行筛选和分级,以提高播种的均匀性和适宜密度。
发芽率测试。在播种前进行发芽率测试,通过将一定数量的种子放置在适宜的湿度和温度条件下观察发芽情况,并计算发芽率。根据发芽率确定实际播种时所需的种子量,保证播种密度的合理性。
1.3合理播种
播种时间选择。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小麦品种的生育期,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通常在气温稳定、土壤湿度适宜的时期进行播种。参考当地农业部门或农业科研机构发布的小麦播种时间表,结合历年的气象数据和经验进行决策。
播种密度控制。根据小麦品种的生长特性和推荐的播种密度,确定合理的播种密度。一般以单位面积内的穗数为指标,不同品种的播种密度会有所差异,也需要考虑当地的气候、土壤和灌溉条件等因素。
播种深度控制。控制小麦的播种深度,以保证种子能够充分接触到土壤,并获得适宜的水分和养分供应。一般情况下,小麦的推荐播种深度在3~5cm之间。具体的播种深度也会受到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的影响。
播种方式。选择合适的播种方式,根据当地的耕作设备和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常见的播种方式有直播、穴播和条播等。直播是将种子均匀散布在整个播种面上;穴播是将种子分别放置于预先挖好的小穴中;条播是将种子按一定的间距放置在播种行上。在选择播种方式时,要考虑到播种效果、节约种子和劳动力成本等因素。
土壤湿度管理。确保播种前后的土壤湿度适宜,以促进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根据土壤湿度监测数据和经验,判断合适的播种时机。避免在过湿或过干的土壤条件下进行播种[3]。
播种技术操作。在播种前,对播种设备进行检查和调整,以确保其能够正常工作和均匀播种。控制播种速度和行走路径,保持播种的均匀性和一致性。播种后,及时覆盖土壤,确保种子与土壤接触紧密,促进其发芽和生长。
1.4灌溉管理
灌溉方法选择。根据当地的水资源状况和土壤类型,选择合适的灌溉方法。常见的灌溉方法包括滴灌、喷灌、渠道灌溉和喷洒灌溉等。在选择灌溉方法时,考虑到地形特点、作物需水量和水资源利用效率等因素。
灌溉时机。通过土壤水分监测和作物需水量评估,确定合理的灌溉时机。避免旱季或作物生长关键期出现持续的土壤干旱情况。建议在作物生长初期、抽穗期、灌浆期等关键时期增加灌溉频次,以满足作物水分需求。
灌溉量控制。根据作物需水量和土壤水分状况,合理控制灌溉量。避免过度灌溉造成土壤淤积或水分过剩而导致根系窒息。可借助土壤水分传感器等设备监测土壤水分含量,实时掌握土壤水分状况,调整灌溉量[4]。
灌溉方式。采用分层灌溉方式,逐渐增加灌溉量,使水分渗透到深层土壤,促进作物根系的生长和发展。避免频繁浅表灌溉,以减少土壤蒸发和表面径流损失。
灌溉管理。定期检查灌溉设施的运行状况,确保灌溉系统正常工作,避免漏水、堵塞等问题。结合作物生长情况和气候变化,灵活调整灌溉方案,提高灌溉效果。
1.5栽培管理
追肥管理。根据小麦的生长期和养分需求,制定合理的追肥计划。通常包括基肥和追肥两个阶段。基肥施用在播种前或苗床准备时,根据土壤测试结果和小麦品种的养分要求,添加适量的有机肥料、矿质肥料或复合肥料等。追肥主要根据小麦的生育期和土壤养分状况进行,注重氮、磷、钾等主要养分的补给。追肥时可结合喷灌、滴灌等灌溉方式,将肥料溶液均匀施加到根系附近。
杂草控制。采取综合措施控制杂草,包括物理除草、化学除草和生物防治等方法。在播种前进行彻底的杂草清除,避免与小麦竞争水分、养分和光线。结合小麦生长阶段和杂草种类,合理选择除草剂进行喷洒。注意按照药剂使用说明和剂量要求施用,避免对小麦产生负面影响。合理轮作和间套作,利用杂草抑制作用的作物,如菜豆、油菜等[5]。
预防和管理气候变化。根据气候变化的趋势和特点,调整栽培管理策略。针对干旱和高温等极端天气情况,增加灌溉量、适时遮阴等措施,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和温度。定期监测气象数据和作物生长情况,及时调整栽培管理措施。
2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应用要点
2.1农业防治
加强巡查。定期巡查田间,注意观察小麦植株和叶片的变化,及时发现病虫害初期症状。在小麦生长季节中定期进行病虫害监测,包括采集标本、记录发病情况,借助专业设备如昆虫黄板、粘虫球等进行虫害监测。结合气象数据和病虫害历史发生规律,建立预警模型,提前预测和预警病虫害的发生。
合理轮作和间套作。利用轮作和间套作原则,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避免连作,通过合理选择作物种类和序列,打破病虫害的传播途径和生命周期。
杂草控制。严格进行杂草清除工作,避免杂草与小麦竞争养分和水分。使用物理除草措施,如手工除草、机械除草等。结合小麦生长期和杂草特点,选择合适的除草剂进行喷洒,注意按照使用说明和剂量要求施用。
合理施肥。根据土壤测试结果和小麦品种的养分需求,制定合理的追肥计划。注意平衡氮、磷、钾等关键元素的供应,以提高小麦抗病虫害的能力。
2.2生物防治
寄生性天敌。针对某些寄生性害虫,可以引入其天敌进行控制。例如,对于小麦蚜虫,可以引入天敌吉丁虎来捕食和寄生蚜虫种群。引入天敌时,需要根据害虫发生规律和天敌的生物学特性选择合适的释放时机和数量。以小麦蚜虫为例,一般在小麦拔节期前后,根据害虫密度每亩释放天敌10~20只左右,重复释放2~3次。
拮抗细菌和真菌。利用拮抗细菌和真菌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传播。选择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如枯草芽孢杆菌、木霉菌等。可以通过种子浸种或土壤施用的方式进行拮抗微生物的应用。以小麦白粉病为例,可以使用含有拮抗真菌的制剂进行喷洒,一般在发病初期和初见病斑时进行喷洒。
诱杀剂。利用特定的化学物质来吸引和诱杀害虫。选择合适的诱杀剂,如性信息素、嗅觉诱杀剂等。在害虫发生高峰期或密度较大时进行诱杀剂的喷洒或释放。以小麦蓟马为例,可以使用蓟马性信息素作为诱杀剂,每亩使用量为1~2mg。
萤火虫捕食技术。利用萤火虫对某些害虫的捕食作用进行防治。根据害虫发生规律和萤火虫的生物学特性,选择适当的生境条件来吸引和促进萤火虫的繁殖和生长。以小麦心叶蚜为例,增加田间草本植物的种植密度和多样性,提供更好的栖息和食物来源,有利于萤火虫的繁殖和捕食。
2.3化学防治
多菌灵。适用于多种小麦病害的防治,如锈病、叶斑病等。使用时根据病害发生情况和建议剂量,在植株叶面均匀喷雾或灌溉处理。喷雾间隔一般为7~14d,具体根据病害程度和气象条件调整。
敌草快。适用于小麦田的禾本科杂草(如稗草、克隆草等)的防除。施药时选择小麦拔节期至抽穗期,草高10~15cm时施用,喷雾或灌溉处理。根据杂草密度和生长情况,使用剂量一般为75~100g/hm2。
噻菌唑。适用于小麦白粉病、灰霉病等真菌性病害的防治。在小麦拔节至抽穗期,发病初期进行喷雾处理,覆盖植株叶面。根据病害严重程度和建议用量,通常使用剂量为200~300g/hm2。
硫磺。适用于小麦蚜虫、螟虫等害虫的防治。在小麦生长期间,虫害密度较高时进行喷雾处理。通常用量为每公顷使用3~5kg。
溴氰菊酯。适用于小麦锈病、叶斑病等真菌性病害的防治。在小麦拔节期至抽穗期,发病初期进行喷雾处理。通常用量为每公顷使用600g。
哒螟灵:适用于小麦蚜虫、蚜虱等害虫的防治。在小麦拔节期至抽穗期,虫害密度较高时进行喷雾处理,通常用量为每公顷使用75g。
2.4物理防治
手工除虫。定期巡查小麦田地,观察并手工捕捉有害昆虫。可以采用人工拍打、挑选、捕捉害虫的方式进行。对于较大体积的害虫,可以使用手工摘除或切割方法进行控制。
机械除草。利用农业机械进行杂草清除,如使用旋耕机、翻耕机等进行耕作,将杂草连根拔起。可以利用喷灌机具或喷雾器进行草甘膦等除草剂的喷洒,对杂草进行有效控制。
隔离和覆盖。对于病害传播较快的病原体,可以采取隔离措施,将已感染的小麦植株及时移除,并与健康植株保持一定距离。在小麦的生长过程中,可以采用覆盖物来保护植株免受病害侵袭。例如,在小麦苗期使用覆盖膜进行保温,防止病害的发生。
清洗和消毒。对于种子、工具和农机等可能携带病原体的物品,应进行清洗和消毒处理,以防止病害的传播。清洗和消毒时可以使用适当的消毒剂或漂白粉水溶液,对物品进行浸泡或喷洒处理。
阻隔屏障。在小麦田地的周边建立阻隔屏障,如设立风帘、围墙或使用遮阳网等措施,减少病虫害的侵入。选择合适的材料和设计,确保屏障能够有效阻挡目标病虫害。
2.5病虫害监测与预警
无人机遥感监测。利用无人机搭载的多光谱或红外相机,对小麦田地进行航拍,获取高分辨率的图像数据。通过图像处理和分析,可以检测出植被指数、叶面积指数等参数,进而判断病虫害的发生程度。
卫星遥感监测。利用卫星获取遥感数据,对大范围的小麦种植区域进行监测。卫星遥感数据可以提供植被指数、温度分布等信息,辅助判断病虫害的发展情况和影响范围。
数据采集与传输。利用移动设备、传感器等手段,采集田间实时的气象数据、土壤湿度、病虫害发生情况等信息,并通过无线网络传输至中心数据库。这样可以实现实时监测和数据共享,方便专家和农民进行远程决策和协作。
数据分析与预警系统。建立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病虫害预警系统,利用大数据处理和机器学习算法,对收集到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模型构建。
综上所述,通过对小麦高产优质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的探究,我们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更有效的解决方案。通过合理利用肥料、水资源和土壤改良措施,结合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同时,采用综合的病虫害防治策略,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手段,可以降低病虫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武军涛.小麦高产丰产优质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探讨[J].当代农机,2023(06):95-96.
[2]罗丽丽.小麦高产优质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J].河北农业,2023(04):70-71.
[3]陈玉芬.小麦高产优质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探讨[J].基层农技推广,2023,11(04):69-71.
[4]韩春.安徽双庙集镇优质小麦品种“宁麦资126”高产种植技术[J].农业工程技术,2023,43(10):69-70.
[5]李蕊.小麦的高产增产优质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农村实用技术,2023(02):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