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革中人员安置问题与对策分析
2023-04-29肖丽娜
肖丽娜
摘要:时代在发展,社会产业结构在调整,国有企业面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为有效迎合时代的发展步伐,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完善改革工作,在此过程中,需重点解决人员安置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合理有效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国有企业;人员安置;对策
我国很多国有企业在开展改革工作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尤其是人员安置上,甚至存在对员工利益保障不充分,侵犯员工合法权益等现象。因此,要做好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人员安置工作。
一、国有企业改革背景及改革中人员安置工作的必要性
(一)国有企业人员安置是改革的重要前提
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前提是有效解决人员安置问题,具体在如何实现人员精简,解决历史拖欠、推动人员再就业等方面。在员工代表大会上,如果安置方案难以顺利通过,不但无法顺利推进改制方案的执行,甚至会对企业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二)改革后企业人力资源整合的需要
企业改制后,需要重新整合资产、债务与业务流程,人力资源整合作为国有企业改革中非常关键的内容,企业的竞争本质上还是人才的竞争,特别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更可将人才的价值与知识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基于此,企业在推行改革与人力资源整合后,可对人员的合理安置产生更大的激励作用。
(三)企业提升生产经营效率与控制人力成本的条件
目前,国有企业仍然存在“吃大锅饭”的现象,令企业生产效率受阻。为有效改善这种状况,国有企业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作用,运用各种渠道,发挥国家、省、市的人员安置政策,合理安置员工,吸取优秀企业的发展经验与成果,精简人员架构,优先进行人员录用,并依照实际需求招收人才,这是对人员合理应用的重要表现,由此也可将其热情和积极性充分激发出来,以逐步实现提升效率与控制人力资源成本的目的。此外,招工时要一视同仁,为所有人员创造同等竞争机会。
二、国有企业改革中人员安置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开始面临客观环境与条件的变化。为此,各级要求国有企业必须改革清查,解决人员的分流、安置等问题。
但是,部分企业常年处于生产经营困难的状态,甚至已经超过十年未接收新员工,而留下的员工大多年龄较大,思想较传统,市场竞争意识弱。同时,企业的用工状况较为复杂,不同状况的工作人员待遇不同,而在岗人员和不在岗人员的实际诉求也不同。员工并未对国企改革形成深刻认知,也并未将国企改革与自身的发展状况相结合。因此,在面临选择时,存在诸多顾虑,甚至还会出现抵触情绪,改革中的矛盾也逐渐显现。
新形势下,不但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还要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在深化用人用工制度的基础上,形成和谐的劳动关系。
三、人员安置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隐性失业人口数量多,用工呈现多样性
国有企业在改革工作中必须注意人员的合理安置。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这主要是由于国有企业在长时间的发展进程中,还存在诸多隐性失业人员,这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会令改革难以顺利地进行下去。此外,企业用工也变得越发多样化,主要包括正式工、合同工、劳务外包工、临时工等多种类型,由此也令安置工作的难度系数升高。
(二)思想观念落后
多数国有企业员工工作了十几年,其思维观念早就被陈久的观念所局限。在计划经济的影响下,自主意识相对薄弱化,导致安置过程受到阻碍。
(三)老弱病人员无法得到合理安置
老弱病人员的年龄主要是指超过40岁的员工,未达到退休年龄,在社会上没有竞争优势,但肩负着家庭的重担,对这部分人员的安置是难点。此外,很多人的思想仍存在较大的局限性,竞争处于劣势,这对国有企业的改革非常不利。不仅如此,特殊人员的安置工作也有一定的难度。
四、改善国有企业改革中人员安置问题的措施
(一)转变国有企业员工的从业观念
为使员工转变自身的固化思想,形成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正确认知,需要充分发挥各种信息技术及舆论宣传的优势作用。只有保证国有企业做大做强,才能使员工的基本与长远利益得到保障。因此,国有企业一定要在发展中坚持有破有立,积极跟随时代发展潮流,在此基础上培养自身的抗风险能力、控制力与经济活力。在开展国企改革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有效引导员工不断适应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具体可从如下几方面进行:
一是创造良好的社会价值。为有效改善员工固化的思考方式,需要在企业内逐渐形成自主创业的良好社会风气,不断提升自主创业与就业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将互联网技术与企业各种资源的作用有效发挥出来,不断提升与锻炼员工的专业技能,丰富其创业知识的同时,持续增强维权意识,使其积极、主动地享受国家转岗就业创造的诸多实惠。同时,国有企业应逐渐形成依法用工的意识和推动人员积极就业的责任,在社会的关注与监督下,令人员转岗再就业等工作迈向新的发展道路,这有助于维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二是适当缓解员工的不安心理。利用各种方式帮助员工形成对改革思想与相关内容的正确性认知,使其保持相对乐观与积极的心态面对各项改革。同时,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部门组织、自媒体平台等,开展系统、全方位的宣传工作,令更多员工了解《就业促进法》、国有企业改革的诸多优惠政策等内容。
(二)完善保险制度
国家应积极完善保险制度。国有企业改革工作会导致一些员工失业,所以,要保证员工渡过艰难的适应阶段,令其得到合理的救济资金,为再就业人员提供合适的补助,需要健全、完善保险基金制度。通过调查研究可知,诸多国有企业的失业保险制度始终处于初步摸索阶段,主要表现为失业保险覆盖面有限、失业保险制度缺乏系统完善性等,可从如下几方面缓解:
一是依照合理的方式提取保险基金。这笔保险基金不可单纯地从改革资金中提取,而要从当前阶段税前利润中提取,同时还要保证资金分配的公平与合理性,确保专款专用。
二是保证资金来源的广泛化。这主要是为了有效缓解来自各方的压力,继而由国有企业或国家根据法定比例,完成足额缴纳。作为该项保险的直接受益人,员工在享受这项救济权利时,还要肩负起自身的职责。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一旦员工遇到失业危机,即可利用就业救济资金,以防员工因为身份不同产生的不公平分配问题。
(三)国有企业需担起人员分流安置的责任
国有企业不能逃避人员分流安置的主体责任,应积极引导员工跳出固有就业观念的束缚,形成相对和谐的劳动关系,并要在员工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合理流动用人机制方面下功夫。地方国有企业不但存在冗员问题,还面临着缺乏专业的现代化管理人才的问题。深究导致该问题的因素,主要是国有企业受到了固有就业观念的束缚,在进行人员分流安置工作时,要用接地气的方式对员工开展思想工作,在明确其需求的同时,有效解决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同时,上级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承担起自身的责任,推动国企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社会各方面要积极支持国有企业人员分流安置工作
如今,部分地区存在民营企业人员的流动性相对频繁、专业技术的人员数量有限、用工难等问题。国企需要积极引导员工跳出传统思维的束缚,发挥现有经济、技术与能力的优势条件,逐步形成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间的人员流动机制。在此过程中,政府可将桥梁作用发挥出来,在政策上提供帮助。例如,地方政府可充分发挥资金补贴、政策引导等方面的作用,积极将非公经济的发展重视起来,有效解决员工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基于实际情况出台适合本地区发展的鼓励性政策,适当鼓励民营企业进行国有企业下岗员工招收,以此实现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联合发展。
(五)地方政府提供公益性岗位
所谓公益性岗位,主要是指政府提供的以服务大众为主要目的的管理与服务岗位,具体包括社区保洁、绿化、公用设施维护、停车看管、事业单位后勤服务岗位等。此类岗位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为帮助下岗员工解决就业方面的问题。虽然公益性岗位待遇相对较低,但也受到了困难下岗员工的关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失业人员有不少年龄较大、技能单一化且难以在人才市场实现再就业。因此,地方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岗位在失业人员安置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公益性岗位数量比较有限的现实问题,地方政府一定要集思广益。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多数国有企业在改革时,都会开展相对科学合理的人员安置工作,但受经验不足等诸多条件限制,在人员安置方面会出现诸多难以避免的问题,阻碍改革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需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改善措施,本文通过转变国有企业员工的从业观念、完善保险制度等方面,提出了有效解决人员安置问题的对此,以促使国有企业长远、健康、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紫薇.需求、集体行动与国企分流人员利益保护机制[D].沈阳师范大学,2018(11):41.
[2]白茫洋.青白江区分流人员安置问题的案例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7(02):51.
[3]穆俊燚.事业单位改制富余人员安置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05):55.
[4]杜宗保.国企去产能过程中人员安置探讨——以A公司为例[J]. 知识经济,2017(19):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