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学生民族精神培育路径研究

2023-04-29戴心怡张磊

秦智 2023年11期
关键词:文化育人民族精神红色文化

戴心怡 张磊

[摘要]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而红色文化则是发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可以反哺其中。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本文通过分析红色文化和民族精神二者之间的价值关联,发现存在着培育对象认知度不高、培育形式浮于表面、培育内容不够全面的问题,希望通过发挥红色文化育人功能、深挖红色文化资源和开展党团活动的方式推动红色文化不断融入高校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工作之中。

[关键词]红色文化;民族精神;文化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11.016

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全体人民价值理念的总和,是共同理想的凝练。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想不断向前发展、生生不息,就需要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其核心就是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作为共同理想的凝练,往往发轫于重大事件、重要节点之中,这也与红色文化的产生不谋而合。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华民族的未来与希望。作为生长在网络信息环境下的一代人,由于网络空间准入门槛极低、参与受众鱼龙混杂、更加多元的价值观念,极易弱化当代大学生的民族意识、甚至出现了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基于此,教育管理工作者更应当利用好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学生的民族精神培育之中,作为立德树人的主基调,引导符合社会时代主流的价值观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背景与机理

从学理上看,民族精神则是“统一的民族共同体内长期发展、积淀形成的优秀思想文化精髓,是民族成员共有的核心思想信念和价值准则”[1],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是新时代民族精神的完美诠释[2],这也是中国发展与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而红色文化是对中国几千年以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历史奋进过程中经过反复检验发展而来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科学性、无产阶级性的特点。红色文化起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优秀传统文化则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的积淀:首先,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人民群众在特定年代中共同创造的精神结晶,发轫于民族文化又反哺回民族文化,体现出明显的民族性特征;其次,先进的理论导向、坚定的人民立场、领先的思想认知,为红色文化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其开放包容的性质适应时代发展;此外,始终遵循马列主义、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集体主义,也为红色文化奠定了无产阶级特性。

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多次重要会议中强调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3]在面对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下,如何学习并实践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遵守社会公德,成为了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而红色文化中所囊括的爱国主义、奋进精神、自我奉献等因素与民族精神的深层次内涵不谋而合,也为培育民族精神提供了丰富教学素材。

同时,坚定文化自信也是提高国家文化影响力的必然要求,在世界日益开放的当下,各国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兴盛;没有鲜明的民族精神,中华文化也难以屹立世界民族文化之林。正是在现实和网络两个日益开放的背景下,大学生很难把握价值判断,容易遭受非主流文化的侵袭,红色文化则提供了正向的价值引导,因此加强红色文化融合、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思想价值引导、提升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

总之,红色文化发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在特殊时代的具体体现,而正是由于红色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内里一致性,才能使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成为可能。

二、当下高校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现实问题

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高校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已然成为了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大多数高校构建起了“大思政”的培育新模式,但是在民族精神培育的环节中仍旧存在许多问题:在培育过程中,存在着部分学生认可度不高,对于民族精神认可度不够的问题;存在着培育内容不够丰富,效果不佳、知行不一的问题;还存在着培养方式创新度不高,未能与时俱进的问题。因此,本文将对高校民族精神培育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与分析,以期探寻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民族精神培育的实践路径。

(一)培育对象认知度不高,难以知行合一

高校民族精神培育的过程,就是对大学生民族情感认知的改造和重塑的过程,其目的是要完成受教者对民族精神产生高度认可并产生自觉行动。人民群众不仅是民族精神的认知主体,更是践行民族精神的实践主题。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只有受教育自发产生认可并自觉付出行动,才能视作一次成功的教育。

然而在高校开展民族精神培育的过程之中发现,部分大学生参与活动的自发性不足,常常以完成任务的心态敷衍了事,其目的大多是为了完成老师规定的任务,相较于活动本身的意义,他们更在乎的是是否能获得一个较高的学业分数,可见部分受教育者只在乎自身个人的发展,而缺少了对民族精神的认知度。此外,成长于物质高度富裕的条件之下,作为新一代独生子女,部分大学生缺少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也缺乏对人民群众的了解,自然很难将自身的成长与社会发展相互关联起来,缺乏社会责任感,这也从侧面也体现出对于民族精神的认知度较低,知行合一就更无从谈起。正是在这样的认知条件之下,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就愈发艰难。

(二)培育方式浮于形式,难以保证效果

与民族精神培育相关的文化宣传、教育活动本应当是浸润式的,但在实际教育活动之中却往往忽视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和情感需要,过分强调政治意识形态部分;实践教育环节较为缺乏,往往采取上级命令的手段开展工作,下级敷衍了事,仅限于活动的组织开展,实效性微乎其微。而面对行政命令,受教育者易产生抵触情绪和抗拒心理,更有甚者会成为反对民族精神的不利因素,对于塑造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目标背道而驰,出现对先进人物事件的不认可、排斥现象。

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的自身能力素养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有的教师对民族精神认知度不高,理论功底不够深厚,对其实质内涵理解不到位,难以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同时,高校教育常以理论教育为主,与实践脱节严重,缺乏实践趣味性,进一步降低了大学生对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而作为教学的对象,部分大学生存在理想信念缺失的情况,受到西方多元文化思想以及网络思想的冲击,片面的追求个人自由、性别解放等资本主义思潮,认为传统的民族精神已经过时不值得提倡,社会责任意识淡泊。

(三)培育内容不够全面,理解不透彻

对于民族精神的认同度不高,往往源自于对于内容的理解不透彻,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培育内容的不全面。如果没有对民族精神拥有较为深度的理解,没有把握好精髓与实质,那么就无法从内心产生自发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民族精神培育所涉及的课程相对单薄,很少有专门开设针对性的课程,诸如暑期社会实践、实地调研活动更是难以成为系统。因此,部分大学生对于民族精神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表面层次,并不了解民族精神的来龙去脉,掌握民族精神的内在魅力就无从谈起。

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实践路径

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民族精神培育工作,可将红色文化转化为育人资源、挖掘其内含价值,为民族精神培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与实践路径,既弘扬了红色文化又实现了新时代高校培育民族精神的目标,又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

(一)发挥红色文化育人优势,引导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

引入“红色文化进课堂”是高校发挥育人功能、培育民族精神的主要阵地,要求红色文化能够融入教材与教学两方面:其一,是在思政课教材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内涵,增加丰富的红色文化课内外教材内容,以现有的思政课程教材为基础,扩展红色文化资源与教材衔接,在保证教学内容符合教学大纲总体进度要求的基础上,不偏离理论性、权威性要求,又可以增加理论学习的可读性,引导大学生增加对民族精神培育的学习兴趣;其二,借助红色文化线上线下历史资源,可以拓展教学模式、增强思政课的丰富性,红色文化资源遍布全国各地,有大量的实体场所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提供场地,采取更为直接的体验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讲解伟大民族英雄的时候搭配现场教学,更能使学生传承红色文化、培育民族精神。

(二)开展党团红色活动,融入民族精神培育实践

高校党团组织是高校开展学生工作的前沿阵地,是高校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先锋力量,肩负着培育高校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重任。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党团组织以组织学习等方式,召集各级组织干部学习红色文化,加强理论修养、提升学干队伍民族精神的理论修养;也可以召开党日、团日活动,定期深入学生群体之中,调查广大学生群体对于红色文化融入民族精神培育工作的认识和认同程度,并及时向上级组织反馈,提升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依托党团的组织架构,落实主体责任,实现红色文化融入民族精神的培育工作中来,调动党团组织的积极性。

(三)深挖红色资源,为民族精神培育提供资源

红色文化资源源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内核高度相关,是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与载体。因此,不断深挖红色文化资源,在以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实施创新开发,才能更好的为高校做好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不可再生,我们需要积极响应国家的相关政策,在统筹规划保护好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之上,大胆创新开放方式,谨防过度开发和破坏性使用;同时,在有条件的基础上引入具有先进管理能力的队伍,对红色资源文化进行系统性管理,使红色文化能够在不被破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为高校所用。

四、结语

当代大学生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时代重任。因此,必须重视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工作,增强其社会责任感。红色文化正因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提供丰富的内容、延伸新的实践载体、丰富教育形式,是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工作的重要资源。本文尝试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工作提供可行性路径,以期待实现红色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精神更有效的培育。

参考文献:

[1]郑宗保.中华民族精神的当代建构研究[D].辽宁:辽宁大学,2016.

[2]侯伟.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2022.

[3]杨丽艳,刘洋.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三重维度[J].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22,24(10):86-91.

基金项目:

2022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课题,项目名称:“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SJSZ1054)

2023年盐城工学院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研究会课题,课题名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运用研究(课题编号:SZ202322)

作者简介:

戴心怡(1993.3-),女,汉族,江苏盐城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张磊(1966.9-),男,汉族,江苏盐城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文化育人民族精神红色文化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发与品牌建设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论“尚中贵和”思想对建构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技术文化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浅析古诗文中蕴涵的儒家文化精髓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
红色文化书籍的历史及装帧的特色审美